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向前推進了50年
打發走參觀的客人,岷縣永星村支書包供同忙著收拾家里的茶幾。
梅川鎮衛生院新建的綜合樓
漳縣武當鄉張坪村災后集中安置點唐學仁攝
行走在地震災區,綠樹滿目、花香撲面、新房矗立,一派生機盎然。一個個小山村在曾經的廢墟里“重生”,在原址或聚集安置點修起了青磚白墻的小二樓。
站在“7·22”這個歷史的節點上回頭,定西市岷縣漳縣地震已經過去整整兩年。梅川鎮鎮長石貴志說:“災后重建使當地居民住房、學校衛生院等民生基礎設施建設向前推進了50年。”
本報首席記者唐學仁
當地民生基礎設施建設向前推進了50年
7月12日,大山深處的岷縣梅川鎮永光村,藍天白云,青山生黛。走進該村災后重建安置點,一座座漂亮新居整齊劃一,白色的外墻、清一色的琉璃瓦、坡屋面式的頂檐,村莊街道干凈靚麗,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新修的村道兩旁,環衛設施、太陽能路燈、村文化活動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村民褚云才正帶著工人一起為自家新修的院落圍墻設計裝飾圖案,不時傳來開心的笑聲。從低矮昏暗的簡陋土坯房,到一應俱全的靚麗小樓,一輩子以務農為生的褚云才正在努力適應令其有點格格不入的“現代生活”。兩年來,他和很多在地震中失去家園的民眾一樣,不僅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還要從生活方式上向“城里人”靠近。
走進永光村災后安置點,褚云才家的新房位置顯眼,房前就是小廣場。室內,工人們正在進行內部裝飾,小桌上放著一個臺歷,2015年6月20日這天被藍色的筆圈了出來,“這天是我搬進新家的日子。”災后恢復重建以來,永光村如同一個初生的嬰兒,在如畫的大地上幸福地成長。
87歲的褚同祥帶記者來到他家2樓陽臺,這里可以一覽永光村全貌。“沒想到還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褚同祥所在的永光村三社集中安置點占地面積131畝,建設包括集中安置點災民建房、上下水管網工程、道路硬化、村級綜合服務設施、幼兒園、地質災害治理等工程,配套文化活動廣場、文化長廊、綠化、亮化及環衛設施,總投資4207.97萬元。兩年前的地震,讓全社房屋毀壞。如今,新場村涅槃重生。
梅川鎮鎮長石貴志說:“災后重建使當地居民住房、學校衛生院等民生基礎設施建設向前推進了50年。”他說,梅川鎮百分之七八十的民眾已經蓋起兩層小樓,村道水泥化路面、供水工程都達到了全覆蓋。而按當地此前發展速度,這種生活尚不知需要幾輩人能實現。
“村里住著真舒服,條件不比城里差”
每天都奔波在工地上的郭永璧,是村民們眼中最美的身影。在永光新村聚居點施工現場,“愛找茬”的郭永璧一次又一次地和工人較著勁,“你看,這一排沒有扎絲。”作為村支書,郭永璧每天都要在現場監督工人按要求施工后才肯離開。在他的監督和要求下,如今永光新村,就像一顆金燦燦的寶石鑲嵌在岷縣的大山里。
一幢幢別致美觀的“別墅”錯落有致,筆直平坦的柏油馬路連接著村里的各個角落,一排排聳立的電線桿照亮著涅槃重生的永星。災后重建的新房,讓前來采訪的記者們贊嘆不已。“地震的時候整個村子都倒了。”村民包續才告訴記者,地震時,他家的土坯房完全倒塌了,現在想來還后怕。后來,政府補貼一部分,加上自己出一些錢,自家的小別墅就建起來了。“我們是今年春節前搬過來的,現在住著感覺很好。”包續才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現在在村里住著真舒服,條件不比城里差。”包續才說,現在家里有自來水,做飯用電磁爐,家里安裝了洗澡設備。村里道路全部硬化而且安裝了路燈,文化廣場健身器材齊全。
村里已經通上了自來水。”現在每戶一個水龍頭代替了原有全村一口井,這讓吃了50多年井水的村民們難掩心中的喜悅。
60多歲的宋文清曾經是村里的黨支部書記,雖然比起其他村民見多識廣,可他沒想到,在有生之年能過上這么好的生活。“雖然地震帶給我們無法磨滅的傷痛,但是災
后重建給了我們嶄新的生活。”老人對現在的生活深有感觸。
從位于震中的梅川鎮永星村、永光村,再到西江鎮唐家川村、甫洞村,再到寺溝鄉八步川村、綠沙村,記者所到之處,只見一幢幢設計科學的安置新居代替了昔日簡陋的土坯房,交通、電力、飲水設施基本完善,道路硬化、給排水、管道、環衛、照明、綠化等基礎設施項目及文化廣場、村級綜合服務中心、互助老人幸福院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一個美麗整潔的新農村展現在眼前。
行走在岷縣鄉間,鱗次櫛比的新院落掩映在綠樹叢中,寬闊平整的水泥路四通八達,節能亮化路燈整齊劃一,蔥蔥郁郁的綠化帶點綴其中,到處可見重建家園的沸騰場景:鋪設公路的大型機械轟轟隆隆,來回穿梭;攜帶檢修電路設備的工人走村串戶,維護線路;田地里的村民正在忙著打理中藥材……
教孩子懂得感恩心靈重建同樣不能放松
一陣陣雨過后,通往學校的道路泥濘不堪,繞過村莊,整整花了20分鐘,褚懷德才到達目的地——永光村小學。
對于這條通往學校的路,50多歲的褚懷德已走了30年。但他卻記不清在這條山間小道上往返了多少公里,教過多少個孩子,這個樸實的人只明白一點,只有走進校園,才能找到自己的歸宿。
兩年前發生的地震,褚懷德失去的家被滑坡的山體掩埋了。當他從田中急忙趕回來時,家已經沒有了,妻子、兒子、兒媳沒有了,幸免于難的只有三個孫子。“與震區這兩年的基礎設施快速重建相比,‘心靈重建’同樣不能放松。”褚懷德說,“現在,要花更多時間教給孩子有一顆善良的心,懂得感恩。”一場災難過后,讓褚懷德重新認識了生命的價值,也讓學生們找到了另一種快樂。
在岷縣茶固小學,教學樓前塑膠操場格外漂亮。下課的鐘聲響起,孩子們一窩蜂地從教室里沖出來,在暖暖的陽光下肆意玩耍,笑聲里充滿了快樂和希望,歡聲笑語瞬間讓整個校園生機勃勃。
茶固小學校長曾鎖平欣慰的是,2014年8月,茶固小學教學樓再次聳立起來。作為“7·22”地震災后重建的高標準化配置學校,學校的布局更加合理,教學設施也齊全了不少,學校以災后重建項目支持為契機,大大加大校園建設。所有普通教室都安裝了電子白板,圖書室、閱覽室、美術室、音樂室、微機室等,學生課余活動場所也一應俱全。
穿梭在災區的每一個角落,陽光朗照,希望升騰,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臉上洋溢著充滿信心的幸福微笑。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