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定西岷縣、漳縣“7·22”地震兩周年回訪

時間:2015-07-22 15:05:41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永光小學已經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

 

  岷縣西江鎮唐家川重建點一角

 

  永光村村民住宅內景

 

  永光村安置點文化廣場上的小朋友

  傳說中的一對神鳥,雄為鳳,雌為凰。滿五百歲后,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更醒,從此獲得永生。在水與火的交融中,鳳在歌鳴,凰在和弦,演繹著一部經久不衰的千古神話。

  那只是一個傳說。

  兩年前——2013年7月22日,一場6.6級的大地震襲擊了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西秦嶺末端三大高原交匯區,重災區的定西市岷縣、漳縣共造成93人遇難,1300余人受傷,32萬余間房屋嚴重損毀。震中心的岷縣梅川鎮永星村、永光村、馬家溝村等多個村山崩地裂,屋塌田毀,村落被夷為平地。

  兩年后的今天,再看這千萬大山之間,地震廢墟之上,一個個嶄新的村莊在山水間悠然而美麗;一座座民居在林蔭中傲然而挺拔。一幅幅如詩如畫的物景融入美麗鄉村的建設,構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僅僅720個日出日落,地處山大溝深的岷縣便造就了大震后重建的輝煌,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鳳凰五百年涅槃是傳說,岷縣兩周年重生是現實。

  這是黨和國家的意志,是各級黨政組織和社會各界的力量,是災區人民不屈的堅忍。

  岷山溢翠,洮水奔流,

  見證災區的變遷,傳遞重建的消息

  盛夏7月的岷州大地,同樣驕陽似火。

  災后兩年的岷州,在砥礪中浴火重生。

  兩年后再訪岷縣,所到之處,曾經坍塌的廢墟上一排排新居拔地而起,一條條公路蜿蜒盤旋。很多受災戶都在忙碌著布置剛入住的新房,四處轟鳴的機械聲和民眾臉上輕松的表情都預示著災難創傷的遠去。田野里當歸、黃芪、黨參等中藥材長勢喜人,昭示著今年是個豐收年。

  沒有了昔日的殘垣斷壁,災難的創傷已經撫平。藍天、翠山、綠水、碧野、青瓦、白墻,還有那連天的黃色油菜花、校園里飄揚的五星紅旗……車在詩中行,人在畫中游。處處萬象更新,生機勃勃,晚景怡然的老人和嬉戲玩耍的孩子臉上綻放著生活的幸福。

  來到永星村的集中安置點,一條條水泥硬化道路筆直寬闊,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農家院大氣別致,白墻青瓦的二層樓房鱗次櫛比,鑲嵌于山腰,蔚為壯觀。

  正在精心布置新居的村民楊萬平高興的說:“我們這里海拔高,每年施工期只有短短幾個月。兩年前,我一家人所居住的土坯院落幾乎化為廢墟,短短一年多時間,一棟棟獨門獨院的二層樓房拔地而起,家家通上了自來水,明亮的路燈和即將完工的水泥村道等設施建設,簡直是‘神仙’般的日子,這在以前連想都不敢想哩。”

  永星村黨支部書記包供同在地震發生時不顧自己妻子被埋,從廢墟中救出兩個孩子,而后投入到帶領村民自救的工作當中。他向記者介紹:“村上集中安置點有197戶重建戶,目前這些集中安置房已全部竣工,水電也已接通,安置點休閑娛樂配套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在修建安置房方面,政府向村民補貼4萬元,還提供5萬元的貼息貸款,有蓋一層的,有蓋兩層的”。

  從永星村下山,穿過一道溝壑,映入眼簾的是永光村。沿途處處可見重建家園的沸騰場景:鋪設公路的大型機械轟轟隆隆,來回穿梭;攜帶檢修電路設備的工人走村串戶,維護線路;田地里的村民正在忙著打理中藥材……嶄新的學校、村衛生室已經投入使用。

  遭受地震浩劫時僥幸脫險的年近七旬老人李改花說:“活了一輩子,從來沒見過這么好的新房子,更沒想過能住上這么好的洋樓房,又干凈又舒適,如今一出門就是水泥路,下雨天不再擔心走泥土路了。”盡管她偶爾還是會想起逝去的兒孫,但看到很多人都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房子里,之前的痛苦也就慢慢弱了,只希望活下來的人越過越好。

  走進永光村四社村主任宋文清家里,看到潔白的院墻、干凈的廚房、整潔的起居室,供水供電一應俱全,他一家人早在2015年春節前就搬進了新居,他特意介紹了家里的新設施——“電土炕”,既能插電取暖,還能燒炕保溫。

  在去梅川鎮的路途中,梅川鎮鎮長石貴志如數家珍:“全鎮百分之七、八十的群眾已經蓋起兩層小樓,村道水泥硬化了路面,供水工程、防洪堤壩等都達到了全覆蓋。此次災后重建使梅川鎮居民住房、學校、衛生院等民生基礎設施建設向前推進了50年,現在取得這個進度,是很多民眾都沒想到的。

  近兩年來,災后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是眼前的新家園,還有漸濃的人情味。原先,村鄰來往不多,地震后大家都心連心了,村里四、五十戶人家蓋房子,都是輪流免費幫工。這讓我們看到了新岷縣的未來,一個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感恩奮進、共建和諧的美好未來!”

