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俗語文化博大精深,蘊含的道理更是精妙絕倫,雖然俗語看似粗糙,但正所謂“大道至簡”,樸實無華的外表下,往往卻頗為實用,只要我們仔細品讀,就能體會其中的深意,同時把這些道理用于生活之中,也能讓人生少走許多彎路,從而受益匪淺。
眾所周知,我國自古以來就對養生之道格外重視,特別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古人總結了很多飽含養生哲理的俗語。而今天要講的這三句話,就是歷盡千年風雨滄桑仍然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可謂字字千鈞,句句受用!作為一脈相承的后世之人,更應該謹記于心,并踐行于點滴之處。
一、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
字面來看,古時半斤等于八兩,即四兩飛禽要比半斤走獸少了一倍之多,就是借斤兩之差表達古人對飛鳥肉的青睞之情。其實在困難時期,甭說大魚大肉了,就連浮想到肉味就能讓人垂涎三尺。然而到了現代,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肉對于百姓而言不過平常之事,并且在吃飽肚子的同時,還會關心吃什么肉更有利于養生,比如俗語帶來的問題,就是當下人們關注的焦點。如果以科學分析,這句看似強調肉質差異的俗語,其實還是頗具養生之道的。
首先,飛禽屬于白肉,走獸則為紅肉,二者想比,白肉不僅營養豐富,還能有效降低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生,顯然這種研究結果,與我國自古以來的“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正好不謀而合。當然了,俗語所言雖說不假,但也無需刻意食之,畢竟肉類吃多了,還是有損無益的,尤其對老年人更是如此。
二、腿軟不同房,肉軟不吃涼。
這句俗語言簡意賅,指的是男人腿軟的時候,最好不要同房。從中醫理論來看,男人出現腿軟,一者勞累過度所致,二者自身內臟疾病問題,不論源于哪一種,都是身體呈現不適的現象,若此時不加注意,還在恣意縱欲,無疑于飛蛾撲火,自取滅亡。再者,上半句的“腿軟不同房”,還意指老年人身體力不從心之理,而人老腿先衰,因此腿軟者,精氣虧損之象,老人本應清心寡欲之年,如果不加節制,勢必過度透支身體,如同風中殘燭一般,不久便會油盡燈枯。
而下半句“肉軟不吃涼”,簡單來說,就是勸誡肥胖之人少吃涼性食物。涼者即胃寒之物,比如中國人喝熱茶,就是非常有利身體的習慣,對于食物也是如此,并且古人認為,長期食用涼性食物,不僅對消化不好,還會因此導致身體虛弱,特別肥胖的人,常會伴有脾虛現象,如果吃太多涼性食物,就會無形中增加腸胃負擔,使之雪上加霜。
三、老不泄殘精,少不食壯火。
首先來看“老不泄殘精”,在人們年老的時候,內在機能逐漸下降,外在精氣也會大不如前,既然精氣已經呈現虧損,那就不要做太多傷神傷身的事情,比如對孩瞎操心,或從事太重的體力勞動。總之,人生不過數十載,本該頤享天年之人,何必自尋煩惱,疲于身心,畢竟兒孫自有兒孫福,我自閑庭信步,笑看云卷云舒,討一個美好幸福的晚年豈不樂哉。
再來看“少不食壯火”。俗話說,水滿則溢,月圓則缺。青年人身強體壯,精神飽滿,自然無需補充所謂的“陽火”之物。反之,講究大吃大補,到頭來只會適當其道。這些東西看似有益,實則長期食用影響健康,或許一時不會爆發,但到了年老之時就會逐漸顯現。所以說,這句猶如“老泄殘精”一樣,都是違背身體規律的。其次年輕人體力旺盛,更多還應放在實現理想方面,就是努力拼搏,超越自我,如果連自己都無法掌控,何談人生抱負呢?
其實,以上這三句俗語的意思,無非是在勸誡我們凡事量力而行,切莫一味強求,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了健康,再多的浮華都是過眼云煙,總之為了美好的生活,還需且行且珍惜。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