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甘肅日報報道 (記者 王雨 通訊員 王煜章 龐永來)而今,通渭縣第三鋪鄉萬岔村青山環繞,綠意盎然,一片片地膜玉米生機勃勃,長勢喜人。令萬岔村村民津津樂道的是,多年來,造成農村“白色污染”的廢舊農膜,終于可以被回收利用,變廢為寶了。
這幾天,村民王成把收集好的廢舊農膜送到村里的回收點,換回了3捆新地膜。萬岔村黨支部書記萬懷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4年,全村廢舊農膜回收36噸,村民增收12960元。”這只是通渭縣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通渭縣緊盯創建全國現代旱作循環農業示范基地目標,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走出了“修梯田—調結構—搞養殖—建沼氣—肥還田—再種植”的旱作循環農業發展路子。今年,全縣推廣全覆膜種植102萬畝。
然而,大量廢舊農膜造成的污染問題日益凸顯。為此,通渭縣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理念,構建行政推動、政策扶持、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的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體系,有效促進廢舊農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2009年以來,全縣累計回收利用廢舊農膜1.96萬噸,回收利用率達67%。其中,今年已回收4700噸,回收利用率達82%。
在廢舊農膜回收工作中,通渭縣將廢舊農膜回收與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一并納入縣政府年度目標管理責任進行考核,按覆膜面積、農膜使用量給鄉鎮分解下達回收任務,并將廢舊農膜回收利用與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同安排、同檢查。
為抓好落實,通渭縣把廢舊農膜回收與農村環境整治相結合,給群眾講道理、擺事實、算效益賬,廣泛動員群眾大力回收廢舊農膜、清理村莊垃圾和渠道淤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通渭縣還把廢舊農膜回收和農技推廣應用相結合,大力推廣一膜兩用、適時揭膜等技術,并推廣使用厚度大于0.01毫米、耐候期大于12個月且符合國家其他質量技術標準的農用地膜,嚴禁使用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農用地膜,切實解決了超薄農膜易破碎、不宜撿拾和回收利用難度大等突出問題。同時,把集中回收和建網點相結合,在縣城設立廢舊地膜回收總站,各鄉鎮設立廢舊農膜回收站27個,各村設立廢舊農膜回收點332個,形成了縣有回收企業、鄉鎮有回收站、村有回收點的回收網絡,有效促進了廢舊地膜回收。
為保護農民和企業雙方利益,通渭縣制定了廢舊農膜每平方米120元的最低收購價政策,確定兩家定點回收企業在各鄉鎮建立回收網點統一回收。縣財政按照回收量直接對廢舊農膜回收利用企業進行補貼。同時,由鄉鎮政府對向回收網點交售廢舊農膜的農戶,每噸補貼運輸費100元。全縣還把殘膜撿拾機作為農機推廣的重點機械,給予農機具購置補貼。目前,全縣廢舊農膜年回收利用能力達5000噸。
通渭縣堅持產業開發、沼氣建設和生態治理有機結合,走以種促養、以養帶種、種養加良性互動的發展路子,以變廢為寶。采取“農膜生產—全膜種植—廢膜回收利用”和“全膜種植—發展養殖—建設沼氣—沼肥還田”等模式,解決農業資源浪費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加快推進農產品廢棄物資源化、產業化進程。位于東川工業園區的宏鑫農業科技公司,將收集來的廢膜經過清洗、加工,制成了嶄新的各色地膜大棚膜系列等,實現二次利用。像這樣的企業,通渭已有4家。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