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味”爐盔子
特色“爐盔子”賣得俏
武威大學生做出媽媽味的爐盔子
每天賣出3000個月收入近2萬
“現在的大學生大學畢業(yè)后,不是去考公務員,就是進事業(yè)單位,既體面又不用承擔什么風險,但是我偏偏選擇了賣饃這條路。說實在話,剛開始壓力挺大,受到許多人的嘲笑。但既然已經開始了,就打算瞅準目標大膽闖出一條路。我想說,大學里學過的很多知識,跟我現在每天所接觸的事業(yè)都是相關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最終會殊途同歸!”24歲的大學生張文博說。
一夜之間 “年饃饃”街頭飄香
武威,是一個農業(yè)城市,經常可見進城的農民騎著三碼子、電動車,拉著一整車饃饃到處叫賣。
進入7月份以來,記者在武威城區(qū)多個街巷、居民區(qū)看到擺放得整整齊齊的“爐盔子”銷售點,銷售人員熱情叫賣,購買人員安靜地排隊等候,附近有老百姓在議論:“這家的‘爐盔子’干凈又好吃!”“聽說是一個大學生做的。”“這種‘爐盔子’有面味,有一股家鄉(xiāng)味、‘媽媽味’!”
記者就近跟賣主——一位戴眼鏡的小伙子聊了起來。據他介紹,自己在當地高中上學,現在出來學習賣饃,只為了體驗生活。這種受歡迎的“爐盔子”是自己的堂哥——一位剛剛從甘肅農業(yè)大學畢業(yè)的大學生做的。“他一個大學生都能做出好吃的饃,還能到處賣饃,我也跟著出來學習學習。賣饃也沒什么丟人的!”小伙子有點羞澀地說。
記者走訪發(fā)現,在武威城區(qū),賣這種受歡迎的饃饃——“爐盔子”的銷售點多達十幾個,其中兩個固定店面,9個流動銷售點。
艱苦創(chuàng)業(yè) 只為做出“媽媽味”
7月27日,多方輾轉打聽,記者聯系到了這位賣饃的大學生——張文博。
張文博家在武威市涼州區(qū)五和鄉(xiāng)五愛村,而他做饃的地方卻在距離五愛村不遠的候吉村。尋至候吉村,老遠便可看見絡繹不絕的購買者拎著饃從院子里走出來,饃香味在這個綠色環(huán)繞的村子里四散飄香。走進張文博的饃饃加工間,“呵,干凈的操作間里來回都是身穿干凈白大褂的工作人員!”眼前的情形讓記者頻為吃驚。
戴著黑邊眼鏡、口齒流利、目光堅定的張文博介紹說:“武威是個富產糧食的地方,尤其在五和鄉(xiāng),這里的小麥受到祁連山雪水的灌溉,既勁道、口感又好。從小到大,自己最喜歡吃的就是奶奶、媽媽做的‘爐盔子’,當地人都叫它‘年饃饃’或“燒饃饃”。這種饃,每到過年的時候才做,除了自己留一些過年,同時也送親戚朋友。在五和鄉(xiāng),奶奶、媽媽做的‘爐盔子’遠近聞名,非常受歡迎。由于爺爺、爸爸曾經都做過面粉生意,我對面粉、糧油等產品的成色、好壞等具備一定的分辨能力。大四實習那年,我基本就呆在家鄉(xiāng)開始跑市場,了解整個武威市場的面粉、糧油銷售情況。”
2015年年初的一天,張文博在一家糧油店做調查時,一位店主跟張文博閑聊,店主說,現在人們對饃饃的需求量很大,可惜的是,品質好的饃饃太少,否則,糧油店可以捎帶著銷售饃饃。張文博對這位店主的話上了心。2015年4月份開始,張文博發(fā)動家人做饃饃。剛開始,每天只用一袋面粉,后來增加至三四袋面粉,到了7月份,隨著市場對饃饃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每天要用30袋面粉。“剛開始做出的饃饃是酸的,倒了太可惜,吃又吃不下,看著發(fā)酸的饃饃,整夜發(fā)愁睡不著覺。為了做出好吃的饃,我凌晨4點鐘便爬起來,跟家人研究做饃饃的時間和溫度問題。剛開始做饃,只有一臺烤箱,后來增加到6臺。為了做出‘奶奶味’、‘媽媽味’的特色饃,家人沒少陪著我熬夜。”張文博感慨地說。
大膽嘗試 堅持只賣“良心饃”
帶領工人在食品加工間嫻熟切饃的張文博講,現在市場上的饃很多,但好吃又健康的饃不是太多,為了讓饃又白又大又漂亮,個別貪心的店主有放添加劑的,還有放衛(wèi)生紙的。“但對于我來說,只做饃‘良心饃’和‘健康饃’。”
張文博隨手抓起一個面團,他說:“這個生面團是六兩,等它烤熟了以后,將會是五兩五。”用秤一秤,果然如此。張文博繼續(xù)說,“媽媽味”的“爐盔子”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它是人工發(fā)面做成的之外,它主要是用最好最天然的酵母做引子,再經過和面、攪拌、發(fā)面、壓面、稱劑、制作、醒面、烘烤等流程,其中發(fā)酵需要一個小時,醒面需要一個小時,烘烤需要一個小時,大約經過4個半小時的時間,才能做出這種武威特色的“媽媽味”“爐盔子”。”
張文博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創(chuàng)業(yè)路子目前已帶動30多人就業(yè)。從最初每天做十幾個饃,發(fā)展到現在每天賣出3300個饃(除了“爐盔子”,還開發(fā)了玫瑰卷、香豆子卷、麥茴香卷等多個品種烤饃),每天純收入600元,一個月收入近2萬元。“創(chuàng)業(yè)是個吃苦的活,現在每天從早忙到天黑,仍然不能滿足市場對‘爐盔子’的需求。短短幾個月時間,家人為了幫我創(chuàng)業(yè),已經投入了30多萬元。以后,這條路將如何走?能不能把‘鵬威爐盔子’(已注冊)賣出甘肅,投放國內大市場,除了靠品質和特色‘說話’之外,還需要時間和市場來實踐和證明。”張文博若有所思地說。蘭州晚報記者雒煥素文/圖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