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縣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瞄準“農民增收”靶心,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通過高效落實“六個突出”措施,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積極培育富民產業,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應用,有力推進了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突出種植規模化,發展壯大產業基地。堅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總體要求,走出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精細化加工、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子,堅定不移地做大做強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積極發展蔬菜產業,已落實越冬各類蔬菜管護6.5萬畝,其中越冬蔬菜3.5萬畝,擴種春播葉菜類蔬菜1.75萬畝,落實訂單辣椒標準化種植基地1.15萬畝。大力發展果樹和中藥材生產,建成果樹生產示范點3個,新建果園面積460畝,全縣草莓采摘園80畝,預計產值100萬元以上。發展中藥材產業,落實藥材種植面積8000畝以上,完成中藥材留床管理面積1.2萬多畝。開展烤煙種苗培育,采取按戶分散育苗的方式,完成育苗3.5萬平方米,各類特色產業發展實現良好開局。
二是突出作業機械化,持續提升生產效率。通過提升農機化水平,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快土地集約化經營的步伐,為助農增收奠定了基礎。積極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項目,共預約登記各類農機具53臺(套)。截至目前,全縣農機擁有量達到20余萬臺(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機 2800余臺,微耕機4800余臺,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5.9萬千瓦,農機經營總收入達到5800多萬元,機械化綜合水平達42%以上。加大農機監管力度,深入各鄉鎮開展農機安全檢查30余次,共查處違法違章行為及安全隱患46起,現場糾正整改46起,確保了農機應用安全。
三是突出農業標準化,創新實施科技興農。大力推廣綜合集成技術,推廣作物良種,使良種更換面積達到58萬畝,良種率達到98%以上。積極推廣標準化規模養殖綜合配套技術、黃牛凍配、豬羊常溫人工受精、秸稈青貯氨化等實用技術,每年完成黃牛凍配8000多頭和1萬多頭豬常溫授配。扎實開展畜禽集中免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疫,免疫密度達到90%以上,免疫抗體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在全縣范圍內積極推廣以輪作倒茬、化肥減量、有機肥施用為主要內容的無公害生產技術,以統一種苗供應、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物化投入、統一收購加工為主要內容的標準化生產技術,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農業防治為主要內容的綠色防控技術,提升農業科技水平。
四是突出發展生態化,逐步推進循環利用。大力開展尾菜處理利用,在全縣蔬菜種植區重點推廣尾菜半堆半漚技術示范,使全縣尾菜處理利用率達到40%以上。積極推廣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在全縣15鄉鎮設立廢舊農膜回收服務網點15個,基本形成縣有加工企業、鄉鎮有回收網點、布局合理、方便群眾的廢舊農膜回收加工利用體系,提高回收加工能力,已回收廢舊農膜246 噸,力爭年底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金牛公司生物有機肥廠每年消化利用畜禽糞便、廢棄秸稈、沼氣殘渣、廚剩物、生活垃圾40萬噸,年生產高效生物有機肥10萬噸,有效解決了養殖業污染問題,為群眾提供了清潔能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五是突出產業組織化,積極培育經營主體。按照積極發展、逐步規范、強化扶持、提升素質的工作思路,加快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速規范發展,為農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全縣農民合作社累計達到1033家,資產總額21.7億元,帶動農戶3.1萬戶,其中種植業183家,畜牧養殖業560家,林業239家,漁業11家,服務業12家,其他行業24家。加大示范社建設力度,累計建成國家級示范社4家,省級示范社16家,市級示范社37家,縣級示范社86家,擁有注冊商標30個,綠色產品認證4個。全縣90個貧困村已全部建立合作社,貧困村合作社覆蓋率達到100%,累計建立合作社376個,參與合作社的貧困戶4075戶,占貧困戶總數的86%,有力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六是突出銷售商務化,大力拓寬外銷渠道。搭建線上線下產銷對接平臺,組織農產品生產交流銜接,由商務局、農業農村局、電商中心等部門積極聯系客商到農產品主產區聯系采購,拓展農產品外銷渠道。提升本地優質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引導農產品經銷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品牌,力爭到2020年底,新培育縣域公共品牌1個,培育網銷農產品18類63種百余款,培育大型網貨供應平臺3家,認證農產品綠標3個,各類商標注冊總數635件,全縣電商從業人員達到4955人,銷售額達到3.9億元,逐步實現銷售渠道多元化。通訊員 何益清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