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成功是保護的開始
北京時間6月22日下午4時,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通過審議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入選該項目的遺產地共33處,其中包括我省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鎖陽城遺址、懸泉置遺址和玉門關遺址。至此,我省的世界文化遺產地總數增至7處,躍居全國世界文化遺產大省前列。(相關報道見6月28日《蘭州日報》一版)
甘肅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之地,是多種文化、多民族交匯之地,燦爛的文化遺存與深厚的歷史積淀造就了甘肅文物大省和歷史遺跡大省的地位,甘肅成為全國世界文化遺產大省可謂實至名歸。
世界遺產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在此次申遺成功后,甘肅省政府即向全世界鄭重承諾,甘肅省文物行政部門、相關市州政府及世界文化遺產地管理單位將嚴格遵守國際公約,依法履行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責任;面向社會開展宣傳教育,進一步培育自覺保護世界遺產的責任感;在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的前提下,深入發掘我省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品牌價值,積極做好展示和利用工作。
顯然,在保護和利用的問題上,我們已經做出了保護優先的選擇。而這將會是一個非常艱難而必須的選擇。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天文數字一樣的資金,這是對地方財力更是對文保意識的嚴峻考驗。在這方面我們看到的教訓不少。在2007年的世界遺產大會上,因為“旅游業過度開發、遺產地不堪重負”,我國就曾有包括麗江古城、故宮、頤和園在內的6處世界遺產被亮“黃牌”。而武當復真觀改建成三星級賓館事件、曲阜孔廟水洗事件、故宮星巴克事件……都在媒體曝光后引起輿論嘩然。世界遺產被“過度開發”事件頻頻被曝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當地政府申遺的目的并不單純,甚至是以申遺作為旅游開發的無形資源。重開發,輕保護,已經讓許多文化遺產遭到了不可恢復性的破壞,這樣的教訓足以值得后來者所吸取。
文化遺產乃至所有的文化遺存和文物,都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它不屬于任何個人,也不屬于所在地政府,我們這些遺產地的居民、政府,只是它的守護者,而不是擁有者。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首先擁有的是責任,我們所被賦予的利用權利,只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守護這些共同的歷史記憶。作家馮驥才曾說:“申遺是保護的開始,不是開發,不是創造,更不是打造”。我們保護世界遺產,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是盡到人類文明薪火傳承的責任,所以,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站在歷史道德的起點上,遵循內心理性的選擇,首先履行好保護世界遺產這項“國際義務”。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