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馬麗亞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如一人”,這話大家耳熟能詳。
有著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光榮傳統的臨夏大地,處處洋溢著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的魚水情誼。
新一輪全國、全省雙擁模范創建活動開展以來,解放軍第七醫院大力弘揚“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光榮傳統,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受到了駐地軍民一致好評。特別是因為支援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工作突出,曾先后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被國家民政部和總政治部表彰為“全國擁政愛民先進單位”,被中宣部和總政治部表彰為“軍民共建社會主義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這一系列榮譽背后,是全院廣大官兵多年來攜手并肩繪就的生動畫卷,更是他們用魚水真情筑起的一座歷史豐碑。
醫療幫扶救死扶傷
視人民如父母,把駐地當故鄉,這是七院官兵恪守的信條,也是一代又一代“七院人”的光榮傳統。多年來,他們始終繼承和發揚擁政愛民的優良傳統,保持救死扶傷的高尚品質,為強化支援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責任擔當,注重從思想源頭上抓起,采取多種手段強化官兵的愛民觀,培養官兵的愛民意識。堅持醫療幫扶,對上門求醫的病人一個不推,為特困群眾的就醫補貼持續增加,大抓醫德醫風建設,從2012年建立貧困群眾減免醫藥費制度,累計減免醫藥費共計30多萬元。
針對肝包蟲、大骨節病、關節病、新生兒唇腭裂和中老年白內障等長期困擾駐地群眾的頑癥和多發病,解放軍第七醫院專門成立了由12人組成的課題攻關小組,結合臨床治療深入進行研究,多次邀請軍內外知名專家聯合攻關,經過5年多時間的不懈努力,研究總結出了診治高原常見病的一些有效辦法。連續十年,開展了12次“光明行動”白內障復明術和“微笑行動”唇腭裂修復術,僅2012年至今貼補經費10多萬元,免費為千余名白內障患者做了手術,成功率達到100%。還專門開設了清真餐廳、穆斯林禮拜堂和藏族人民免費旅社。為方便寺院人員和少數民族群眾就醫,專門聘請了藏族人民導醫,設立了藏族人民聯絡處,開設了少數民族病房,制作了藏漢雙語標志牌。
義診巡診愛心隨行
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解放軍第七醫院派出了大批醫療隊,深入牧區草場進行義務巡診送藥。2012年以來,共派出高原醫療隊20余批(次),行程3萬多公里,為少數民族群眾義診2萬余批(次),免費發放藥品價值近59萬元。
技術幫帶傳遞溫暖
為了給駐地偏遠地區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2012年以來,解放軍第七醫院先后幫助地方培訓了430多名“赤腳醫生”、技術骨干,幫助地方建起了十余個鄉村醫療站。并通過“軍衛號”遠程醫學教學會診系統、專家授課、免費來院進修等形式,為臨夏州及各縣市醫院培訓醫護人員16批次共238人,接受州衛校畢業實習生近400余名,提供就業崗位近200余個。并與臨夏縣先鋒鄉衛生院、夏河縣阿木去乎鎮衛生院和青海省同仁縣多哇鄉衛生院結成醫療幫扶對子,定期派專家到衛生院坐診,手把手的技術幫帶,先后為3個衛生院捐贈了價值80萬元的醫療設備和常用藥品,提高了少數民族地區的醫療水平。
78歲的回族老人馬胡賽尼是解放軍第七醫院的一名患者,他告訴記者,他家住在臨夏縣尹集鎮,從上個月開始因為腿部受傷來解放軍第七醫院接受治療。治療期間醫生們的精心治療,護士們的悉心照顧,讓他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溫暖。他深有感觸地說:“七院環境好,治療技術高,還是部隊的大夫會看病,態度就是好!”
作為當地唯一一所軍隊醫療機構,解放軍第七醫院始終著眼于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大局,堅持以開展醫療志愿服務為載體,大力弘揚人民軍隊服務人民的光榮傳統,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按照“突出民族地區,形成民族特色,密切民族感情,促進民族和諧”的思路,自覺將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視為重要使命,當作份內職責。
民擁軍,軍愛民,軍民魚水情,解放軍第七醫院對駐地老百姓大愛與責任并肩同行,正在奏響親軍愛民的和諧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