1、春節
(1)祭灶。我地春節一般是從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也叫過小年。農村臘月二十三,集鎮商賈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臘月二十五舉行祭灶,也叫“老鼠嫁妞”。人們稱“司命菩薩”,又稱“司命奶奶”,掌">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頻道 > 民俗藝術 > 民俗風情

會寧縣太平鎮習俗

時間:2015-09-25 15:29:43來源:編輯:點擊:

節日習俗
1、春節
   (1)祭灶。我地春節一般是從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也叫過小年。農村臘月二十三,集鎮商賈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臘月二十五舉行祭灶,也叫“老鼠嫁妞”。人們稱“司命菩薩”,又稱“司命奶奶”,掌管監察人間灶火,每一年的這幾天要向玉帝匯報,如果哪家有鋪張浪費等惡行或有節儉、行善的善行,第二年就要得到報應。有一句歇后語:“司命奶奶上青天——好話多說”。對聯寫“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故在這一天人們祭灶,敬“司命奶奶”。富裕的擺上糖果、烙糖餅,燒香禮拜;清貧的在灶門上磕幾個頭,說幾句吉祥話:請“司命奶奶”好話多說,保佑全家吉祥平安。
   (2)掃堂塵。掃堂塵地方話叫“打堂上灰”。臘月二十三過后,這段時間叫迎春日:準備春節的各種物品,打掃環境衛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子、窗簾,灑掃庭院,禪拂塵垢蛛網,疏通名渠暗溝,以一個新的家庭面貌迎接新年。二十七日晚上炒苞谷、花生,炸麻葉、炸犁花豆。俗稱“炒七不炒八”,二十八日是不許炒的。
   (3)貼對聯。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福”字、春聯、門畫。如在正屋貼上“福祿壽三星圖”、“松鶴圖”等中堂畫,或“天地君親師位”,在大門上貼“福”字或門畫,大小門楹上都貼上對聯,對聯上寫上吉祥話或贊美社會等方面的話語。不少戶還在門楣上貼上“迎春接福”,畜欄、禽圈上貼上“六畜興旺”、“雞鴨成群”;在糧倉糧屯上貼上“五谷豐登”;廚房里貼上“小心燈火”、“勤儉持家”等。一般都在農歷臘月最后這天貼上。在貼上對聯以后是不準任何人上門討債的。所以在舊社會不少窮家為了躲債,這天一早就把對聯貼上。但有孝的家庭,重孝第一年不貼對聯,其它兩年貼黃對聯,一般孝三年都貼黃對聯。
   (4)除夕。農歷臘月最后一天晚上為除夕。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祭祀、吃團圓飯、守歲。臘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這天,再忙也要給故去的先祖上墳、燒香化紙,接先祖回家一起團年,表示后人沒有忘記他(她)們。如果有新故去的親人,還要連續送三年墳燈。這叫除夕祭祖。這天晚飯叫團圓飯,一家大小老少都要聚在一起(已婚的姑娘不準在娘家團年),晚輩借機向老人表達養育之恩,老一輩享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這頓飯一定得要有酒、有魚,表示“天長地久、吉慶有余”。