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各地資訊

安徽部分民生工程建后閑置 為農民建沼氣池無人用

時間:2015-07-15 17:22:50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記者近日在安徽部分地區調研了解到,部分在建或已建民生工程存在建而無用、建后閑置現象,甚至成為少數主管部門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一些基礎設施民生工程重建輕管,后續運轉養護資金缺乏,導致已建工程加劇折舊,損壞嚴重。我們應該讓基層民生工程發揮更大效用。

點擊進入下一頁

收效小甚至被廢棄

      一些民生工程成“形象工程”

  記者調研發現,2010年被納入安徽省民生目錄的留守兒童之家建設項目在一些地方遭冷遇。記者在不少地方看見,村委會專門騰出一間房進行簡單布置作為留守兒童之家,輔導員大多由村婦女主任兼任,然而幾乎沒有孩子會來。

  鳳臺縣丁集鎮張老社區的三留人員活動室位于村部二樓,記者走訪時,大門的鐵鎖上已經落了厚厚一層灰。屋內除了擺放著三排桌椅和幾個鐵皮箱,沒有任何活動設施。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丁集鎮的農民健身廣場,一到晚上,周邊9個自然村的老百姓紛紛自發前來健身休閑。“民生工程建設很重要,但錢得花對地方。民生工程應落地生根。”鳳臺縣丁集鎮黨委書記王標說。

  近年來安徽省也有部分民生工程項目因實施效果一般在逐步退出目錄,曾連續實施5年的農村沼氣建設工程就是其中一項。據了解,安徽省自2009年起將農村沼氣綜合利用工程納入民生工程,以戶為單位,建設沼氣池,每戶建設可獲中央補助1600元,省級補助640元,縣區補助160元。5年時間全省共有50余萬戶農民建設沼氣池,總投入10億元。可是池子建好了,卻基本沒人用。

  安徽省五河縣城關鎮淮五村村主任沈現方說,這些年農村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老年人習慣了用柴草生火,加之沼氣需要動物糞便作為原料,因此沼氣池建好后利用率非常低。村里建了150個沼氣池,基本都已廢棄。2014年起,農村沼氣工程退出了安徽省民生工程實施目錄。

  已建項目重建輕管

  硬性指標缺乏科學性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地區環境“臟、亂、差”問題突出,亟待建立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安徽省2010年起將農村清潔工程納入民生工程,截至2014年11月全省實現鄉鎮一級農村清潔工程全覆蓋,作為常態化工作機制,今年起該項目退出民生工程建設目錄。

  然而一些基層干部反映,在不少地區,農村清潔工程存在“重建輕管”現象,后續投入不足,管理經費嚴重缺乏,垃圾中轉站運轉維護不力,使得工程效果大打折扣。

  “不是鄉鎮不管,是管不起這個事。” 舒城縣財政局副局長張俊柱告訴記者,農村清潔工程采取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的模式,垃圾中轉站建好后,人員工資、車輛運輸、設備維護等后續投入全部由鄉鎮財政解決。目前舒城縣鄉鎮一級的垃圾中轉站能夠維持正常運轉的僅占50%左右。有財力的鄉鎮通過市場化運作,將衛生保潔發包給有資質的專業公司,而一些偏遠鄉鎮的垃圾中轉站則無法維持正常運轉。

  除農村清潔工程外,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改造提升工程等涉及群眾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建設類項目,在一些地方往往也存在項目建成后維護不力的情況。基層干部反映,這類項目建后管護是一筆龐大的開支,全部依靠鄉鎮財政確實難以為繼。

  此外,相關部門在安排一些民生工程建設任務時,不切實際下達“硬指標”“設時限”的工作思路也讓部分鄉鎮大吐苦水。舒城縣種植雙季稻,11月中下旬才進入冬閑季,按照省里相關部門的要求,必須在當年11月底之前完成年度農村飲用水工程任務目標,不得跨年。這就意味著要將尚未成熟的谷物挖掉進行管網施工,這不僅造成嚴重的浪費,給農民造成巨大損失,地方政府還要按畝進行賠償。

  五河縣相關負責人則反映,養老院建設也成了不少鄉鎮的頭疼事。根據安徽省民生工程建設要求,省市兩級對每張床位財政補貼不低于1.1萬元,其他由鄉鎮進行配套。按此標準,僅建設一所100張床位的養老院,鄉鎮就至少要配套50萬,這讓不少鄉鎮感到壓力不小。可實際情況是,因為觀念問題,農村很多老人不愿進養老院,集中供養難以推進,很多床位閑置。

  不搞一刀切

  因地制宜統籌協調

  據安徽省民生辦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4年,安徽省各級財政累計投入民生工程建設資金3179.3億元。據安徽省民生辦介紹,目前安徽省實施的33項民生工程共涉及14個部門。民生工程項目按照“聽取社會建議、財政牽頭論證、黨委政府決策”方式最終確定。

  安徽省投入巨資實施民生工程,對改善民生的確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民生工程投入和設計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五河縣常務副縣長孫宜乾說,安徽省自2007年起實施民生工程至今已有8年時間,確實惠及了廣大老百姓。但不可回避的問題是,一些民生工程長期處于部門間各自為政、多頭管理、資金分散的狀態。一些由部門主導建設、脫離農民現實需求的項目往往被當做一些部門的“政績工程”。

  記者在調研時了解到,也有一些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實際,將民生工程與原有工程相結合,避免重復建設,取得了實效。例如五河縣嘗試推進醫養結合,按照縣域人口,在部分醫院按比例安排一部分養老床位,解決養老問題;五河縣淮五村則將留守兒童之家搬進了村中心幼兒園,騰出幼兒園閑置教室,配備玩具設施,同時由教師擔任輔導員,避免留守兒童之家因建而無用造成浪費的尷尬。

  “目前民生工程屬于普惠性,但地區與地區間存在差異,老百姓的需求也不一樣,‘千篇一律’的民生工程必定難以切合各地實際。” 一些基層干部表示。他們認為,民生工程要想真正落到實處,還應該在省級明確當年總體投入資金的前提下,在規定動作中增加自選動作,給予縣級政府一定自主權,由各縣參照省級確定的民生工程目錄,根據當地實際,自主確定一部分建設項目上報給省級政府,由省里批準建設、監督指導。

  基層干部認為,有的民生工程應該大力加強,如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提高,國家應加大“醫養結合”項目建設,引進社會資本,建立集醫院、食堂、養老院于一體的養老公寓;可以擴大義務教育范圍,逐步將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范疇;加大醫保和大病救助的力度,進一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農村文化建設,也應該樹立“互聯網+”的思維,這些都是老百姓急盼的。(記者 王圣志 劉美子)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