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臺秧歌 龍臺秧">

龍臺鄉(xiāng)--武山縣龍臺鄉(xiāng)民俗概況

時間:2015-09-28 16:26:18來源:編輯:點擊:

     

龍臺鄉(xiāng)位于武山縣南部,地處西秦嶺北坡,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境內(nèi)各村公路互通互連,交通較為便利。全鄉(xiāng)總面積104平方公里,共轄13個村,54個村民小組,人口3135戶13882人(2008年末)。

龍臺秧歌

龍臺秧歌也叫“社火”,它是民間各種歌舞形式的總稱,其廣泛流行于天水城鄉(xiāng)。每年春節(jié)期間,村村鎮(zhèn)鎮(zhèn),城里城外,形成秧歌匯演的大陣勢,非常熱鬧。
龍臺秧歌中以打擊樂伴奏或以民間小樂隊伴奏的秧歌,主要有耍獅子、丑折子、耍馬、龍船、小唱、快板、迎花燈等;龍臺秧歌題材廣泛,包括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也有些取材于古代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傳統(tǒng)戲劇故事。在天水市區(qū)流行的“夾板”、秦安的“臘花舞”、“十里亭”以及龍臺秧歌“轉(zhuǎn)娘家”、“過新年”,都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方色彩。
龍臺秧歌由來已久,通過龍臺人的祖祖輩輩的口口相傳,在經(jīng)過后人的繼承和發(fā)揚,已經(jīng)形成了豐富而又頗具地方特色的秧歌文化。龍臺秧歌在2010年之前一般每四年舉辦一次,在舉辦前夕,村民們就自發(fā)地聚在一起練唱,積極地為如何更好地辦好這場賈山秧歌出謀劃策。龍臺秧歌是伴隨著歡樂過新春為主題展開的,一般在經(jīng)過新年前夕農(nóng)歷臘月下旬至農(nóng)歷正月上旬約一個月的準備時間之后于正月初七晚到鄰村演出。在前期準備工作中,人們會通過全體村民選出秧歌總負責人,實行嚴格的責任制與分工,舉全村之力辦好秧歌。
龍臺秧歌的內(nèi)容有:秧歌頭三位,負責協(xié)調(diào)秧歌在演出期間的全面事務(wù);燒香人員,負責秧歌到鄰村演出前的各項安排和開場接待儀式;探馬,負責秧歌演出人員帶隊與夜間領(lǐng)路工作;旦娃子,負責秧歌演出中的小唱表演;編導,負責秧歌演出的節(jié)目安排與人員調(diào)動;背鼓,負責背秧歌演出時的用具與臺鼓;道具,負責秧歌演出時所需用具的管理,包括衣服、刀槍用具等;看莊人員,負責全莊在夜晚的安全巡邏;賬務(wù)會長,協(xié)助秧歌頭處理各項突發(fā)事務(wù),并負責秧歌演出時支出與收入賬務(wù)工作。

龍臺賈山旋鼓

賈山旋鼓俗稱“羊皮鼓”,自2010年來賈山旋鼓又東山再起,于2011年、2012年春節(jié)代表龍臺鄉(xiāng)到武山縣城體育中心參加演出,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旋鼓于2008年6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羊皮鼓是舞蹈中的主要道具,其以鐵圈為箍,鼓面為精制的羊皮做成,外形如一面大葵扇,扇面直徑一般在30厘米左右,厚度僅1毫米。鼓面上繪有花紋圖案,下置一柄,柄端綴以鐵環(huán)或小銅镲,用藤條做的鼓鞭敲擊鼓面時,震動鐵環(huán)與小銅镲頻頻作響。旋鼓表演少則十幾人,多則上百人或上千人,以男性青壯年為主。表演時,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或敲鼓心,或敲鼓邊,邊敲邊舞,鼓點變化多端,舞蹈動作粗獷,技巧復雜,旋轉(zhuǎn)自如,隊形縱橫穿插自如,形如風,聲如雷,充分顯示出天水兒女剛健豪邁、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
賈山旋鼓舞又稱“羊皮鼓舞”或“扇鼓舞”,扇鼓又稱鼙鼓,其形似扇非扇,如芭蕉葉面,周以鐵圈鑄成,單面蒙著去毛的羊皮,鼓面直徑一般為30厘米,槌柄綴著9枚看似古幣的鐵環(huán),俗稱“九連環(huán)”,鼓槌由藤條或羊(牛)皮編織而成。鼓手頭戴小麥稈編的草帽(當?shù)厝朔Q十八旋),上身穿白衣黑夾,下身穿燈籠褲,腳蹬麻鞋(當?shù)厝朔Q扁扁麻鞋),組成幾十人到幾百人的鼓隊,圍繞著幡邊舞邊打,鼓聲鏗鏘、墜環(huán)“嚓嚓”。幡高約7米左右,直徑約2米,頂有仙女騎鶴,下連一面三角旗,其下是一個12角形(平年12個,閏年13個)的大寶蓋,寶蓋中間是一條又寬又長的大蟒旗,大蟒人首蛇身。武山古稱豲道,《后漢書》載“豲,古代少數(shù)民族,其居區(qū)為道”。武山轄域在夏、商、周及春秋時代,為戎、羌部落所屬。賈山旋鼓舞是羌族人民在長期農(nóng)牧生活和民間習俗中形成的以娛神、娛人為內(nèi)容,以舞蹈、祭祀活動為載體,含歷史、宗教、民俗、藝術(shù)等諸文化內(nèi)容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賈山旋鼓是民間相沿成習的傳統(tǒng)風俗活動,賈山旋鼓舞歷史上沒有得到官方和社會上層人士的重視和關(guān)注,所以鮮有相關(guān)歷史文獻記載,一直在民間傳承發(fā)展,積淀了很深厚歷史和地域信息的原生態(tài)文化。
每到春末夏初,花木爛漫,草長鶯飛,蝶舞蛙詠的時候,不論是月明星稀,涼風習習的晚上;還是陽光燦爛,晴空瓦蘭的午后,或在溝壑山峁,草地田埂,村頭巷尾,槐陰柳下,鼓聲此彼伏,不絕于耳。因為常常有人列隊旋鼓,那氣勢猶如千軍萬馬在戰(zhàn)斗,威武雄壯;那陣容恰似滾滾春雷在轟動,山谷回應(yīng)。縱橫穿插,左右跨越,有板有眼,有章有法;忽圓忽方,忽短忽長,雜而不亂,疏而不散,層層圍攏如百鳥朝鳳,徐徐綻放似游龍擺尾;一會兒慢鼓輕跳似閑庭信步游園看花,一會兒緊鑼密鼓如雷霆萬鈞似疾風閃電;緩緩地鼓隨身轉(zhuǎn)太子游四門;匆匆地跟步遄鼓水淹金山寺,左轉(zhuǎn)三圈舞女穿梭巧對針;右轉(zhuǎn)三圈野馬跳澗飛鼓來;大開大合,時進時退,快如金雞食米,慢似野鶴閑云,陣陣精采,式式傳神,令人心往神馳,讓人眼花繚亂,真是享不盡的眼福,看不夠的旋鼓。

