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地西瓜
山丹縣312國道兩側及古長城旅游開發區,日照時間充足,晝夜溫差大,所產西瓜個大早熟,含糖量高(14-16%),沙甜爽口,素有"長城王"的美稱。國內外游客在312國道和漢明長城腳下駐足觀光,領略塞外風光的同時,品嘗砂地西瓜,一飽口福。即使是秋高氣爽的仲秋季節,"長城王"仍會使你口舌生津,讓人感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樂趣。
鎖陽
鎖陽也稱不老藥,又稱鎖顏,生長于沙漠之中,屬珍貴野生植物。肉質積生草本,莖圓柱狀。
黃參
黃參,山丹民間俗稱黃葑,其形似人參,通體金黃。主要生長于沿祁連山、焉支山(又名大黃山)海拔2400~2900米的高寒濕潤草原和丘陵地帶,是多年生純天然植物。
山丹野生黃參具有獨特的生理特性:喜在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的高原土壤中生長;其肉質根秋季糖分積累較多,耐寒、耐旱性能極強,可在-30℃條件下正常越冬,降水量250毫米以下生長。關于高寒山區的野生黃參的獨特食用風味和藥用價值有多種記載。據《本草綱目》記載,黃參味甘、性溫,具有補氣養血、滋陰壯陽、通經活絡、健胃舒肝之功效。對中老年人胃氣虛寒、神疲乏力,婦女氣血失調,兒童發育遲緩、營養不良、挑食厭食效果俱佳,被譽為"小人參"。據北京食品研究所、甘肅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對山丹天然黃參檢測鑒定,它的肉質直根富含人體必需的16種氨基酸、礦物質和鈣、磷、鐵、鋅等微量元素,是一種經濟、藥用價值極高的純天然綠色保健食品。
地耳
地耳是荒漠天然藻類植物,是發菜的伴生物,由發菜中的寬菜生長而成,與發菜并稱為"姊妹菜"。山丹全境均有地耳分布,全部靠人工采集。新鮮地耳呈墨綠色或褐色,片狀松軟,風干后呈烏黑色、卷狀。蛋白質含量高達22%,富含鈣、鐵、磷、鋅等多種微量元素,低脂、低糖,有較高的營養。
山丹羊肉
山丹有很多特色美食,最出名的要數羊肉了,羊肉一般有山羊肉,綿羊肉,野羊肉之分。它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腎虧陽痿、腹部冷痛、體虛怕冷、腰膝酸軟、面黃肌瘦、氣血兩虧、病后或產后身體虛虧等一切虛狀均有治療和補益效果。
米黃兒
用黃米或小米制做,以黃米制作尤佳。先將磨細的米粉加適量的水攪成糊狀,再將平底砂鍋置火上加熱、抹油,待油熱香溢時將米糊糊均勻地攤在鍋里,在文火上烙片刻即可進食。撒糖食用,黃亮,酥脆,香中透甜,老幼皆喜,如今已成稀罕之物。在文化街都有賣很地道的。
捻珍
將快欲成熟的青稞穗或小麥穗蒸熟,趁熱搓揉,簸凈芒殼,然后用手搖小磨研磨,成為綠白夾雜、捻連成串的條狀物,故名"捻珍"。捻珍放鹽巴,加蒜泥,潑上清油蔥花,柔而不粘,筋而不硬。
箭頭
先將青稞面用冷水和好,然后放在案板上切成小塊或揪成小丁,用手掌平搓成兩頭尖尖,細細長長的圓長條面,狀如箭頭,故名。箭頭煮熟,加以陳醋、蒜泥、油潑辣椒等,味美可口,夏日冷食更是別有一番風味與情趣。
雞腸子
用涼水和面,然后用力揉按,待面和好后,搓成圓條,抹上清油,一層一層堆碼在器皿內,這就是當地人所說的"積子"。下鍋時,將積子兩手對搓,循環移動,使面變得渾圓細長。因為這種對搓出來的面和雞的腸子一樣又細又長,故名雞腸子。
雞腸子不僅筋柔適口,討人喜吃,又因它潔白細長,綿綿不斷,被視為友情和吉祥的象征,所以招待貴賓或辦喜事時,雞腸子是首選面食。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