飯前得放一掛大鞭“接年”,燒香跪拜請天神一起下界團聚,然后全家就坐吃團年飯相互祝賀,預祝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工作順利等。飯后還有糖果點心,長輩給兒孫們拿紅包,稱為打發“壓歲錢”。錢的多少根據家庭經濟條件。小孩們換上新衣出門放炮竹、看玩藝,不準說不吉利的話。年歲大的,特別是當家人,要生一盆火,門上掛燈籠(表示在新一年里紅紅火火)坐在家里守歲、挑園缸水,直至十二點過(建國前無鐘要待到雞叫)才休息,而且連夜包餃子,正月初一早上第一頓飯叫“吃元寶”。第二天一早(正月初一)天不亮起來按歷書上規定的方向跪拜、燒香紙、放鞭炮,稱“出天行”,迎財神。從正月初一起三天加“初五”這幾天掃地不準向外掃,不準潑水(忌財源外流),不動刀剪、針線(忌兇器)。有的還連續三天早晚燒香化紙、放鞭炮,初三這天還要放掛長鞭,叫“送年”,三天過后則可以下地干活了,商賈、生意人初七、初八可以開業,開業這天也舉行較為隆重的祭祀、祭天地、財神,預祝一年生意興隆,財源茂盛。
   (5)拜年。除夕團年飯過后拜年活動便開始了。一是村里或團體組織的文藝活動:龍燈、旱船、推小車、玩黑驢、舞獅、抬杠老爺、扮故事等挨家祝賀,說唱吉慶詞語拜年。每到一家,這一家就放鞭炮、拿煙或給紅包,有條件的村在初二、初三、初五、十五、十六請戲班或自己組織唱戲。二是村民、街民相互拜年,相互到比較友好、親近的親門近房、左鄰右舍道賀拜年,相互祝賀新年發財、平安健康等。但有喪孝者要守孝三天不出門拜年,滿孝后方可。三是從初二起,首先給岳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家等親友拜年,晚輩給長輩送禮物,長輩給晚輩拿紅包,叫“打發錢”。如果是新親戚就比較隆重,晚輩送“四禮”:魚、肉、糖、粉絲或其它計四樣,長輩的打發錢也比較重一些。有的在臘月就把“四禮”送到岳父母家,叫送“年禮”。這種拜年形式一直到正月初八以后甚至延續到元宵節。但在過去忌諱正月初五這一天,這一天叫“破五”不吉利,不能出門,不能向外掃地、潑水,要吃餃子,有“破五大似年”之說。
   2、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鬧元宵是春節過后的第一個節日,俗謂“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從十三試燈開始,除掛門燈外,街村團體準備的各種玩藝:龍燈、旱船、玩黑驢、高蹺故事、蚌殼精、舞獅(打獅子)五彩繽紛,一起出動到大街游行,有的挨家挨戶游玩,通宵達旦。各家必放鞭炮、禮花迎接,有錢人家則以鐵花、禮炮相迎,場面壯觀熱鬧。十五日家家吃湯圓,夜晚各家各戶門前都點燈,過去點蠟燭,現在開電燈。從十七日起年節過完,正式開始干活。
   3、清明節。清明節是一年中專門祭奠祖宗的節日。“三月三是清明,家家戶戶上祖墳”,各家都帶上香表和祭物到先人墓前掃祭,并趁此機會游覽一下明媚的春光。已沒有墳墓的劃個圈并留個缺口,意為讓先人進圈內拿錢。一面燒紙,一面呼喚先人的稱謂,囑托其保護全家發財興旺,平安健康,吉祥如意。有的還放河燈(用麻桿作架,上插蠟燭或放油燈)順水漂流,意慰孤靈。建國后,放河燈的沒有了,但在每年的清明節前后一個星期內人們都提上紙錢、鞭炮到祖墳上焚化,甚至比解放初更為隆重。