作為民間世代相傳的風俗活動,旋鼓舞的起源沒有明確記載,西北師范大學趙逵夫先生在《汾陰扇鼓儺戲的形成時代與文化蘊蓄》文中考證:扇鼓由周朝的大鼗、漢魏鼙(或作鞞)鼓而來!稑犯娂肪砦迨段宏愃纪踯惫母瑁颉芬豆沤駱蜂洝罚骸绊@舞,梁謂之鞞扇舞……鞞扇,器名。”“鞞扇”就是今天的扇鼓。三國時期著名詩人曹植《鼙鼓歌》中有“樂人舞鼙鼓,百官雷林贊若驚”之言。2010年以來,關(guān)于旋鼓舞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牧羊人發(fā)明說:遠古在武山一帶生活著以牧羊為主的羌民族,有一牧童常年在野外牧羊,飽受惡狼叼羊之害,機智的小牧童點燃火堆,用火屈彎樹枝成扇形,將羊皮蒙上后烤干,圍著火堆用樹枝敲打,此時火光照亮山川,咣咣之聲響徹云霄,惡狼都被嚇跑了。二為祭祀起源說,有學者考證認為,旋鼓舞的出現(xiàn)遠可推至上古,近至夏代,源于原始部落的圖騰舞,帶有濃厚的原始信仰色彩。古人稱天為旋或者玄,旋鼓即天鼓,所以在旋鼓鼓面上常繪有太極圖。傳說伏羲是人面蛇身,因此在旋鼓舞表演時鼓手的行走路線是模仿蛇行之“禹”步,表演中鼓手“甩莽頭”的彩色發(fā)辮是人首蛇身扮相,敲鼓娛神,取悅神意,祈求保佑。三是軍事起源說,歷史上甘肅、青海一帶的羌民族在遷徙和走向民族融合的過程中,飽受無數(shù)次的戰(zhàn)亂之苦,人們用鼓聲來傳遞軍情信號,以防外敵。賈山旋鼓的樣式有:十字墊梅花、獅子滾繡球、太子游四門、學磚蔓地、煙霧纏山、纏蝸牛、觀音過橋、二龍戲珠等。

在北部川區(qū)旋鼓舞的特點是先“攛神”,由“司公子”“跳大神”,然后鼓手們組隊形圍火堆而“旋”;南部山區(qū)旋鼓舞的特點是在曠野山地“旋”,沿著崎嶇山道,蛇行蜿蜒,鼓聲回旋。每年春末夏初,由牧童稚子在各村寨敲鼓先行娛樂,致興釀潮。端午時節(jié)為“旋鼓”高潮,五月初一,四面八方的人們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趕到會場,等候各村旋鼓隊的到來。旭日東升,裝扮好的旋鼓隊敲著羊皮鼓匯集在開闊灘地,擺開陣勢展示各自的技藝。旋鼓隊們表演的套路有很多種,各個套路的擊鼓聲點、節(jié)拍和步伐不同,有“獅子滾繡球”、“二龍戲珠”、“太子游四門”、“齊五亂點兵”等。夜晚來臨,各村都進行“點高山”活動,就是把端午節(jié)前全村人準備好的柴壘得很高,全村老少興高采烈地圍在“高山”周圍,由一人反穿皮襖扮成羊倌的模樣,領(lǐng)著同伴燒香許愿,祭奠山神,祈求神靈保佑,來年五谷豐登,辟邪驅(qū)魅。村上德高望重的老人點燃“高山”,鼓手們圍著火堆“旋鼓”,往火堆中投“高山饃”,直到“高山”燃盡。

相關(guān)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guān)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wù)|版權(quán)聲明|聯(lián)系我們|網(wǎng)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