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雨靴院士”與和政的油菜情緣

時間:2015-08-05 11:56:07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傅廷棟院士講解油菜生長情況。本報記者齊興福  

  傅廷棟,我國油菜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2014年,曾與袁隆平、李登海等科學家一起榮獲“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稱號。

  一個偶然的機會,傅廷棟與和政這片土地結緣,開啟了長達17年的油菜“情緣”,并在我國油菜科研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他不論刮風下雨,總會出現在田間地頭,人們送他一個雅號——“雨靴院士”。

  近日,77歲的傅廷棟又一次來到了和政……

  小院里來了“大人物”

  在和政縣三合鎮石虎家村,有一棟外表陳舊的臨街小樓院。與周圍的農家小院相比,這里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前幾天,因為一位老人的到來,這個小院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這位老人便是我國油菜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

  傅廷棟生于1938年,是華中農業大學的一名教授,在國際油菜科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1991年,他在加拿大獲得國際油菜科學界最高榮譽獎——“GCIRC杰出科學家”獎章。200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意大利)農業科學獎。2005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2007年獲印度MRPC第一次向國外學者頒發的“油菜研究終身成果獎”。2014年,傅廷棟與袁隆平、李振聲、李登海等科學家一起,榮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稱號。

  油菜是我國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油菜平均每公頃產菜子500公斤至525公斤,不到發達國家平均產量的三分之一。當時,世界各國的科研工作者都在探索油菜雜種優勢利用的途徑,雖然發現了幾種不同的細胞質不育類型,但無法直接應用于生產。

  為了尋找新的不育系,1970年至1972年,傅廷棟和他的同事在華中農業大學的油菜試驗田里,找遍了已開花的數十萬個單株油菜。1972年3月20日,傅廷棟首次發現甘藍型油菜波里馬細胞質雄性不育,就是這個發現,揭開了國際“甘藍型油菜波里馬細胞質雄性不育”研究的序幕。

  甘藍型油菜波里馬細胞質雄性不育被認為是國際上“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油菜雄性不育類型”,逐漸被傳播到世界各油菜生產國。國際雜交油菜應用的第一個十年(1985年至1994年),中、加、澳、印、丹麥等國審定了22個油菜三系雜交種,其中13個是利用波里馬雄性不育材料育成的。由此,傅廷棟被國際油菜界認為是“世界雜交油菜學科帶頭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油菜單產增加了4至5倍,總產增加十多倍。目前,國產菜子油約占國產食用植物油的50%。這其中,傅廷棟和他的團隊先后主持育成的“華雜3號”“華雜4號”“華協1號”“華油雜62號”等10余個雙低油菜雜交種,累計推廣面積近億畝,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與和政的不解之緣

  如此“重量級”的一位科學家,為什么會來到和政縣?他與和政有著怎樣的情緣?

  原來,和政縣三合鎮石虎家村的這處小院落,是華中農業大學油菜西北研究基地。1998年至今的17年中,傅廷棟幾乎每年都要來這里開展雙低雜交油菜的夏季繁育研究工作。

  對于科學家來說,時間比生命更重要。1998年前,傅廷棟的雙低雜交油菜繁育研究多在湖北武漢進行。每年10月下種,來年5月收獲,一年一季,耗時很長。

  “如果能找一個夏季繁育的油菜研究基地,每年5、6月間播種,9月底收獲,10月份又能回到湖北進行冬播,一年兩季,那該多好啊!”傅廷棟想到了甘肅

  1997年左右,他委托了一位甘肅籍的同學,幫忙尋找這樣一塊理想之地。

  “海拔2000米左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1998年5月,當這位同學將傅廷棟帶到和政縣時,他一眼就看上了這塊地方。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們在三合鎮石虎家村開辟了50畝油菜試驗基地。

  第一年,由于沒有合適的辦公場所,傅廷棟和團隊的幾位教授住進了附近的一家招待所,其他的學生借住在村民家里。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們與街頭的一家小餐館達成協議,每人每天交納10元的伙食費,“管飽就好”。后來,在當地政府的協調下,鎮上的郵政所騰出了現在的這處小院落,他們終于有了“立身之所”。

