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半的漏沙化耕地,在灌溉用水十分緊缺的情況下,如何帶領移民群眾闖出一條生路?這是玉門市柳湖鄉至今仍在克服的難題。采訪時,柳湖鄉副鄉長李金波帶領記者來到富民村,指著連片的拱棚說:“這就是我們探索出的答案。”
據了解,柳湖鄉是疏勒河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的移民鄉,全鄉轄5個行政村、20個村民小組、面積47.49平方公里,累計安置岷縣等國扶縣移民1390戶、6301人。耕地3.28萬畝,近一半耕地屬漏沙地,畝均用水量相對較大,因此,用水緊缺成為柳湖鄉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的最大瓶頸。
“發展高效特色產業非常符合我們鄉的實際,從這兩年的發展情況來看,移民群眾的積極性非常高,增收致富的效果也十分明顯。”李金波說。
2013年,富民村三組農民高厚峰當起了“吃螃蟹”的人,率先承包拱棚種植,這也成為他們一家新生活的開端。到2014年,高厚峰的10座拱棚平均每棚收入近8000元,加上40畝苜蓿,年收入近10萬元。
高厚峰來自白銀市會寧縣,也是來到柳湖鄉最早的一批移民,柳湖的發展,他全部看在眼里。“剛來時,這里就一座水塔,到處是光禿禿的荒灘。我們一家人就靠我到處打工過日子,那叫苦啊。”高厚峰有些感慨地說,近年來,雖然通過土質改良,家里的耕地越來越多,但大田的產量始終很低,一家人綁在地頭上辛苦勞作,一年下來也掙不了幾個錢。
擺脫貧窮的生活需要找到出路,這既是移民群眾的迫切心愿,也是柳湖鄉黨委、政府始終努力的方向。通過不斷調研,并與雙聯幫扶單位共同研究,柳湖鄉決定通過政府引導、村組規劃、園區示范、農戶自建等方式,全力發展高效拱棚產業。
“看到鄉政府給的優惠政策這么多,我下定了決心。”高厚峰說,他一次性承包了6座拱棚,需要投入資金11萬元。鄉政府為每座拱棚提供2000元扶持資金,并為農戶提供貼息貸款。2013年,高厚峰拿出了自己的4萬元積蓄,依靠政府扶持資金和貼息貸款,種植了6座大棚,目前已經發展到了10座拱棚。今年7月,高厚峰拱棚里的西瓜成熟并上市銷售。鄉政府幫他和其他農戶打通銷售渠道,拱棚里的辣椒、西紅柿和茄子也不愁銷路。
如今,連片的拱棚和日光溫室已成為柳湖鄉的亮眼景象。這得益于柳湖鄉堅持高效特色產業的發展思路。至今年,柳湖鄉已累計搭建拱棚1000座,僅今年新建510座,累計建成百畝連片示范點8個,日光溫室規模累計達220畝。同時,柳湖鄉還堅持大田林果與溫室、拱棚設施林果同步發展,今年全鄉種植葡萄、桃樹、棗、杏、枸杞等林果2000畝,林果規模達5000畝。柳湖鄉產業結構漸漸由傳統低效向特色高效加速轉型,初步形成了以華西、富民兩個村為示范的高效拱棚產業,以岷州村為引領的日光溫室產業,以小康村為代表的特色林果產業的發展格局。
發展高效特色產業也是柳湖鄉扶貧成效的集中體現。自建鄉以來,柳湖鄉搶抓“1236”扶貧攻堅行動和雙聯行動等重大機遇,找準扶貧工作的難點和癥結,分類施策、精準發力。2014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460元,比建鄉初期的629元增加5831元,增長了近10倍。全鄉貧困人口由建鄉之初的1390戶6301人減少到現在的215戶922人,累計減少1175戶5379人,農村貧困面由建鄉之初的100%降到現在的15%。
下一步,柳湖鄉還將按照精準扶貧的工作要求,旗幟鮮明地發展壯大高效拱棚、日光溫室、特色林果、設施養殖等增收產業。努力實現到2017年全鄉累計搭建鋼架拱棚2000座、搭建日光溫室500畝、種植特色林果5000畝、養殖飼養量8萬只的產業發展目標。(記者 謝磊 通訊員 博智)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