  來到岷縣西江鎮甫洞村集中安置點,首先看到一排排整齊劃一的青瓦白墻,道路、場地硬化及安置區綠化、亮化等工作正緊張有序地進行。隨處可見援建單位貼掛的標語:“大干一百天、誓奪開門紅”“讓西江人民早日住上新居”……

  群眾告訴記者,每家房屋占地面積110平米,是通過政府補貼、自籌自建的方式建成的,共花費14萬元,其中政府補貼4萬,政府貸款5萬,自籌5萬。值得一提的是,縣政府特別補貼600元,鼓勵居民在裝修時安裝節能環保的電暖裝置,既方便快捷、又節省空間,受到歡迎和推廣。

  據統計,岷縣“7·22”災后重建共有27個集中安置點、10個重災村、3個小城鎮和交通水利及其他重建項目前都順利推進。根據規劃,岷縣災后重建包括城鄉居民住房、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防災減災、生態環境、特色產業等六個方面,而對于防災減災方面尤為重視。集中安置點的房屋建設方面,采取上下圈梁構造,聘請建筑類專家團隊對房屋質量嚴格把關,從房屋結構、重建選址、護坡擋墻、避難場所等關鍵環節都落實了保證措施。

  國旗鮮艷,童心綻放,

  振奮劫后的信念,點亮未來的心燈

  災難,意味著毀滅;災難,也帶來重生。

  重建美好家園,推動科學發展——這是岷縣人民面臨的歷史責任,也是對災難最有力的回答。

  在災區采訪,最讓人深受鼓舞的是萬山叢中那一抹紅色——學校上空飄揚的五星紅旗。紅旗下,萌發著未來和希望;紅旗上,升騰著信念和理想。

  以建設“不倒的學校”作為災后重建的第一目標,對項目招投標、地質勘察、設計、建設每一個環節,每一道工序,都進行嚴格監管,切實確保了學校重建質量,實現了同一個區域,學校抗震度提高一度的目標。

  坐落在木寨嶺屋脊山下黑水河邊的茶固小學,綠蔭環繞。寬敞明亮的教室,設施齊備的教學大樓,舒適溫馨的學生食堂。紅綠相交的橡膠操場上,孩子們你追我趕,有的在丟手絹、有的在打籃球、有的在跳繩……

  學校的開心小屋,馬苗苗同學在現場作畫。

  音樂教室里,楊潔老師在指導學生彈琴。

  操場上,12歲的曾婭茹向人們講述著她從廢墟上搬進救災帳篷,又從帳篷搬進新建學校寬敞明亮的教室的故事。

  回憶是痛苦的,而看看眼前的一切,她的眼神中充滿希望,話音里流露堅定,表情上透出自豪。小婭茹分明走出了往日的夢魘,走進了一個大愛無疆的殿堂。

  校長曾鎖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到:“2013年7月22日發生的6.6級地震中,茶固學校教學樓全部變為危房,電教設施、教學器材、課桌椅等教學設施遭到損毀。在震后一年的時間里,學生們只能在帳篷搭成的教室里上課,尤其冬天很冷。2014年8月25日,我們小學新教學樓建成,去年冬天開始,已經通上了暖氣,孩子們再也不用聞著嗆人的煤煙味上課了。如今,作為‘7·22’地震災后重建的高標準化配置學校,而且布局更加合理,教學設施齊全,有儀器室、圖書室、閱覽室、美術室、音樂室、微機室、會議室等,辦學條件得到極大地改善,為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災后重建中,岷縣把學校建設質量視作災后重建的生命。從項目招投標、地質勘察到設計、再到建設,每一個環節,每一道工序,都有相關部門嚴格監管。工程建設過程中,嚴格實行重建工作日報制、工程進展定期通報制、工程質量督查制、重建任務分片包干制、重建工作常態檢查制等工作制度,嚴格工程預算,嚴格工程招投標管理,嚴格工程質量跟蹤管理,切實加強了重建項目的督導和援建項目管理。強化學校災后恢復重建資金管理,實行專戶儲存、專戶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按工程進度撥款,隨時督查,有效杜絕了違法、違紀、違規行為。

