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農民的秦腔戲本情結
在平涼市工業園區四十里鋪鎮郿峴村,只要一提起白如明,人們都會說,他是我們村劇團、社火會打板的(司鼓),但當問及他收藏老戲本的事,村民們卻知之甚少。這些古老的劇本,塵封著一段段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透過一張張泛黃的書頁,仿佛置身于歷史的真實情景之中。
與秦腔結緣一愛就是一輩子
白如明生于1942年,今年已經整整73歲了,他只上過小學5年級,種了一輩子莊稼,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按理說,他與藝術根本就搭不上界,但命運卻使他與秦腔結緣,一愛就是一輩子,至今還是村上的文藝骨干,凡是農閑季節或春節唱戲、耍社火都離不開他。
提起秦腔老戲本收藏,還要從他20幾歲說起。那時的白如明在當地算是個文化人,平日里誰家寫個信、過年寫個春聯都離不開他。村文化站要排戲演出,自然也少不了他。隨后,他開始學著唱秦腔,但后來感覺不適應,就學著敲鼓。兩三年過去了,他無師自通,鼓敲得有板有眼,像模像樣。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沒有劇本就無法唱戲。從那時起,白如明就開始想方設法到處搜尋戲本。有一次,他去舅父家玩,看到舅父有幾個老戲本,就死纏硬磨地要了回來。家里沒有錢,就在雞窩里偷偷拿雞蛋,步行四五十里路到平涼城去賣錢,在新華書店往回買戲本。截至1965年,他購買的秦腔戲本就有110多本。
收藏中不乏百年歷史的珍貴戲本
白如明從自家小商店桌子底下抱出一個紙箱子給記者看,里面裝了滿滿當當一箱子秦腔戲本,數了數有220多本、秦腔碟片60多盒、老唱片10多張、剪貼本等200多頁、戲劇小人書多本。
在這些老戲本里,有目前不容易找到的如《挑袍》、《三上殿》、《春秋配》、《雙鳳釵》、《善士亭》、《婁昭君》等等。難能可貴的是,有一本看起來十分古老、破舊的豎排線裝小冊子,仔細一看才知道是一個真正的老戲本,里面登載的是《祭靈》、《馬踏五營》等共15個折子戲,中間還有3張封面彩色圖和兩張白描戲劇人物圖,看起來古色古香,清晰鮮艷,使人愛不釋手。
隨后根據愛好者查閱相關資料得知,這本書是上世紀20年代西安翊華書局出版、陜西省城南院門德厚祥書局總發行所和蘭州侯街府分發行所共同發行的石印秦腔戲本,至今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了。在白如明收藏的這些劇本中,好多劇目連當地許多專業演員也不甚了解,在舞臺上鮮有演出,許多劇目“從來沒有見過,非常珍貴”。
白如明說:“現在的年輕人普遍反映聽不懂秦腔,我給他們的建議是,多了解一些秦腔的歷史來源以及戲本里的故事,你就能聽懂了,也就喜歡秦腔了。這是老先人給我們遺留下的寶貴遺產,我們不去繼承誰去繼承?”通訊員馬志遠張海山記者常舒清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