   4、端午節。五月初五為端陽節,也稱端午節。家家戶戶煮粽子、雞蛋、蒜頭,喝米酒,門前放艾桿,室內撒雄黃酒,小孩耳、鼻、手心、肛門檫雄黃避邪。集體組織龍舟競賽,活躍節日氣氛。建國前后,本地幾乎每逢端陽節南北二園(王臺村、胥營村)就組織龍舟競賽,甚至外地人們都來觀瞻。平時龍舟不用時,把龍頭放在街頭“洞賓樓”。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很少舉辦,1993年6月23日,鎮政府舉辦過一次龍舟競賽,請市、縣級有關單位來觀光,此次有胥營、小樊、蘆灣、王臺、搬運公司、上茶庵等六只船競賽,場面十分壯觀。
   5、中秋節。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晚上擺上月餅、糕點、水果于月下或室內神桌上,邀月同樂,謂之賞月。
   6、臘八節。臘八節又為吃臘八粥。臘月初八這天早餐,用各種米面、蔬菜,綜合根、藤、懸、角、穗五谷,越全越好,煮一頓飯吃。有的還給樹喂飯:用刀把果樹砍一刀,在刀痕上喂一筷子飯,讓其來年多結果。又有人稱“迷魂湯”,意為過了臘八節,就要籌備過年的物品,平素不花的錢現在也要花了。
婚嫁習俗
   建國前,男女婚姻服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過程繁瑣,封建迷信色彩濃厚。后提倡“文明結婚”,部分青年沖破家庭束縛,自尋配偶。建國后,宣傳新婚姻法,廢除一夫多妻、指腹為婚、娃娃親、童養媳、買賣婚姻等舊習,實行自由戀愛,領取結婚證書。婚齡也由過去的男18歲,女16歲延遲到二十多歲,簡化婚禮,去掉“三跪九叩禮”、祭祖墳等迷信活動。有的請當地政府領導主持婚禮為證婚人,親朋來賓致詞祝賀,女方陪嫁生產用具,或男女共做一件公益事,不請客,不受禮,請上一班鼓樂手熱鬧熱鬧。隨著經濟的繁榮,消費水平的提高,現在又有一些人把舊的婚姻習俗摻和上來,比如過去步行結婚演變為自行車、摩托車、拖拉機、小轎車接親,現在發展到八抬大轎、騎馬接親、興墳祭祖等。
   建國前,婚嫁分訂親、納聘、擇期、迎親四個步驟。訂親也叫傳庚,俗稱“拿八字”。由紅爺(介紹人)收女方的庚貼送交男方,按生辰八字推算,若雙方八字合得來即可訂親,如果相犯退還庚貼。訂了親,男方每年給女方送一次年禮,叫“填庚”,直到結婚為止。準備結婚時,男方請紅爺到女方征求意見請人擇期定日。結婚前一個月男方辦四禮請紅爺用人挑上到女方報期為“報對月期”,午飯后女方給挑禮者打發錢,女方向男方提出聘禮要求(首飾、服裝的數量及質量要求),讓紅爺轉告男方。若與男方協商同意,便各自準備結婚事宜。一般結婚的前一天,男方先祭祖,女方擺宴席招待賓客,稱“梳頭酒”,也有三天回門時擺宴席稱“回門酒”。在吃“梳頭酒”的晚上,母女痛哭,為之“哭嫁”。母女互相訴說對方的艱辛,女兒訴說母親的養育之恩等。男方在前一天早上帶上禮物到紅爺家為之“起紅”,請紅爺到男家吃早餐,然后一人挑上一塊肉、兩條魚(魚肉都系上紅紙條)、女方出嫁說定穿的衣服和新娘同歲數的實心饃,與紅爺一起到女方吃午飯,為“過禮”。回轉時,女方摘下一塊肉,衣物、饃饃留下。結婚之日為“正期”,這天新郎衣冠楚楚,肩攀紅綾,端坐官轎(或騎馬)領著空花轎(或坐一小孩曰“焐轎”)上路,兩桿紅旗開道,對子鑼十三響,一人挑小盒,吹鼓手一路鳴奏,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到了女家,女方掩門,男方“路知客”遞上“投親條”[投:奠雁生 ×××(新郎名)鞠躬]和開門“封子”(紅包),女方開門讓新郎拜祭女方祖先,然后落座,拿紅包請“焐轎”小孩進屋。