  兩年時間瞬間逝去。如今,岷縣的學校以全新姿態從災難中傲然聳立,實現了再生性跨越!岷縣災區最漂亮最堅固的建筑是校舍,最現代化最一流的設備在學校。當人們把目光再次聚焦岷州大地,一所所現代化的學校堅固又漂亮,一張張燦爛的笑容在陽光下綻放。

  截至目前,105所重建學校全面完成建設任務,新下達的岷縣第六中學附屬設施建設等4項正在開展初步設計。經過災后恢復重建,不少重建的鄉鎮學校硬件設施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有力地推動了該縣基礎教育辦學條件的跨越式發展。

  “雙聯”深化,扶貧“精準”,

  助推災后的重建,實現資源的優配

  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鑄就堅強,用真情凝結關愛。

  近年來廣泛開展的“雙聯”行動和精準扶貧攻堅,有力地推進了災區的重建進程。

  岷縣十年十災,是國家重點貧困縣之一。在暴洪和地震災害疊加的災情打擊下,重建工作困難重重。

  然而,岷縣在大力實施國家確定的重大重建項目的同時,結合精準扶貧攻堅戰略,省市縣千萬干部進村入戶,開展一對一幫扶行動,實現了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大大加快了重建步伐。

  沿212國道向南逆勢而上,就是海拔3000多米的分水嶺。這里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分界線,是2012年“5·12”暴洪和2013年“7·22”地震的重災區。在暴洪和地震的雙重襲擊下,房屋倒塌,良田被毀。

  這里的麻子川鄉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很出名,因為鄉里有著遠近聞名的“乞丐村”和“破爛村”。

  今天走進麻子川,蔥郁的青山,潺潺的流水,生機勃勃的田野……

  油菜花海簇擁著的新村莊,村莊里寬闊平整的水泥路,美麗的新居錯落有致,平整的水泥路面寬闊整潔,嶄新的太陽能路燈一字排開。這里就是昔日的“破爛村”——麻子川鄉吳納村。

  幫扶吳納村的是省政府辦公廳。

  省政府辦公廳委托蘭州大學城鄉規劃設計院進行了新農村建設規劃。一年多來,先后協調250萬元硬化了5公里通村道路和村內巷道,協調546萬元新修村莊河堤4.2公里、便民橋2座,協調29.4萬元實施“一事一議”亮化工程、安裝太陽能路燈120盞,協調26萬元改造升級了村里的動力電路,徹底改變了村民“人背肩挑”“淌水過路”“摸黑出行”的歷史。同時結合精準扶貧,協調扶持資金30萬元,在吳納村建成1000畝當歸熟地育苗基地和500畝當歸標準化種植基地,戶均增收1萬元。協調扶持資金75萬元,實施了500頭藏羊規模養殖小區項目建設,鞏固規模養殖戶20戶、新增規模養殖戶30戶。投入20萬元幫助村里成立了互助合作社,已為19戶村民發放貸款11萬元,有效促進了農戶互貸互幫。

  為了提高村里的“軟實力”建設,投資17.6萬元建成村民活動廣場1700平方米,協調資金21.5萬元新修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協調省新聞出版局給村里的農家書屋添置了價值7116.6元的書籍。

  為幫助群眾致富,省政府辦公廳雙聯干部鼓勵村民借助優勢資源,發展中藥材和養殖業。雙聯戶劉成海在雙聯干部的幫扶下,建成暖棚圈舍1座,養殖小尾寒羊15只,種植當歸2.5畝、黃芪2畝。他說:“現在我每年收入2萬元,不僅過上了好日子,還找到了一個深山區農民的自身價值。”

  吳納村黨支部書記王海龍說,行路難曾是村民發展致富的“瓶頸”, “7·22”地震后,村里許多村民的房屋倒塌。災后重建工作開始后,除了政府積極爭取項目外,雙聯干部還頂風雨、冒酷暑,奔波在建房一線,指導村民統一布局、統一風格、統一標準。期間,省政府辦公廳還投資26.9萬元建成吳納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投資71萬元實施完成覆蓋全村的人畜飲水工程。

  同時,配合美麗鄉村建設,完成退耕還林補植補造2221畝、荒山造林1000畝,并投資60萬元進行了環境衛生連片整治。環境好了,村民之間、鄰里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加融洽、和睦了。

