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百年甘肅:文壇蘭大四才子

時間:2015-07-21 09:18:19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周明:為霞滿天不墜青云志  

  周明是陜西周至人,于1955年夏畢業于蘭州大學中文系。分配至中國作家協會工作后,幾十年來一直與編輯刊物有不解之緣,先在《文藝學習》做編輯、記者,后轉至《人民文學》,這一干就是三十三年。從編輯、編輯部副主任、主任、編委,一直做到常務副主編。

  《人民文學》是國家級刊物,自創刊以來,一直是中國文學的“方向盤”,當然為全國所有作家所矚目,所尊重。尤其在新時期文學中,該刊一直走在時代的前沿,革故鼎新,沖破各種禁區,為各種文學形式在中國的扎根落戶和健康成長創造機會,推波助瀾。這其中,周明也做了大量的散文及報告文學集,如《歷史在這里深思》(六卷本)、《當代散文百家鑒賞》、《域外著名華文女作家散文自選集》(十卷)、《中國新時期報告文學百家》(與傅溪鵬合編,十卷本)、《新中國50年報告文學選》(與張鍥合編,三卷本)等。披沙揀金,集腋成裘,為一個時期文學精品的保存與傳播盡了自己的努力。

  編輯是周明的本職,創作是他的“業余”,但他仍在創作上多有建樹,皇皇十數部著作,洋洋數百萬言,鋪灑在當代文學的驛路上。他的《記冰心》一文成為當代散文名篇。現在,周明雖已年逾花甲,仍老當益壯,不墜青云之志,在散文及報告文學研究、在冰心與茅盾的研究方面,辛勤耕耘,不遺余力,協調組織,成就日著。

  謝永旺:引燃別人心靈的伯樂  

  謝永旺是河北三河人,1956年夏畢業于蘭大中文系,同年分配至《文藝報》,從編輯、編輯部主任,一直到總編輯:其間他還做過人民文學出版社小說編輯和中國作協創作研究室主任。

  謝永旺在文藝界的聲名甚高,新老作家均對他贊譽有加,可是,他的著作卻不算多,顯得與他的聲名和地位有些不相稱。其實,他是一個典型的“述而不作”者,他把自己對文學卓越的識見和強烈的文學責任感都用在了為人作嫁上,他是一個文壇伯樂。當代中國人幾乎沒有不知道《閃閃的紅星》這部小說的,它就是謝永旺一手促成面世的。1970年,時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的謝永旺去山東組稿,從作者李心田手中發現了這部書稿。他將其帶回北京后,出版社當權派看后說:“這本書像《魯濱遜漂流記》,什么意思呀?”他剛從干校回京,猶如驚弓之鳥,可責任心卻使他勇氣倍增,書還是面世了。歷史證明,這是一本好書。讀過當代文學的人,一定還會記得六十年代初那場對“中間人物論”的批判運動。運動的導火索就是謝永旺以筆名“沐陽”發表的文章:《從邵順寶、梁子老漢所想到的……》,一千多字的短文,引發的卻是一場驚天動地的風波,也難怪,那時候正是所謂的“英雄人物”、“三突出典型”獨霸文壇的時代,“中間人物”猶如一個魔鬼,一經面世,自然要受到口誅筆伐。當然,“中間人物”畢竟是永遠活在世間、活在作品中的人物。現在這個名號已是一個連提都不用提的常識了。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文學評論家叢書》中有謝永旺的評論集《當代小說聞見錄》,雖只一本,卻字字珠璣。他無愧于優秀評論家的稱號。

  閻綱:以身立論的文壇宿將  

  閻綱是陜西禮泉人。他上大學前,當過野戰軍宣傳員、縣文化館員,1956年畢業于蘭州大學中文系。他也是編輯出身,先后任《文藝報》、《人民文學》、《小說選刊》等刊物編輯、編委,《中國文化報》副總編、《中國熱點文學》主編。

  閻綱屬于成功的兩棲作家,在評論與創作兩只船上揚帆破浪,各有建樹。他出版的評論集多達10部、數百萬言,重點在小說評論,兼及其他文體。《紅巖》》與《創業史》在中國當代小說史上占據著突出位置,而閻綱對這兩部小說的研究探幽發微,道他人未敢道、未能道。表現出了不不凡的文學見識。他的《文壇徜徉錄》一書,影響了眾多的文學青年。中國文學進入新時期后閻綱的文學事業也進入了新時期,如《小說論集》、《文學八年》、《新時期小說論》等著作,都是研究當代文學的必讀書目。除了評論,閻綱還寫了大量的隨筆、雜文、散文,表現真善美,鞭撻假丑惡。所有這些成就,一方面來源于他在學校打下的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對文學的傾心熱愛,另一方面也是他坎坷的人生經歷的映射。前者使他視野寬闊,書卷飄香;后者則使他正氣沛然,以身立論。在“文革”中他曾兩次被打為現行反革命分子,并下放干校勞動六年,窮而后通,窮而后明,做文如此,做人亦如此。近年,他曾奮筆疾書,使一個混跡于文壇的騙子無藏身之地,表現了一個老學者強烈的正義感,贏得了文藝界的普遍尊重。

  雷達:新時期文學的發言人  

  在“蘭大四才子”中,雷達是“小弟弟”。他生在天水,長在蘭州,1965年于蘭大中文系畢業后,分配至中國作協工作,先后做過《文藝報》及新華社編輯。

  當時正鬧“文革”,北京處在全國的漩渦中心,他卻能游離于其外,利用一切時間狠鉆學問功夫。終于新時期文學的太陽破霧而出,雷達厚積薄發,一躍而成為中國當代文學評論家隊伍中的中堅力量。“重鑄民族魂”、“文學活著”、“靈性激活歷史”、“傳統的創化”、“現實主義沖擊波”等等,在評論界聲名顯赫的術語,均出自雷達之手。對長篇小說《古船》、《白鹿原》的評價,對“新寫實主義”潮流的美學界定,處處都表現著他對文學的真知灼見。

  雷達是伴著新時期文學的發軔、活躍、轉型以及成熟而穩步成長的評論家,他的文學見地也灑滿了新時期文學的漫漫征程,無論誰來書寫這一段文學史,雷達的許多觀點是不會被忽視的。雷達是用七部、數百萬言的評論文字,奠定了他在文學界的地位。同樣,雷達也是一位成功的兩棲作家,他在散文創作上獲得的成就絲毫不遜色于評論。幾乎每一篇作品一經發表即被《新華文摘》、《中華文學選刊》、《散文選刊》等名刊轉載,而且連獲大獎,如“上海文學獎”、“鐘山獎”、“作家獎”、“芙蓉獎”、“昆侖獎”、“中華文學選刊獎”等。他的名篇《縮略時代》,雖千宇短文,卻廣為人知,“縮略”幾乎成為對一個時代的命名。

  據《百年甘肅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