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宕昌訊 12月19日,天剛透亮,山嵐飄蕩。在宕昌縣竹院鄉木竹院村現代農業產業園廢菌棒回收碳化廠建設現場,黨員志愿服務隊員正在運水泥,壘磚墻、安設備,整個工地熱鬧而有序。
近年來,宕昌縣積極探索“黨建 ”模式,通過“設崗、上崗、履崗”三項舉措,讓無職黨員亮身份、領職責,匯聚起無職黨員“微能量”,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科學設崗下好定崗定責“先手棋”
“我在這兒生活了大半輩子,一心想為村里做點事,別的本事沒有,論種植業我算是個內行……”黨員韓胖生是大草坡村的中藥材種植大戶,自從認領了村里的產業園致富崗,他利用縣鄉黨校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學到的知識,便經常上門為群眾傳授栽培露天木耳的寶貴經驗,尋找農產品銷售門路。在韓胖生的帶動下,向合作流轉土地、種植露天木耳成了很多村民的致富門路。
竹院鄉通過設崗定責,承諾踐行,全面落實黨員“帶富”“治理”雙責任,實現“無職有責、無職有位、無職有為”。產業發展管理崗黨員們,爭取中國移動甘肅公司幫扶項目支持,創建林下露天木耳種植基地和產業園,今年投放菌棒45萬棒,預計年產干木耳30噸,產值達160萬元,帶動大草坡、木竹院兩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萬以上,產業園讓村民變身“上班族”,有效解決周邊6個村120多名群眾就業難問題。
“點菌成金”引領農業綠色發展。今年來,竹院鄉將食用菌產業作為“一村一業”主導產業進行培育,深度推進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精細化發展。但在產業發展的同時,農業廢棄物的處理也成了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竹院鄉黨委書記李云祥介紹,為有效處理食用菌基地廢舊菌棒,減輕對環境的污染,經環境管理崗黨員考察調研,引進廢菌棒回收碳化加工廠項目,不僅能夠實現廢菌棒的循環利用,還可以向群眾回收玉米芯、秸稈、鋸末、木屑等作為原材料。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的菜幫菜葉、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垃圾”,變成了有經濟價值的“香餑餑”。預計年產炭20余噸,提供固定就業崗位20余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探索變廢為寶之路。“以前換下來的菌棒找不到處理辦法只能丟棄,現在我們幫助農民找到了可持續利用的新辦法,廢菌棒也能掙錢了。”環境管理崗的黨員袁寶平說。
如今,無職黨員忙碌的身影遍布竹院鄉村,他們或在宣傳政策法規,將服務送上門;或在勸導群眾,倡導文明行為;或在收集村情民意,為群眾排憂解難。昔日與普通村民無異的無職黨員,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了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精準上崗 跑出為民服務“加速度”
竹院鄉鼓勵優秀青年黨員、先進模范代表、農村黨員技術能手、退役軍人等發揮作用,圍繞“環境整治、產業振興、鄉村治理、文化服務”等四方面,設立政策宣傳崗、民意收集崗、矛盾調解崗、環境整治崗、幫難助困崗等10個崗位,并將崗位名稱、數量、職責向黨員和群眾公布。無職黨員認領崗位后,在村小組公告欄、微信群將崗位人員“亮”出來。環境整治崗的黨員履職盡職,自覺栽竹種草、美化人居環境,以庭院小美促鄉村大美。圍繞露天木耳采摘晾曬、“十里竹林”管護、車厘子種植、中蜂、山羊養殖等,先后為40余名無職黨員在產業鏈上設崗定責。
主動參與解難題。竹院鄉依托“理論課堂、紅色課堂、實踐課堂、云端課堂”,堅持分類編班、因人施教,開展崗前、崗中培訓,幫助無職黨員以學習提素質、強擔當、礪精神、促履職。依托“我為群眾辦實事”“我是黨員我爭先”等活動載體,號召引導89名無職黨員加入9支黨員志愿服務隊,走村入戶開展政策宣講、產業發展、矛盾調解等,到目前,辦結群眾急難愁盼事項12件,化解矛盾糾紛26件,組織黨員干部走訪弱困群體152人次,為民幫辦實事42件。
劉國慶 張鑫 宕昌縣委宣傳部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