  經受了災難的群眾以嶄新的面貌,用勤勞的雙手鑄造出一座座更加美麗的新型城鎮化鄉村。

  昔日地震造成的傷痕已漸漸平復,希望在重建美麗新家園中不斷升華……

  這是岷漳地震災后重建順利開展的一個縮影。

  藍圖繪就,目標清晰,

  筑起美麗的家園,開啟美好的生活

  繼6月29日的暴雨襲擊后,7月12日夜間又是電閃雷鳴,風急雨驟,記者領略了那震耳欲聾的雷聲和風雨拍打門窗的急促。對岷縣縣委書記郭世杰而言又是一個難眠之夜,所幸這次并未成災。在這個“十年十災”的地方主政,每到夏季他每時每刻都在關注天氣的變化。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在確保當地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持續發展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竭盡全力保證群眾的生命安全,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程度。

  談到災后重建,郭世杰說,“三年基本重建,五年整體跨越”是我們繪就的藍圖和既定的目標,盡管困難重重,但我們有黨和國家的關心,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指示精神的激勵,有省市領導的指導,有各級“雙聯”單位和干部的努力,有社會各界和援建單位的支援,有災區群眾頑強毅力和勤勞,諸多因素凝成眾志成城、攻堅克難的巨大能量。尤其是災難中,我們鍛煉了一支勇于擔當、堅強有為的干部隊伍,培養了一個敢于爭先、樂于奉獻的黨員方陣,強化了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建設,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家國情懷和團結意識。有這樣一筆無價的財富,我們一定能實現家園更美好、人民群眾生活更幸福的目標!

  縣長梁德銘對此充滿信心。針對群眾在建房中形成的經濟壓力,他說,政府把有限的資金最大限度地投向災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配套建設上,就是要強化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基本條件,增強造血功能。住房和基礎設施是百年大計,標準要高,質量要好,眼下緊巴一些,但是一勞永逸。我們將持續把增加群眾收入作為重建的頭等大事,把發展中藥材、養殖、勞務輸出等產業作為收入來源,經過3—5年的努力,讓大多數蓋房戶能夠還清欠款。

  寺溝鄉馬步川集中安置點的村民杜玉娃給記者算的一筆賬作為印證:他家的新房標準偏高,造價17萬左右,政府補貼4萬,銀行貸款5萬,另外籌集了8萬。家里種8畝藥材,年可收入4萬多元;兒子在本地打工,年收入2萬多元;再加上搞點養殖以添補家庭費用。這樣,每年5萬元的純收入是有保障的。

  杜玉娃堅定地說:“我家在村里只是中等戶,這兩年藥材賣不上價(價格低),政府協調藥材經銷商以保護價從受災戶手上收購藥材,保證了我們的收益。以后價格稍有上漲,我們的收入就有增加。3年還清欠賬,沒問題!”

  因此,岷縣在災后重建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高質量推進,既為當代負責,更為子孫后代造福。

  思路決定出路。困難再大,標準不降;資金再缺,質量不減。這是全縣上下的共識。

  縣上分別成立了以主要領導任主任的岷縣災后重建規劃設計評審監督指導委員會、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領導小組以及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監督檢查工作領導小組,對所有重建項目規劃設計進行定向把關。結合縣情實際,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法,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討論,征求各級干部和群眾意見,優化設計方案。把民房、學校、衛生院等民生工程和小城鎮建設等重大項目委托同濟大學規劃設計院、甘肅省城鄉規劃設計院等6家甲級資質規劃設計單位,按照“方便生活、確保安全、節約資源、突出特色、生態宜居”的原則,從理念、起點、標準、結構、戶型、安全性等方面進行不同設計,適時邀請上級領導和專家“把脈會診”,多次進行修改完善,使每個重建點各具特色,各有亮點。

  可以相信,這一切會經得起歷史的驗證。

  據統計,截至6月底,岷縣“7·22”災后重建項目總共746項,總投資69.05億元人民幣,目前累計完成投資58.6億元,占總投資的85%。全縣45758戶住房重建(不含易地安置1510戶)、35950戶住房維修全部完成,105所重建學校全面完成建設任務,17項衛生院重建項目和6項衛生院維修項目已全部完工,重災村水電全部接通、地質災害治理基本完成,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3個小城鎮建設有序開展,其他項目建設分行業、分項目靠實相關部門責任,統籌力量,科學調度,有力有序推進。

  根據規劃,岷縣災后重建包括城鄉居民住房全部完成、教育衛生項目基本完成、重點村鎮建設進展順利、交通項目和水利項目快速有序推進……

  斗轉星移,兩周年后看岷縣災區,最漂亮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新潮的是農房,最滿意的是群眾。

  岷縣,正從廢墟上崛起,挺直了堅強的脊梁,在和諧幸福的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砥礪前行。

  岷縣的明天將更加美好!(記者 趙全福 張順祥)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