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精準治理“污之殤”

時間:2015-08-06 16:38:27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據鑫報報道甘肅省白銀市東大溝,作為黃河上游的一個排污口,曾因沿線20多家企業排放工業廢水導致重金屬嚴重超標,造成流域內生態惡化,嚴重威脅當地人畜及黃河水質安全。如今,已進入“三期”治理的東大溝,工業廢水不僅已達標排放,而且還可以用來灌溉農田。“污之殤”正在精準的“外科手術”中得以慢慢恢復。

  重金屬污染之殤

  作為重工業城市白銀市的主要排污溝之一,東大溝原本是條排洪道,但從上世紀60年代建成的白銀公司投產后,這條總長為38公里的河道,排出的不再是洪水,而是含有銅、鉛鋅等有色重金屬的污水。

  白銀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張瓊介紹,東大溝流域的重金屬污染時間久、面積大、濃度高、深度厚,“是黃河上游最大的重金屬污染源,對流域的食品安全、人畜健康以及黃河水環境安全構成潛在的威脅。”

  白銀市白銀區王峴鄉崖水村村民張蓮琴告訴記者,從記事起,東大溝這個地方污染就很嚴重,“原先出門的時候都閉著嘴不敢呼吸,空氣中的刺鼻味道實在是太嗆人了。”

  “用東大溝的污水澆地,地里啥都不長。”崖水村村民劉立良說,“我們當地人頭發脫落、牙齒發黃,村里上歲數的人都有骨質疏松。去醫院看病,大夫診斷說這都是污染造成的。”

  數據顯示,1995年以前,東大溝沿線企業年排放含重金屬酸性廢水高達1900多萬噸。“東大溝流域農田重金屬嚴重污染面積達7870畝。由于多年沉積,東大溝底泥100厘米深度范圍內鎘污染物超過背景值1400倍到2200倍,對黃河下游水環境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張瓊說。

  讓東大溝治理段恢復生機

  2008年,白銀市先后籌措資金16億元,完成了15個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

  “目前,重金屬點源治理基本完成。”白銀市環境科學研究所駐東大溝項目代表張星吉介紹,自重金屬點源治理后,東大溝沿線企業排放的廢水已達到農業灌溉五類水的標準。

  東大溝沿線治理還包括植物修復工程,植被灌溉用水就是從東大溝就地解決。“這樣既降低了成本,而且通過廢水回收利用、搞種植綠化,對周邊環境有改良作用。”張星吉說。

  東大溝治污項目工程師卜靜告訴記者,東大溝治污主要包括重金屬污染底泥治理、河道廢渣及垃圾處置和河岸護坡修建。

  “項目核心的工作流程,是將污染底泥從河道里挖出,運到處置場,然后通過添加環保藥劑作固化、穩定化處置,確保原先底泥里游離的重金屬被固定在底泥里面,不再對人畜吸入和暴露產生影響。”卜靜介紹,最后,經處置的底泥用于東大溝沿線護坡的修建。

  記者在東大溝已治理完成的溝段看到,兩側護坡長滿了野花綠草,蝴蝶、蜜蜂嬉戲其間;坡底楊柳林中,流經的水干凈明澈,不時有蝌蚪、青蛙游來跳去,盎然生機清新而出。

  固本清源依舊任重道遠

  目前,東大溝第一段和第二段共7.62公里河道整治工程已經完成,第三段2.83公里河道整治工程亦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但與東大溝38公里的總長度及當地7000余畝被重金屬污染的耕地來說,治理工作才剛剛起步。

  據了解,為完成重金屬污染治理,從2015年開始,白銀市計劃實施包括東大溝河道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在內的10個實施項目,預算總投資超過10億元。

  “僅東大溝河道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就需要2.99億元。”張瓊坦言,要全面實施當地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需要大量資金。“因為白銀市屬于‘吃飯財政’,財力十分有限。沒有國家支持,我們確實難以全部完成。”

  白銀市計劃在2015年至2017年,通過綜合整治,進一步削減重金屬污染排放量,有效改善東大溝流域水體和底泥環境質量,“確保東大溝入黃河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五類標準要求,逐步恢復流域生態環境,保障生態安全。”張瓊說。

  “在污染治理上,一定要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來治理,必須刻不容緩地抓。”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因為甘肅是我們國家長江和黃河的上游水源涵養區,甘肅不能給全局添亂、不能給下游添亂,這是我們的責任、義務,也是警戒。”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