女方為新郎奉煙、倒茶、端洗臉水,男方路知客一一付紅包,這時便開始“擺茶”,男方知客、紅爺、新郎、陪郎官,女方路知客、送親郎一起落座,每人一杯茶水,中間放上各種糕點,每人吃一塊后便分發給看熱鬧的賓朋或被哄搶。這時女方給新郎配綠(即用綠綾與紅綾對稱攀在新郎肩上),請新娘上轎。女方由陪妞牽或哥哥背上轎,再由兩小孩把住轎杠,不讓抬走,曰“把轎門”,男方付紅包后放行。新郎由路知客陪同下到女方家中放“謝親條”[謝:姻愚婿 ×××(新郎名)三叩首]后趕在女方大轎前面上路。但轉回時,不能從來時的老路退回。回到男方,鞭炮鼓樂齊鳴,女轎從火堆上走過,新郎先進屋換雙鞋,摸一下床(表示將來男方為主)出屋同牽親娘一起將新娘迎進屋,跪拜花堂,送進洞房,再出來迎接送親郎、陪妞,接女方陪的嫁貨,給女方路知客、送親郎、陪妞、紅爺擺茶后開席,但女方路知客要給廚師拿紅包。新郎新娘的床第一天晚上請兒女雙全的女性鋪,一面喊采一面鋪,如:“鋪床、鋪床,迎接新娘,兩頭一按,兒女雙全”等。床上還放上連藕、筷子、棗子等,意為早生、連生,兒女都生。正期這天床下放一盆燒紅的炭火,表示將來夫妻恩愛,日子紅火。飯后送親郎走時把箱、柜的鑰匙交給新娘,并說明第幾天來接回門。送走送親娘和陪妞之后開始鬧洞房,不論輩份大小均可參與,叫“三天無大小”。第二天早上新媳婦要給公公、婆婆送茶,公婆給新郎新娘拿紅包。這頓早餐由新娘上灶,做一頓面條,叫“試刀面”。上午接著下拜,親朋們讓新郎新娘說葷話,說四言八句,讓新郎抱新娘摘花、吃果子等讓大家開心,鬧房者給新郎新娘拿紅包。年歲大的讓新郎新娘給祖先叩幾個頭,也拿紅包,稱為“下拜錢”。按照送親郎走時交代的時間,無特殊情況,一般在第三天,那天一早送親郎、陪妞路知客一起來接新郎新娘回門,在男方吃早餐后到女家吃午餐,然后又回到男方,稱為三天不守空房。到此,婚嫁儀式才正式結束。這些禮儀視聯姻兩家的經濟狀況而定,窮人家則從簡。
   招親。男到女家落戶的叫“倒插門”。一般這樣的婚姻男方比較窮,有的到正期那天男方直接將新郎送往女方,有的女方到男方去接。女方擺酒席,請有學問的人、族長為新郎更改姓名,姓女方姓。
   再婚。男女再婚者,男方經濟條件好的,接“青頭妞”的,如同新婚一樣,只是新娘進屋后不能直接進洞房,只能坐在堂屋里。結“后婚”的,只擺酒席即可。女的“坐堂招夫”也一樣,但不一定更改男方姓名。
   建國后,從1950年開始,采取新式結婚儀式,請親朋好友、當地領導參加,不受禮,陪嫁少,不索聘禮嫁妝。60年代改騎自行車、拖拉機娶親。70年代出現了變相買賣婚姻,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禮、嫁妝。80年代結婚出現了比排場、講闊氣的風氣,女方向男方要沙發、衣柜、高低床、各種電器等高檔商品,要“幾轉幾響幾條腿”(手表、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電視機、床柜腿數)。90年代后,要幾部轎車接,幾部轎車送,響手、鑼鼓、抬大轎等。但也有的結婚只擺筵席,舉行儀式后外出旅游,嫁妝由新郎新娘協商辦。
喪葬習俗
   辦喪事又叫過“白事”,禮儀繁瑣,鋪排很大。儀式的規格視死者家庭的經濟狀況而定,視死者的地位、年齡、輩份而定,視死者的身份而定。
   2000年9月以前,本地向來采用土葬。喪葬過程為入殮、停靈、吊祭、出殯、送葬、安葬等。后上級政策規定要火葬,人們把死者收殮后送去火化,其它儀式不變。
