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頻道 > 民俗藝術 > 民俗風情

甘肅省靖遠縣文化遺產、民俗文化(二)

時間:2015-09-02 15:06:26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寺兒灣石窟位于甘肅靖遠縣城西南20公里的北灣鎮,石窟開鑿于黃河北岸紅巖崖上,古名"紅羅寺",因紅羅山而得名。窟內有塑像62尊,其中壁間巖石成者為唐代造像,下面十八羅漢是后代所塑,保存基本完好,造像有釋伽、伽葉、阿難、觀音、天王等。此窟為磚卷拱結構,上有木結構小閣一座,門前左方殘碑一塊,題曰:"古剎寺碑記"。紅羅寺原有6窟,始建于唐代,其中黃河北岸5個窟毀于炸山取石,僅存中間一窟。現有寺兒灣石窟有石雕及石胎泥塑造像66尊,形象生動,神態逼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81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攝影;梁劍)

       真武祖師廟:亦名迭烈壽或北武當山。廟址在今水泉鎮黃灣中村。《靖遠縣志》(道光志):明正統二年(公元1437)置靖虜衛管轄。成化十年(公元1474)移迭烈遜巡檢司駐打拉池。“傍置空心樓一座,以資觀望,今廢。其上建廟,名北武當,有碑記。”又據《靖遠縣志•金石錄》“重修迭烈遜廟廟碑記”載:明嘉靖年間,固原游擊黃時值巡邊至此,“見其祠宇,僅止三楹,慨然有改建增修之志。”動員其部下“特輸奉金,悉力改建。”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動工,十七年五月竣工。由此可知北武當山建于成化十七年(公元1474),至嘉靖十六年,不過七十余年。原來只有三間平房,固原游擊用自己的俸銀增修一處正殿。 北武當山在清代還有過大規模的重修,因碑文散失,不知其詳。解放后,北武當三月三廟會十分熱鬧,倒有七十二會三十六山龍轎朝真武大帝之說,惜毀于文化大革命。近年,部分建筑由群眾集資得以重修,富麗堂皇,十分典雅壯觀,每逢過廟會吸引了諸多游客商賈,熱鬧非凡。

1/7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