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上新家園

時間:2015-08-07 10:22:18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短短幾年,黃花灘上一座座美麗的移民新村如雨后春筍般崛起。

  新聞現場

  盛夏時節,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上的“下山入川”移民村里,孩子們在新建的廣場上奔跑玩耍,盡情享受童年的歡樂時光;大人們在甜高粱地里揮鐮收割,淡淡的清香隨風蕩漾;筆直寬闊的金色大道上,運輸農產品的車輛來回穿梭,和公路兩旁錯落有致的移民新村相互映襯,儼然一幅幅美麗的田園畫卷。

  感恩新村社區四組村民俞國勛在政府幫助下建起的養殖室里忙得不可開交,給養殖的蝎子、土元、黃粉蟲喂食飼料。蝎子是高溫昆蟲,養殖室內溫度必須保持在35℃左右,豆大的汗珠掛在俞國勛的額頭,衣服早已濕透,可面對記者的鏡頭,他還是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村民劉梅花的種植大棚里,細長的藤蔓綴滿綠葉,一顆顆紅提掩映其間。劉梅花告訴記者,村里除了給村民分配耕地、林地,還配套扶持建起日光溫室和養殖暖棚,讓村民發展產業,并且定期安排農技人員給他們傳授農業知識,搬下來后的收入要比山上增加好多。

  在新開張的理發室里,呂小梅正在嫻熟地給村民做頭發。搬到圓夢新村之前,她住在古浪縣南部山區的橫梁鄉,那里山高路遠,交通十分不便,很多人外出打工都不愿意回來,以前她也一直在外邊打工學習美發技術,得知“下山入川”政策之后,她毅然和家人決定在圓夢新村開店創業,她的美發店生意興隆,忙的時候理發的人得排隊等候。她的丈夫也在不遠處開了一家電器修理鋪,現在一家人在這里生活得有滋有味。

  夕陽下,在學校教學樓前嶄新的廣場上,孩子們和假期支教的大學生正在舉行告別晚會。一曲《明天會更好》的歌曲演唱,讓記者對移民新村美好的新生活產生了無限的遐思……

  記者感言

  如果不走進村民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對移民新村的生活是不會感同身受的。頂著烈日,記者又一次走訪了那些散落在祁連山腹地的小村子。破敗不堪的民居零零星星地豎立著,間或有刷過涂料的白墻格外醒目,房前屋后的平坦地原本不多,一簇簇荒草還趁勢“割據”著自己的勢力范圍,沒有被侵襲到的黃土裸露著,與矗立在村后的光禿禿的山脊遙相呼應。陽光下,黃土、沙礫、山石一片焦黃,灼熱的光芒到處泛濫。只有兩三戶人家留守在這里,他們說,等到手頭的牧羊處理了后,就要搬到移民新村去。

  黃花灘的移民新村,只是武威市“下山入川”生態移民工程的一個縮影。2010年,武威市立足當地實際,制定了“下山入川”工程規劃,提出將居住在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區的7.2萬貧困農牧民全部移居川區,按照“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蓋房子、過上好日子”的扶貧開發新路子,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宏偉目標。目前該市累計投入資金22.4億元,建成和在建古浪縣黃花灘感恩新村社區、天祝縣黃草川易地扶貧搬遷示范點等“下山入川”移民安置點51個,完成“下山入川”6.47萬人。

  得益于武威市各級政府的精準謀劃和幫扶干部的精準扶助,曾經困窘在窮窩窩里的農牧民,住上了新房、用上了自來水、走上了柏油路,還發展起了致富產業。他們把對黨和政府感謝的心、感恩的情融進了一個個生動的詞匯里——“感恩”“陽光”“圓夢”“富民”等,并以此為新村命名,讓這份心、這份情長長久久地流傳下去……

  本報記者呂亞龍 孟 捷  

  日光溫室里掛果的各類果蔬讓村民們喜笑顏開。  


  村民們說,田地里綠油油的甜高粱是他們致富的希望。 

  家門口良好的環境吸引有志青年回鄉創業。  

  土元、蝎子、獺兔,特色養殖為村民帶來更多致富機遇。  

  孩子們在家門口新建的校園里享受著和城里孩子一樣的教育。

  昔日的家園山高路陡,干旱少雨,生產生活條件非常艱苦。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