一般家庭辦喪事,首先將死者趁尸體未僵之前,請人把壽衣穿上,裝進棺材停在堂屋里,或專設靈堂。如果自己沒有現存的棺材,在別處買后往回運要把棺蓋倒扣,用一紅紙附在上面。富有家庭棺材多用杉、柏、楸樹等優等木質做成,內裱糊白紙,外涂黑漆,在棺內頭枕5—7塊瓦,為死者疊一三角形帽子,內穿紅衣紅褲,外罩其它衣服,上下計單數(5—7件),襪子不準是灰色(傳說穿灰色死后變驢子),棺底用剪的紙錢擺個人形。用一水壺現從水井里打半壺涼水,給死者前三后四洗個澡穿上壽衣,先放在地下(叫落榻),放掛小鞭,然后“上材”,放掛大鞭。左手放一串10個小餅子,為“打狗餅”。用火紙墊住棺材口,將棺材蓋上透空氣(如果是假死,三天內可還陽)。棺材頭放一供桌,擺上十個供香饃,幾斤豬頭肉,搟一根面條搭在筷子上放在碗上,點上兩支蠟燭,插上香。棺材下面點上油燈,一般放三天下葬(也有放5—7天的)。第二天下午,親戚朋友都前來吊祭。但死者的姑娘女婿一定要在十二點以前來下祭,整豬活羊,一套供香饃,孝幛布,棺罩、墳罩,一對紙人(童男童女),有的還做一匹大白馬,一棟房屋、金銀山、搖錢樹、聚寶盆等,請“火祭”先生(現在還做花圈、請樂隊)一路吹打。走到后,喪者方請的樂隊相迎,這時鼓樂齊鳴,鞭炮禮花齊放,換上拿來的祭品、紙人,女婿、女兒跪在棺前痛哭,女婿叩三個頭,跪在左邊的孝子還三個頭。給姑娘女婿發4.5尺的白布巾、黑袖箍、白鞋、布料腰帶、搭頭布(孝子比棺撕孝巾)。其他來下祭的親朋一般是鞭炮,一捆火紙,一個花圈。兒媳、孫媳娘家來吊祭也搞供香饃、豬頭肉、孝幛,請樂隊。侄輩發給三尺長的孝巾或黑袖箍,孫輩發給紅袖箍,重孫輩發給綠或黃袖箍。如果滿開孝的話凡來吊祭者,每人都有一條三尺白頭巾。當天晚上開席宴賓,過去由火祭先生做齋,現在由樂隊奏哀樂,親朋點歌。夜間孝子孝婿守靈,直到天亮。第二天天不亮,由“督管”(主持辦喪事的人)安排“發井”(掘墳坑)人(選兒女雙全的人)簡單的吃一頓早餐,提上一壺水、一包糖、兩包煙,到陰陽先生(現在由村組長)指定的地方發井。前三鍬土由孝子兜放在別的地方,到下葬時再首先放進坑里,為之“祭土”。墳的深度、方向、出殯時間均由陰陽先生定,現在由督管或村組長說了算。出殯前,先由一孝子把打狗餅取出讓一小伙子從房前扔到房后(免得到陰間的路上被狗咬),再讓前來吊祭的人瞻仰一下遺容,撤下祭品,用三根釘把棺蓋釘上抬出門。由八人或十六人抬送,一個孝子背棺,一個孝子擔靈牌(或照片),一個擔祭品。這時鼓樂、鞭炮齊鳴,花圈、孝幛下祭人一路抬上,如果路間休息,把棺材放到兩條長凳上,不準棺材落地(傳說落地后人不旺),這時孝子、孝媳、孝女、孝婿一齊跪在地上。落炕后(下坑)孝子先把祭土放進墳里,然后來吊祭的客人每人不用腳踩挖三锨土放在坑里,撤回祭品,下葬儀式結束,其余的由發井人和抬重人培墳。此時,如果有幾個兒媳的要對供香饃進行哄搶后往家里跑,回家后放進潲水里,傳說誰先到家誰先發財。后每隔七天孝子、孝女等下午來燒一次紙,過“五七”(第五個七天)孝子得為死者做一套房屋(紙雜)等燒祭,以后每周年一次,第三周年由姑娘、女婿做一套紙人、紙馬、紙房、家具等作最后一次吊祭,稱為滿孝。
生育習俗
   本地一般生育第一胎,男方要到岳母家去報喜,同時也到媒人家去報喜,接第三天去吃面,叫“喜三”。第三天也叫“洗三”,給小孩洗個澡。岳母家拿上掛面、油條或(油餅)、豬蹄、母雞、紅糖、毛衫(三尺長的衣料給小孩做衣服)、雞蛋等,媒人家也拿上糯米或甜酒(酒糟)等,還接上男方的近親如姑爹、舅舅、姨娘家、叔伯、侄子等吃喜三面。這些家也都拿一斤紅糖、雞蛋等。在吃喜三酒的同時,請有學問的或尊長為孩子取名諱。在到滿一個月之內,岳母家一般要送三次粥糜(被稱為毛粥糜)。滿月這天大擺宴席,岳母家經濟條件好的再次送掛面、油條、豬蹄、紅糖、雞蛋、小孩衣服、鞋帽、襪、銀圈、銀鐲、小孩座椅等。到吃席時,首先要給廚師拿餐廚的封子(紅包),給婿家折席面錢。滿月后,男女一起抱孩子到岳母家去“出窩”。走到后婆婆(即外婆)接住孩子放在簸萁里后在門旮旯里滾幾滾,給小孩去災,走時給一紅線穗、打發錢,表示以后多親熱婆婆家。以后小孩不論到親戚、朋友鄰舍家,都給一綹線或系于孩子胳膊上,或拿在手里均可,表示相親有緣,福命延綿。但在小孩未滿月之前,“坐月子”的女人是不可以到任何人家里去的,如果冒然到了那一家,得給這一家扯紅布,放鞭(或給大紅紙)沖霉氣(傳言月母子到哪家,哪家要倒霉)。
