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岷縣漳縣地震重建兩周年】主動造血讓錢袋子鼓起來

時間:2015-07-22 11:38:04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三岔鎮村民在壓牛筋面

  漳縣大草灘鄉新聯村農家樂

  永星村馬曉平家的小賣部,方便了村里人,自家收入也很可觀唐學仁攝

  岷縣漳縣7·22地震已過去730個日夜,但對災區來說,卻刻骨銘心。一條條寬闊平坦、暢通便捷的大道四通八達,一個個功能完善、漂亮整潔的公共服務設施項目拔地而起……在一場接一場的重建“硬仗”中,昔日的地震廢墟,逐漸脫胎換骨、蛻變新生。

  著眼長遠,變“輸血”為“造血”,幫助災區群眾解決就業問題……當地政府開出了“造血”良方。如今,在災區大地,隨著一個個產業重建項目的落地生根、投產達效,受災群眾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本報首席記者唐學仁

  1 坐在家門口掙錢

  漳縣大草灘鄉新聯村地處遮陽山下,盛夏里,草地上開滿了野花。

  “現在還得把客廳和客房好好裝修一下,以后就漂亮了。”劉想紅的農家樂就開在遮陽山下的新村里。如果不是兩年前發生的地震,這位40歲的漢子甚至從未設想過“坐在家門口就掙著錢”的美好生活。

  亮堂的客廳、完善的娛樂配套、干凈的客房、美味的農家菜,讓“劉想紅農家樂”在當地小有名氣,不少縣城和外地人專程到這里過周末。“一個是我做的當歸燉土雞,一個是扁豆面,大家都愛吃,口口相傳很多人都知道了。”

  劉想紅一直在山上務農,幾乎從未外出打工。“原來種莊稼,之后種蔬菜,也帶動了一些村民,除了花銷勉強還是能有些結余。”劉想紅說,地震發生后,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和鄉親們都修好了新房,“就跟別墅一樣,剛剛住進來還不習慣。”

  有了好條件,自然就要謀發展。跟村里的干部合計之后,劉想紅把開農家樂的想法迅速地付諸實踐。“房子是自己的,豬也是自己喂的,蔬菜也是自家地里的,幾乎沒有什么成本。”他跟記者算了一筆賬,農家樂從去年夏天營業至今,一年時間已經掙了6萬多元人民幣,“差不多每個月5000多元,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震后兩年來,岷縣漳縣災區堅持“民生優先”,優先推進公共服務設施重建、加快基礎設施和城鎮體系重建。

  家住岷縣梅川鎮的包俊才對此感觸頗深。災后重建開始后,他所在的梅川鎮規劃為小城鎮新區開始動工修建。如今,這里已經是高樓林立。

  “新房子花了不到10萬元就住了進來,搬進時閉路線和網線都配好了!”包俊才向記者回憶起今年5月入住新房時的情景還很激動。像包俊才這樣的新住戶,在整個梅川鎮新區有2093戶,涉及5個行政村,他們是災后重建中最時尚的群體,全部由政府規劃建房,讓他們最先住上新樓房。一直在外打工的包俊才下定決定,在鎮上開了一個火鍋店,生意十分紅火。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震后兩年來,災區摸索出一條條產業重建新路,“造血式”重建讓大家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2 群眾安居又樂業

  “邊置窩,邊置鍋。”岷縣漳縣災后重建中,當地政府將城鄉住房、公共服務設施、重大基礎設施與災后產業重建規劃同步、建設同步,受災群眾遷入新居后,即可享受“樂業”。

  位于漳縣貴清山附近的植物園,一望無際的苗木長勢旺盛。借助災后重建的產業培育政策,漳縣新寺鎮鎮長蔡清俊介紹,貴清山植物園項目于今年4月開工建設,規劃用地3000多畝,總投資12億元。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投資6000多萬,流轉土地1100畝。蔡清俊說,當地大力推動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既保住“青山綠水”,又帶來了“金山銀山”。

  新寺鎮的災后重建以“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為重建原則。蔡清俊告訴記者,鎮政府打算在貴清山附近修建一些農家樂,將來房屋以鄉村度假旅游風貌為主,按照“陽臺曬壩、前庭后院;穿斗結構,座脊加蓋;雞犬相聞,圈舍分離;栽瓜種菜,宜居宜業”的風格,充分尊重農村生產生活習俗。

  事實上,這一打算的效果在漳縣瓦房村已經開始顯現。

  “房屋的每個房間都有不同用途。按照規劃,一樓經營農家樂,二樓自家住,而三樓則租出去做客房,游客可經后門直接到達客房。”據村干部介紹,目前,每家每戶都在按照規劃,準備開辦農家樂的相關事宜。

  村民李忠義說,一直以來,村里大部分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但新村聚居點開建后,很多村民選擇了回鄉創業。現在,他每天都去植物園打工,一個月下來能掙300多元,而且地里的活也不耽誤。記者采訪當天,瓦房村的許多老人們圍坐在新修的房屋前聊天,都說,“娃兒們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里就能掙到錢。”

  3  產業支撐回鄉就業

  重建開始后,漳縣殪虎橋鄉沙溝臺村村民張國軍毅然放棄月工資5000余元的工作,回鄉參與自建。

  從地基的協調、丈量,每項工作都能見到張國軍的身影。“家鄉進行災后重建,其他人都在幫我們,我們更應該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年樹苗收成好,我們家又新栽培了兩畝樹苗。”7月14日,張國軍和10多位樹農,認真聽取技術員傳授樹苗的栽培管理技術。近兩年來,漳縣在西部高寒陰濕的殪虎橋鄉沙溝臺村周家莊社,建設種苗基地100畝,其中定植3~4年生云杉20畝,定植5年生云杉80畝,總投資為125萬元。2015年4月8日,經公開招標,由國有漳縣木寨嶺林場中標實施,于5月15日全面竣工。

  殪虎橋鄉鄉長許建剛介紹,每年可提供優質大規格常綠苗木12.6萬株,可獲得苗木收入630萬元。同時還可以解決當地2000個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通過苗圃建設,不但優化了區域生態環境,改善了受災地區的生產條件,而且促進了營建綠色家園,促進了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并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向林業產業轉化,為農民增收起到了很好地示范帶動作用。

  漳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淑英告訴記者,災后重建中,漳縣以生態旅游帶動產業發展,苗木基地產業極大地帶動了殪虎橋、大草灘、金鐘、三岔、武陽、鹽井等周邊鄉鎮群眾發展育苗產業的積極性,林業育苗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兩年內全縣育苗面積達9350多畝。林業育苗產業已成為漳縣高寒陰濕山區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有了產業規劃,新村能留住人了。”7月14日上午,新寺鎮鎮長蔡清俊為幾家農戶的土地流轉進行協調。今年,育苗基地的土地的流轉是全鎮的重點工作,鎮里引進了龍頭企業,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發展育苗產業。新村安置點建成后,新寺鎮將依托貴清山,著力打造產業生產與休閑觀光一體的旅游新村……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