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申遺揭秘——
33處遺跡22處在中國
22日,中國獨立申請的文化線路遺產項目“大運河”和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聯合申請的“絲綢之路”先后申遺成功。
“大運河”是少見的跨省申報,而“絲綢之路”則是中國首次跨國聯合申報世界遺產。“跨省”和“跨國”申報究竟有多難?聯合申報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在啟程赴多哈參會前,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絲路不止一條
“絲綢之路”項目申報時的名稱為“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宣布結果時,世界遺產委員會建議將其命名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命名背后的玄機在哪里?
童明康說,其實絲綢之路不止這一條。
絲綢之路的概念和涵蓋范圍極其龐大。2011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針對絲綢之路提出“廊道”概念,確認了絲綢之路上的54個“廊道”。
絲綢之路線路跨度近5000公里,沿線包括中心城鎮遺跡、商貿城市、交通遺跡、宗教遺跡和關聯遺跡等5類代表性遺跡共33處,申報遺產區總面積42680公頃。
絲綢之路中國境內有22處考古遺址、古建筑等遺跡,其中包括河南4處、陜西7處、甘肅5處、新疆6處。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各有8處和3處遺跡。
在國際專家建議下,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跨國廊道作為申遺條件成熟的廊道成為首批跨國申遺項目之一。如今,中國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成為第一個申遺成功的廊道。
聯合申遺不影響權屬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每年只能申報一個世界文化遺產。而今年“絲綢之路”聯合申遺使用的是吉爾吉斯斯坦名額。這樣一來,會不會把“絲綢之路”算成是別國的呢?
其實不必擔心。童明康指出,本次“絲綢之路”申遺雖然用的是吉爾吉斯斯坦的名額,但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規定,申遺成功之后三國各增加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并不會單獨算作某一國的。
大運河申遺:一波三折
“大運河”河道總長超過1000公里,列入申遺范圍的大運河遺產分布在2個直轄市、6個省、25個地級市,申遺之路已經走了八年。童明康坦言,這一路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各部門、各省市之間進行協調。
他指出,從保護規劃的編制、環境的整治、保護工程的實施和對當地群眾的宣傳,大運河申遺不止需要幾十個城市聯動,還涉及到水利、交通、建設等十多個政府部門。
同時,大運河作為仍在使用的活態線性文化遺產,其保護與沿岸城市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整治一些河道污染、還原
運河歷史風貌時也難免遇到難題,童明康說。
申遺“年年成功”有秘訣
“大運河”、“絲綢之路”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之后,中國的世界遺產數量增至47處,僅次于意大利。中國是近十年來,唯一每年申報都有項目成功入選的國家,童明康說,世界遺產1976年創立,1985年才加入世界遺產公約的中國擁有第一批世界遺產的時間比其他國家晚了十年,但不到30年,中國就成為了世界遺產大國。
童明康指出,“去年哈尼梯田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后,就有外國代表跟我說,‘中國申報的項目總是各個精彩,我們不得不接受’。”
□據新華社電
-相關鏈接
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遺成功
正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23日繼續舉行會議,審批各代表團提交的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申請報告,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遺項目獲批通過。
在當天舉行的會議上,與會代表認真傾聽了有關這一項目的闡述,并發表了各自的意見,大會主席、卡塔爾公主瑪雅薩隨后宣布批準這一項目加入世界遺產名錄,會場內響起熱烈掌聲,中國代表也打起橫幅,慶祝申遺成功。
中國代表團副團長、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風景名勝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李如生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中國南方喀斯特景點多、面積大、區域廣,不僅向世人呈現了大自然的美學價值,也見證了地球演化過程,此次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遺成功,有助于全世界加深了解中國獨有的自然資源稟賦,強化公眾對自然資源特別是對特殊遺產資源的保護意識。
被本屆大會批準的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包括重慶金佛山喀斯特、貴州施秉喀斯特、廣西桂林喀斯特以及作為貴州荔波喀斯特遺產地拓展的廣西環江喀斯特,總面積1186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面積409平方公里,緩沖地面積777平方公里。
參加會議的重慶市南川區區長曹清堯表示,申遺成功既是榮耀也是責任,在利用自然和享受自然的同時更應注重保護自然、回饋自然,使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達成和諧,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加強對世界遺產的保護,在立法和資金支持方面都要邁出堅實步伐。
專家表示,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與之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一期共同組成一個更加完整的系列遺產,包含從高原到平原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反映了一個完整而獨特的喀斯特演化過程,同時展示世界上最壯觀、最多樣的喀斯特景觀。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