   孩子周歲生日為“抓周”,婆婆家依然要送籃子禮,現在還要送童車、學步椅等,另外還有一把連根蔥和一籃子豆芽,走幾步丟一撮豆芽,表示扎根長命。其他親朋都來送禮祝賀,依然貼“喜”字,貼“喜聯”,放鞭炮。有的在桌子上擺上各種物品,如書、筆、算盤、筷子、碗、玩具、衣服等以試孩子的興趣,這一作法叫“抓周”,從孩子抓到的東西預測孩子的將來。也叫“長尾巴”,意為從此會走路,跟在長輩后面,故有“奶奶的孫兒,尾巴根兒”之說。一般長到12歲再慶祝一次。
這些習俗在建國前富有的家一直沿用,建國后宣傳移風易俗,50年代至70年代一切從儉,僅至親來祝賀,不辦酒席。從80年代以后,差不多家只有一個小孩,再加上經濟越來越寬裕,酒席規格越來越高了,孩子由只吃滿月酒、1歲生日、12歲生日辦酒席,發展到現在有的3歲、6歲、9歲、12歲生日都辦酒席。
壽誕習俗
   建國前,本地給老人祝壽,一般只限于兒女至親,生日的前一天晚上都來祝賀,第二天早上吃壽面,中午吃酒席,但富有的人家大操大辦。60大壽更為隆重,請“響手”,請戲班唱戲,親朋等送壽匾、禮物。建國后50年代至70年代去掉了這一習俗,80年代以后,這一習俗又撿起來,還摻和了現代成分。不僅60歲生日這天中午一頓酒席,甚至36歲、50歲、70歲、80歲、90歲都祝壽,并且大擺酒席,非常隆重。每次做壽酒,親戚朋友滿下請貼,生日那天請上樂隊、親朋都點歌點戲慶賀。女兒女婿、兒子媳婦給老人買衣物,女婿還要上大禮,也有的朋友買壽匾和禮物的。這天中午鞭炮齊鳴,鼓樂喧天,食客滿座,邊吃酒飯邊聽唱,熱鬧非常。
建房習俗
   建國前建房一般是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一般的戶自己請人搭個茅屋,不講究什么。比較富裕一點的就有很多講究,首先請陰陽先生(風水先生)看屋場(宅基地),定房屋方向,門朝哪個方向開。定好方向后,要挑堂屋的梁樹,本地多用榆木、楸木,或從外地買杉木。自己沒有的還要到別處去買。看準后,起早偷放,謂之“偷梁換柱”,然后付給樹錢。梁樹放倒后是不準人從上面過,特別是女人。樹蔸上放一紅紙。然后請人抬梁樹,前面引路人打一“千里眼”,(所謂“千里眼”就是用竹蔑篩綁在竹竿上系紅布或紅綾。)梁到現場后,“千里眼”順著陰陽先生所定的方向插在門前。木梁從放倒到做成功架上屋脊一直用人守護。在此間,主東家都要分給風水先生、瓦工、木工拿封子(紅包)。梁做好后,在中間系一紅布兜,內裝農歷、筆、五色花線。在豎列架和上梁時,請木工手提一紅公雞,一面喊采,一面向人群撒糖果、糕點、餅子、銅錢、供香饃。上面喊一聲,下面圍觀的群眾應一聲“有哇”、“發呀”。撒糖果、銅錢的人注意多向屋后面撒,言下之意是后面有人(后人興旺)。在喊采聲中屋架上的人緩緩將屋梁拉上,直至安放到位。
   80年代后,房屋逐漸變成了磚混結構,屋場很少請風水先生看,到上樓板時,親戚朋友來放鞭炮慶賀,仍然做上“千里眼”插在門上,待房屋建成后,向建國前一樣給親朋下請貼,請樂隊大家點歌,鞭炮鼓樂齊鳴,大家邊吃酒飯邊聽唱。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