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奇石歷經千年,精美絕倫,蘊含豐厚的文化底蘊,為世人所喜愛,即便是一顆普通的石頭,也會配上大用場。
在蘭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雙聯行動動員會上,分管雙聯工作的楊憲鋒副局長提出開展雙聯行動的思路措施后,又建議全局干部主動作為,每人至少撿50個碗大的黃河石,解決雙聯村——蘭州市榆中縣馬坡鄉太平溝村改變貧窮落后的村容村貌的建筑用材。小事不小,小中見大。這一想法得到了王正選局長的堅決支持,于是,撿拾黃河石成為全局干部開展幫扶行動,鍛煉品質的一個重要載體。
思路確定后,關鍵在行動。王正選局長在上班途中經過黃河岸邊,帶頭撿拾黃河石,楊憲鋒副局長帶著干部利用下班時間,到黃河岸邊撿拾。一顆顆石頭從水中撈起,從泥中刨出,有的手搬、有的肩扛、有的四人抬運,一干就是好幾個月,從蘭州城區的銀灘大橋到雁灘,都留下了干部撿拾的身影和足跡。撿來的黃河石送到了指定地點,堆積如山,灑滿汗水,溫熱的石頭展示著收獲與喜悅,承載著幫扶村脫貧致富,建設美麗鄉村的希望。
有一次,四名雙聯干部在楊局長的帶領下,趁下鄉之機,到黃河岸邊石料廠旁撿石頭,順路帶到雙聯村去。石料廠的俞老板當然不了解其中的原由,決定探個究竟,便驅車一路尾隨到了太平溝村,當看到太平溝村落后的面貌,了解到太平溝村的實際情況和石頭的用途后,俞老板被干部們的所作所為深深的感動,當即表態,免費提供300-500方石頭,也盡一份社會責任,幫扶太平溝村改變村容村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撿石行動的帶動下,村支書張成林、村委班子成員每人也拉來了一車石頭,村民們看到后,也紛紛自覺拉運石頭,村民改變村容村貌的熱情空前高漲。在蘭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蘭州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榆中縣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共同協調推動下,水泥、磚、石頭等各種建材源源不斷的運往太平溝村,呈現出村民人人參與改變村容村貌的喜人場面。
市機關事務管理局等三家幫扶單位的雙聯干部,向當地的泥瓦匠學習,與群眾共同勞動,親手撿來的那一顆顆溫熱的黃河石,在這里變成了1.2公里通村道路山體護坡石,變成了800平方米人工湖和1000米水渠的護壩石,變成了農耕二十四節氣和二十四孝文化標碑石,變成了硬化道路、修繕圍墻、文化廣場的基石。這一顆顆石頭,正在見證著太平溝村的巨大變化。
石頭砌成雙聯路,真情架起連心橋。太平溝村這個靠近興隆山的一個小山村,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171戶658人,2014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僅5713元,建檔立卡的貧困戶58戶235人。經濟發展受自然條件制約,群眾生活普遍困難。但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推動下,繼續發揚撿石的作風,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辦好今年確定的10件扶貧實事,落實好28項具體項目、任務、措施,我們堅信,太平溝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