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畫家不是按照事物實際存在的樣子來畫它們,而是根據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感覺來畫它們!薄 喔 ∵@世上有2個偉大的腦袋被喚作Francis Bacon。一個是文藝復興時期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
“真正的畫家不是按照事物實際存在的樣子來畫它們,而是根據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感覺來畫它們。”
——培根
這世上有2個偉大的腦袋被喚作Francis Bacon。一個是文藝復興時期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Francis Bacon。另一位弗朗西斯·培根——電影《Love Is the Devil》的主角,戰后歐洲最具個人色彩、最強有力又令人不安的藝術狂人。
弗蘭西斯-培根(1909-1992)無疑是20世紀杰出的藝術大師。他對油彩的全新運用構建出這個世紀的偉大形象,他不斷扭動筆刷,輔以毛紡織物、蠟筆、調色刀、噴漆等工具和材料,甚至以創造/破壞的姿態將顏料投向畫布,這類充滿暴力色彩的圖景,卻是藝術家通過豐富耐心和獨特品位精心設計的。
盡管很多人認可培根為20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具象畫家,那些未被其流暢筆觸和豐富配色征服的人也許會給他貼上“墮落的怪物”或“20世紀靈魂暗面”之類的標簽。畫中常常出現扭曲的人物肖像、尖叫的教皇、歇斯底里的商人和奇形怪狀的野獸。
從眾人口中我們卻得以窺見,對培根的評價趨于兩極:
(圖為《Painting 2 》,1971)
愛戴他的人相信培根是在為人類經驗中的原始、不安和恐懼作像。藝術家盧西安-弗洛伊德常年將培根的作品掛在床腳,一刻都不愿意其離開自己的視線。而赫斯特對這位心中的英雄不吝贊美之辭:“培根與戈雅同等地位。他擁有這樣的勇氣,進入地獄,與黑暗的物質角力。他最好的作品,會讓你戰栗不已。”培根最好的圖像,會讓赫斯特想起“在噩夢中到過的地方”。
“培根會被社會底層的各色人等吸引,”英國藝術史學家馬。锷f,“就像他自己的陰暗面,喜歡在骯臟的俱樂部游蕩,酗酒、賭博和淫亂。培根熱愛冒險,在藝術和生活上皆是如此。戴爾幾乎沒有受過教育,對藝術一無所知,但他崇拜弗蘭西斯,就像一個寵物小狗——這也將他置于危險境地。”
“比之同時代畫家,培根的作品更令人吃驚,瘋狂而無所顧忌。” 費沃說道,
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在政時,曾經對培根有過一個著名的評價:“描繪恐怖圖景的可怕男人”。
“弗蘭西斯從不關心錢的問題,”巴塔赫說,“他會說,他作品的價格會在他死的時 候轟然倒塌,也許一文不值。他只為自己繪畫,如果別人喜歡他的作品,那是運氣。
赫斯特說:“培根與戈雅同等地位。他擁有這樣的勇氣,進入地獄,與黑暗的物質角力。他最好的作品,會讓你戰栗不已!迸喔詈玫膱D像,會讓赫斯特想起“在噩夢中到過的地方”。
肖像畫是創作的根本:
(圖為《Three Studies for Self-Portrait》 ,1976)
“培根尤其喜歡畫肖像,他表現“肖像”感情的歇斯底里性質,還通過流動的油畫筆觸,即添上瀑布流水似的屏幕來展現。
對他來說,肖像畫既不同于抽象藝術,也區別于模仿、類比、描寫的藝術。在他看來,抽象藝術脫離不了裝飾的蹩腳作用,而模仿、類比、描寫藝術則被斥為插圖。肖像畫是培根“直接與神經系統對話”的方式,是培養直覺和對非理性的理解的路途?v觀培根的肖像畫作品,可以看到,這些畫前后一脈相承:沒有表情,沒有心理活動,表現的不是心靈狀態,而是實際存在的狀態。即便是描繪自己最親密熟悉的朋友喬治-戴爾、盧西安-弗洛伊德、伊莎貝爾-羅斯索恩等人時也是如此。孤獨、苦惱及精神上的無依無靠構成了肖像畫的堅固底色,就像共同命運的特征,而這,也正是培根生命的底色。
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試圖把某種情緒形象化”。正因為如此,使得一個人的孤獨和苦惱成了他最喜歡表現的主題。他的畫面上往往出現的是一個可怖的、痙攣的、孤寂或掙扎的肉體,一個難以名狀的“食尸鬼”或是一個咆哮著的惡魔,它或坐或站在一個幽閉著的陰森的空間中,很像一個陰暗的單人牢房。這些怪誕的變了形的生物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痛苦和緊張的情緒震撼了西方畫壇,也使培根作為揭示人類生存困境的藝術大師蜚聲大西洋兩岸。
我的一生都記錄在作品中:
關于自己的美學意識、作品、思想,他言之甚少。培根本人一次在提及自己的作品時表示,他希望自己的畫看起來“就像有人剛剛經過”,“像蝸牛留下黏液一樣,留下人類存在的痕跡”。
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一生都記錄在作品中”一樣,隨著他的人生進入不同階段,他的技術在發展,主題內容也在變換。
1927年和1929年的巴黎之旅,成為培根走向藝術的轉折點。巴黎蓬勃的藝術氛圍感染了培根,而羅森博格畫廊的畢加索畫展讓培根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氐絺惗睾螅耆珱]有受過科班訓練的培根以“家具設計師”的身份開啟了藝術生涯。不久之后,他結識了來自澳大利亞的藝術家羅伊-德-梅斯特,后者在繪畫技巧及藝術史方面對他進行了指導。梅斯特是一位虔誠的信徒,熱衷于耶穌受難的場景,而無神論者培根也受其影響,畫了一幅鬼魅般的《受難》(Crucifixion,1933)。
(圖為《Three Studies for Figures at the Base of a Crucifixion》,1944))
1944年,二次大戰激戰正酣。35歲的培根以其高度原創性作品震驚了藝術世界——《以受難為題的三張習作》(Three Studies for Figures at the Base of a Crucifixion,1944)驚人的橙色三聯畫描繪了三個卑鄙、咆哮、畸形的人物,靈感來自希臘神話復仇女神三姐妹,同樣也表達了介于動物和人、某個時代的噩夢和肖像之間的景象。培根解釋該作品沒有宗教意義,但象征著人類的殘忍和邪惡。培根把這三幅習作看做自己繪畫生涯的起點,其后,他開始創作一系列以受難、教皇、獨裁者為主題的作品,他的大部分作品都體現了對生命本能的敏銳洞察。
從1960年代早期開始,肖像畫成為培根作品的核心,他將描繪的焦點對準了自己的密友和戀人。
1971年在巴黎舉行的弗朗西斯·培根的展覽開幕之前,36歲的喬治·戴爾(培根的戀人)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了培根。痛苦的無以復加的培根自此逐漸遠離了以前的社交圈,畫風也隨之轉變。
這也是他創作生涯的晚期,培根肖像中的形式變得沒有那么扭曲,人臉逐漸浮現,他畫面中的色彩變得逐漸黯淡、冷峻。培根不斷回到自己的肖像創作中。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所有的朋友都像飛蛾般逝去”,只剩下“自己的老臉”還可以畫。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