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河縣為甘肅省甘南州下轄縣。因境內大夏河得名。
夏河縣位于甘南州西北部,東、南面分別與合作市、碌曲縣相鄰;北依臨夏州及青海循化縣、同仁縣;西接青海澤庫縣。
2011年,夏河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466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2290萬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4157萬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8213萬元。
至2013年,夏河縣總面積為6274平方公里,下轄3鎮10鄉;總人口為8.78萬人,其中藏族人口占81.8%。
夏河縣地,商代至漢初為羌戎牧地。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設白石縣,隸金城郡。王莽篡漢,改白石縣為順礫縣。東漢恢復名為白石縣,改隸隴西郡。
西晉置晉興郡,又置永固縣,后為吐谷渾所占。十六國至隋朝,多屬河州枹罕郡。
唐朝,開元三年(715年),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置鎮西軍于索恭川(今甘加鄉境內);天寶十三年(754年),哥舒翰在枹罕西80里索恭川置天成軍,在枹罕西100余里雕窠城置振威軍;安史之亂時,吐蕃乘虛攻取天成軍及石堡、百谷、雕窠等城,夏河地區為吐蕃所占領。
北宋,初置懷羌縣,后為甘青蕃人轄領。金代仍置懷羌縣,屬積石州管轄。
清初,屬循化理蕃廳,轄南蕃21寨,以其吏治歸循化,軍事屬河州。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拉卜楞寺建立,周邊寺院陸續歸附,原受各寺院控制的部落亦成為拉卜楞寺的屬民,循化理蕃廳也失去了管轄南蕃21寨的權利,青海、四川的部分寺院、部落,就連循化廳附近的蒙古親王轄區的寺院亦依附拉卜楞寺,清廷遂在拉卜楞設拉卜楞分府,隸循化廳。乾隆六十年(1795年),拉卜楞寺得到河州總鎮衙門特許,設置"臬倉",直接管理寺院周圍13莊政教事務和民事案件。
民國十六年(1927年)6月,拉卜楞設治局設立,直接隸于甘肅省政府。民國十七年(1928年)1月30日,甘肅省政府主席劉郁芬令拉卜楞設治局改縣,以大夏河橫貫縣境,縣城瀕河之意,取名"夏河縣";9月5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議決,將拉卜楞設治局升格為夏河縣,規劃甘肅省;10月17日,國民政府第159次會議議決,將拉卜楞設治局改為夏河縣。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拉卜楞寺"議倉"成立,司管全寺及所屬各寺、各部落的政治、宗教、軍事等事宜。
1949年9月21日,夏河縣和平解放。1949年9月22日,夏河縣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12月20日,撤銷夏河縣,設立德烏魯市(縣級)。1961年12月15日,恢復為夏河縣。
截至2013年3月,夏河縣下轄3個鎮10個鄉,共有65個行政村、4個城鎮社區,426個村民小組。
鄉鎮分別為:拉卜楞鎮、王格爾塘鎮、阿木去乎鎮、桑科鄉、甘加鄉、達麥鄉、麻當鄉、曲奧鄉、唐尕昂鄉、扎油鄉、博拉鄉、吉倉鄉、科才鄉。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