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健康頻道 > 尋醫問藥

“把脈”當代中醫之惑

時間:2015-10-30 11:29:46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薛應霞點擊:

    如何定義“中醫”?中醫該干什么?中醫有必要糾結于是否科學嗎?中醫怎樣避免掉入“廢醫存藥的陷阱”?中醫如何走好復興之路?

  帶著一系列疑問,記者近日與北京百川健康科學研究院院長黃開斌進行了深度對話。黃開斌,畢業于湖北中醫學院,是承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相關課題的健康文化學者。他從健康文化角度“把脈”當代中醫之惑,并試圖找到答案。

  問:您如何定義“中醫”?

  答:“中醫”這個概念產生年代較早!饵S帝內經》中有“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說法;唐代孫思邈提出了“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的觀點。古之“中醫”是指尚中、尚和的醫學,其核心理論源于中華傳統文化,講求陰陽平衡、五行有序、辨證論治。

  今之“中醫”最初叫“國醫”,始于清末民初,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簡稱,從地理概念上與簡稱為“西醫”的西方現代醫學相對應。正是這一稱謂導致中醫與西醫的關系出現原則性的觀念錯誤,引發長達近百年的紛爭。

  中醫是“以平為期”的健康學,以調動機體的自愈能力來化解危機;西醫是“除惡務盡”的疾病學,動用“武力”消滅機體病癥,屬于下醫。兩者在本質上并不對立。

  點評:對“中醫”概念進行明確界定,有助于重新審視中醫與西醫之爭,更有助于樹立中醫自信。

  中醫藥界絕不能因一時的壓抑和衰退而自暴自棄,社會各界也絕不能因一時的理念紛爭而對中西醫藥區分出廢立之別。

  問:您認為中醫該干什么?

  答:許多人認為中醫是治病的,其實中醫的最大優勢和價值不是治病,而是幫助機體恢復、維護和提升“天人合一”的健康狀態。

  以風寒感冒為例,中醫與西醫的區別一目了然:中醫讓感冒初起的病人喝桂枝湯發汗,利用汗液將邪氣排出,如病邪入里,則采用催吐或下瀉的方劑扶正祛邪重塑健康;西醫用抗生素、抗菌素直接殺滅病菌,但不一定能使人恢復健康。

  西醫以疾病為中心,中醫以健康為中心,本應著眼于“證”,現在有的“中醫”卻老跟在西醫后面效仿,以至于把自己的使命忘了。

  點評:中醫是搞健康的建筑師,非要像西醫一樣上戰場沖鋒殺敵,肯定是“揚短避長”。如果中醫將自身價值定位在恢復、維護和提升健康上,其特色和優勢是西醫無法比擬的。

  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宏廣近日在“傳承與發展·2015廣安創新論壇”上表示,在全民健康保障體系建設中,中醫應該堅持“病前主導、病中協同、病后核心”的戰略定位。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高度重視中醫事業發展,陸續出臺《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等政策。

  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我們有理由期待歷經坎坷的中醫再現輝煌。

  問:中醫有必要糾結于是否科學嗎?

  答:近代以來,西醫攻擊中醫的理由是“不科學”,中醫不得不“削足適履”,用西醫的標準來解釋、改造自己,結果搞得“面目全非”。

  在科學時代,醫院成為工廠,病人進去就上了流水線,幾乎所有的檢查診斷都靠先進的儀器設備完成,西醫用什么藥、采取什么治療措施也都是標準化的。

  科學化、標準化、機械化,生產產品是可以的。但人是活的生命,是有情感的,用冷冰冰的儀器來管理人的健康肯定會出問題。

  點評: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近日召開的中國健康服務業大會上說,西醫的整個體系建立在物質科學的基礎上,中醫建立在長期實踐經驗的歸納分析和總結上,兩者各有優勢和局限性。西醫與中醫的科學之爭,反映了人們對“經驗之科學”與“科學之經驗”認識的迥異。

  中醫是生命科學,遠比單純的物質科學內涵豐富,臨床療效是檢驗中醫是否科學的唯一標準。

  西醫雖為人類健康作出了重大貢獻,目前卻遭遇極大挑戰:4000多種常見病95%無藥可治,7000多種罕見病99%沒有特效藥;除阿司匹林經久不衰外,西藥由于毒副作用嚴重,平均淘汰周期縮短為20年。

  西醫的流水線模式以及對抗醫療、過度醫療、消耗醫療,是造成當前疾病越治越多、醫患矛盾日趨凸顯的根本原因之一,必須盡快加以糾正。

  問:中醫怎樣避免掉入“廢醫存藥的陷阱”?

  答:中醫的特色和優勢之一是“醫藥不分家”,可是過分強調“藥”,拿中藥與西藥去比拼,容易使中醫掉入“廢醫存藥的陷阱”。

  中藥與西藥是兩碼事。中藥的“藥”的繁體字,是草字頭加上“樂”的繁體字,表明中醫解決健康問題主要靠“草”,以“草”的偏性糾正機體的偏性。從《神農本草經》到《本草綱目》,“藥”一直被叫作“本草”,就是最好的證明。

  西藥多指化學合成藥,以成分論藥效,見效快,但治標不治本,還可能給機體帶來不良反應。

  按現行藥品管理法,中藥新藥研發必須遵循西藥模式,用動物試驗結果取代幾千年的人體實驗結果,導致大量經典古方廢用;或干脆把中藥“創新”為植物化學藥,完全喪失了四氣五味、升降浮沉與歸經功能。

  與此同時,部分野生中藥材資源枯竭,人工種植中藥材存在種質退化、環境污染、炮制不當等問題;中藥市場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現象屢見不鮮。

  點評:人們習慣將“中醫藥”連在一起用。這種叫法誤導人們把中醫的療法局限在“藥”上。如今,恰恰是“藥”出現了大問題。

  中醫最早的四大療法分別是砭、針、灸、藥,藥排在第四,不是最重要的。發展中醫,不能僅僅依賴于藥,還應傳承和弘揚其他非藥物療法,比如“藥食同源”的食法以及手法、罐法、心法、功法等。這些自然療法很少會像西藥一樣給機體造成新的、更大的傷害。

  問:中醫如何走好復興之路?

  答:繼續照搬西方的醫療衛生模式和醫療保險制度,“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必將愈演愈烈。中醫復興的突破口應該是,走有中國特色的“醫養強生”的健康發展道路。

  所謂“醫養強生”,是以健康建設為中心,充分發揮中醫的特色和優勢,通過營養、調養、保養、靜養等方式,幫助機體恢復、維護和提升自我康復能力。

  走“醫養強生”之路可謂“一石三鳥”:一是用“中國式辦法”解決醫改難題,站在上醫、中醫和下醫有機“組合”的大醫學格局上,奔著健康目標,以強生為主,徹底擺脫“疾病越治越多”的惡性循環;二是解決中醫的出路,讓中醫與西醫在大醫學格局中同處主體地位;三是發展健康產業,拓展慢病康復、休閑養生、健康養老等服務產業。

  點評: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得出結論:“現代化的醫療衛生對人類健康的貢獻率僅為8%!蓖瑫r,明確提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的研究領域,而應該以人類的健康作為醫學的主要研究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國情調研組組長陳其廣博士認為,將西醫以疾病為中心的“醫療衛生”模式,轉變為中醫以健康為中心的“醫養強生”道路,這是一個戰略性選擇。若付諸現實,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而深遠。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