  傅廷棟一直有個樸素的信念:要讓科研造福農民。

  在和政,傅廷棟和他的團隊先后引進了數十個雙低(低芥酸、低硫苷)雜交油菜組合,經過數年的觀察篩選,選育出了適合高寒陰濕及二陰地區種植的雙低雜交油菜華協1號,2001年,該品種通過了全國品種審定,并被農業部推薦為重點推廣的優質油菜品種。此后,又育成“華油雜61號”“華油雜63號”等適應西北種植的油菜雜交種。

  近水樓臺先得月。和政縣的一些農業企業緊緊依托華中農業大學的這塊科研基地,采用制種公司+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雙低雜交油菜產業,收益頗豐。如今,和政縣油菜種植面積已達15萬畝,產值達到2億元以上。

  在我省,雙低雜交油菜產業發展勢頭迅猛。甘肅華協生物科技公司依托華中農業大學這一平臺,不但將“華油雜62號”等品種在我國西北地區廣泛種植,還推廣到了俄羅斯、蒙古共和國等國際市場。

 在和政科研期間,我省一些農牧區飼料短缺的現象引起了傅廷棟的關注。他開始琢磨能否在油菜上想點辦法。

  經過充分的調研,他向我省的農業部門提出了“麥后復種飼料油菜”試驗的建議:7月麥收后播種油菜,生長70天至80天,畝產油菜青飼料達3000公斤,這相當于30畝草原牧場的產草量,可供2頭羊吃一年。

  經過實踐,傅廷棟選育的“飼油1號”目前在我省以及新疆、青海、西藏、黑龍江等地大面積推廣應用。此舉,不但可以解決飼料不足的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對生態環境保護也有顯著作用。

  2005年5月,臨夏州委、州政府授予傅廷棟“和政縣榮譽居民”。同時,當地政府向他獎勵了2萬元人民幣。而傅廷棟卻來到了距離基地不遠的三合鎮小學,資助了20名剛剛入學的貧困家庭小學生,每位學生每年救助160元,直到讀完小學為止。

  跟農民爺爺一樣的科學家

  今年7月28日,記者走進華中農業大學油菜西北研究基地的時候,傅廷棟正帶著他的團隊在試驗田里忙碌。

  身穿白色的工作長衫,腳上是一雙深筒雨靴,頭戴一頂草帽,手里拿著筆和本子。灰白的鬢角,滿臉的皺紋,身后是一片絢爛的油菜花——乍一看,眼前這位老人就是一位慈祥和藹的農民爺爺。

  “這就是傅廷棟院士。”身邊的研究人員介紹。研究人員風趣地說,這身打扮是傅廷棟工作時的“標配”,被華中農業大學總結為“傅氏六件套”:草帽、挎包、深筒雨靴、水壺、工作服、筆記本。

  此前,傅廷棟每次來和政,少則一周,多則半月。這些日子,無論日曬雨淋,人們總能看到一位穿著雨靴的老人,穿梭在油菜地里。時間長了,人們送他了一個雅號——“雨靴院士”。

  此行,是傅廷棟17年來第16次來到和政。剛到和政那天,77歲高齡的他就穿起了“六件套”,走進了油菜地。

  “油菜開花的時候雨多,穿著沾滿泥土、五六斤重的膠鞋,一干就是一天。我們年輕人都吃不消,何況老人家。”在科研基地工作的華中農業大學的一位博士說,傅廷棟院士盡管年事漸高,但思維敏捷,思路清晰。一提起油菜,許多數據、編號記得一清二楚,“一到油菜田里眼睛就亮了”。

  小院的一樓有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子,這是傅廷棟和老伴在和政的住所。下地回來,他的“六件套”就放置在這里。這些物件上,都寫著一個“傅”字。每年臨走時,傅廷棟都要把身上的這套行頭洗干凈,明年來了再用。而今年他腳上穿的這雙雨靴,已經陪伴他在和政度過了第三個夏天。

  傅廷棟一生與油菜花相伴。對于自己在油菜科研事業上不斷取得的突破,他的回答樸素而淡然:“下田多了,你就會有所發現。”

  “油菜吐芳華,千里盡金黃”。在我省油菜廣泛種植的背后,其中就有傅廷棟院士和同事們研發的多個新品種,更有“雨靴院士”在和政這片土地上的心血與結晶。

  而放眼全國,中國的油菜科學研究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全國平均單產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