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風光如“寵兒”,如今冷落成棄兒——
蘭州街頭IC卡公用電話成擺設
科技鑫報訊 細心的市民都知道,上世紀90年代中期,BP機(傳呼機)曾經是頗為時尚且隨身攜帶的電子通訊產品。那時,滿街充斥的都是“bbbbbb”的響聲,而人們無論身在何處,只要聽到BP機的呼叫,便會飛奔到附近街邊的電話攤點或IC卡公用電話亭,按號打過去和對方聯系溝通說事。這種畫面是當時街頭的一道風景。“人人腰別BP機,滿街遍聞‘蛐蛐’聲”,是人們對那時蘭州城的形象比喻。而據記者調查了解,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蘭州街頭的IC卡公用電話亭已風光不再,而如何繼續利用其價值成了市民關注的問題。
記者調查:街頭電話亭成小便點
7月23日9時許,為掌握采訪第一手資料,記者騎著自行車沿西站由西向東往西關十字方向駛去。本來想在西津路上一定會有IC卡公用電話亭,可沒想到盡管一路上記者眼睛沒放過一個“目標”,可結果直到西關十字,也沒見到一個IC卡公用電話亭。就連街邊的商店便民電話點也難尋蹤影。如果不是采訪調查,記者也不敢相信,曾經幾乎百米內就有的IC卡公用電話亭和星羅棋布的私人電話點竟然“芳容”難尋。
西站街邊一家雜貨商店的老板告訴記者,公用電話他已經拆除幾年了!叭巳耸稚隙加惺謾C,誰現在還用街邊固定電話?”這位老板回憶講,20多年前店內的固定電話收費是小店的一項收入。不僅巷內的住戶們頻繁使用,就是南來北往的行人也常常在這里打電話。而不少顧客打完電話后都會捎帶買些商品,那時老婆和他開玩笑,固定電話是店內的“迎賓小姐。”那時,辦理一個固定營業電話點也不是隨便就能辦上的,需要寫申請到有關部門蓋章簽字,沒有個半月時間甭想辦上手續。然而,時過境遷誰也想不到,也就是20來年時間曾經的“寵兒”,淪落成了街頭的棄兒。這位老板說完連連搖頭,一臉無可奈何的表情。
進入城關區地界,記者很快發現雙城門十字北側路口有一個IC卡公用電話亭,那一刻的心情如考古人員發現了文物一般。這個電話亭上方有中國電信的藍色標志,電話亭表面有一層灰塵。而電話亭左右分別又設置了兩個通信箱,這讓電話亭剛好被“建成”了一個“小格檔”。而一側打電話的區域僅能容下一人,記者試著撥打座機,電話里面沒有發出任何聲響。電話亭的前面流淌著黃色的尿液,周圍空氣中彌漫著難聞的氣味。電話亭旁邊商店的一位員工向記者介紹,隨著手機的普及,公用電話亭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個電話亭同樣和所有電話亭的命運一樣。只不過這個電話亭地處夜市,又由于處在相對隔離的狀態,所以被有的人作為“應急”場所。隨后,記者又對市區其他地段的IC卡公用電話亭進行了實地探訪,雖然沒有這個電話亭如此“命苦”,但也都像“棄兒”一樣孤零零立在街頭。
市民建議:可否進行功能更新升級
IC卡公用電話亭既然成了擺設,又失去了利用價值,甚至還影響了市容市貌。那么,這些IC卡公話亭還有無必要存在下去?就此問題記者隨機采訪了多位市民。
企業單位供職的張先生覺得,既然沒用了就應該拆掉,一是維修需要花費用,同時還占用繁華市區寶貴的地方。他認為,IC卡公用電話亭落伍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人們應該為我們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感到自豪和高興。私企業主王先生認為,現在大家都人手一部或多部手機,根本用不著去電話亭打電話了。電話亭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并且大多數IC卡公用電話亭已破舊不堪,與日新月異的城市形象不僅相去甚遠,并且已經成了街頭大煞風景的設施。但其依然有可利用的方面,她建議是否可以改變成街頭便民設施,現在智能手機很費電,人們外出時經常會找不到充電的地方,如改建成手機充電器小亭,能起到便民的作用。社區工作人員李女士則建議,公用電話亭不必拆除,可以轉變為報警裝置,以備不時之需,雖然用的人也很少,但有它的存在也許就多了一層安全的保障。商業單位工作的趙女士說,不能因為大家都用手機就廢掉公用電話亭,這是最基本的公共通信保障,也是法律法規要求通信企業要履行的法定義務。事業單位供職的陳先生建議,能否像機場的IC卡公用電話一樣,用來查詢資訊信息。采訪的市民觀點各異,總的來說,只有少數個別人認為需要拆除,多數被采訪人還是認為IC卡公用電話,作為城市的基礎設施有必要保留,但需要進行功能服務上的更新升級。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