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西夏瓷剔花紋
據蘭州晚報報道(記者 雒煥素 文/圖)西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鼎盛時期曾與兩宋、遼、金鼎足而立,疆域橫跨今寧夏、甘肅、青海、陜西、內蒙古等地,歷時189年。而武威是國內發現西夏遺址、西夏文物最多的城市,西夏碑、泥活字版西夏文佛經、木緣塔、木板畫、金碗、銀錠等在國內獨一無二。尤其西夏瓷,美麗的剔花紋和神秘的西夏文,是具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神秘而又珍貴的民族瑰寶。近日,北京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陶瓷組董健麗等專家一行四人自寧夏輾轉至武威。“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的瓷器當中,有歷朝歷代的、來自全國各地的瓷器,唯獨神秘的西夏瓷,勾人心弦,動人心魄。所以,我們來到武威尋找西夏瓷,尋找它的根,尋找它的魂!”8月14日,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董健麗說。當日,董健麗等專家一行四人走進西夏博物館、上古城瓷窯遺址、武威塔兒灣,武威夏王陶瓷廠、武威西夏文化研究所尋訪西夏瓷文化。
上古城瓷窯遺址
西夏官窯遺址,鼎盛時48座窯同時燒制
當日上午,董健麗一行來到距武威市城南25公里的古城鄉上古城瓷窯遺址,當古樸的瓷窯遺址呈現在眼前時,董健麗等人贊嘆不已:“沒有想到,武威居然還有如此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古瓷窯遺址!”“這回我們可算找到西夏瓷的‘家’了,沒有想到,古樸典雅、端莊大方的西夏瓷居然來自這個地方!”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武威西夏文化研究所所長孫壽齡和武威文博專家黎大祥介紹,此地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永隆年間就開始燒制瓷器,到西夏時期尤為鼎盛,相傳那時有48座窯同時燒制,官府為了方便管理,在頭壩河南岸建立了一座專門燒瓷、銷瓷的窯城。在頭壩河北岸建商貿城一座,專營瓷器銷售與商業貿易,人們稱其為云城。當時的上古城瓷窯,夜如白晝,成千上萬的各種瓷器源源不斷燒制而出,當時,此地的瓷器制作業和商業交易繁華一時。近幾年來,古城瓷窯出土了大量的西夏瓷器,其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國內罕見。
孫壽齡說,古城瓷窯,歷史悠久,代代相傳。通過近年考古發掘發現,古城瓷窯遺址是西夏官窯。西夏《天盛舊改新定律令》第18章《雜曲門》中規定:“私人不得釀酒、制酒、賣酒。若違律當量先后造曲若干斤,分別從嚴懲處。”也就是說,釀酒器具的制作是受到嚴格控制,私人是絕對不準生產的。而在古城瓷窯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釀酒器具,不言而喻,古城瓷窯就是官窯。而從古城鄉,從東到西長達十多華里的地方都有西夏瓷窯遺物散布,在田間地埂、道路渠溪、山坡崖頭都有西夏瓷片、瓦礫和部分窯具遺留。一些渠溝中隨手一捧都是西夏時期不同器皿的碎片。說明當時西涼府古城瓷窯陶瓷制造業非常發達、瓷窯甚多。
在孫壽齡老先生和文博專家黎大祥的引領下,董健麗一行見到了山體斷層處的西夏瓷片,以及當地老百姓鑲沏在墻頭的瓷瓦片和果園墻角下距今800年前的西夏古瓷窯遺址時,董健麗等人連連驚嘆不已,他們表示,走過全國的大江南北,見過各種各樣的瓷窯,但類似這樣古樸又蘊涵優質高嶺土的古瓷窯遺址還是比較少見,建議應該很好的保護起來,多少年之后,必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武威塔兒灣
發現西夏瓷數量和種類最多,釉色最繁雜的地方
塔兒灣,在武威市南30公里的古城鄉上河村,這里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狹長山谷,與祁連山血脈相連。安靜的山腳下,生活著十幾戶人家,這里人們純樸而又熱情,聽聞車聲、人聲,很快便有戴著花頭巾的農家婦女迎上前搭話,召呼大家到她家去喝點水,歇一歇。
孫壽齡老先生和黎大祥專家在經過的小路邊隨手便撿起幾塊瓦片,交予董健麗一行驗證,董健麗一行驚呼:“天哪,這是正宗、地道的西夏瓷!”隨手從路邊的土墻上、山體斷層處剝下幾塊再看,董健麗一行嘖嘖稱贊:“大家快來看看,這塊瓷片呈灰白色,堅實厚重,胎質細膩,外表規整……”
文博專家黎大祥介紹說,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安靜的小村莊,近年來,這里出土的西夏瓷數量和種類最多,這在我國西夏考史上也是非常罕見。這里陶瓷不僅釉色最為繁雜,出土的瓷器當中有珍貴的墨書西夏文的白花瓷罐、白釉高足盤碗、黑釉扁壺、瓶、燈等,文物專家復原的西夏瓷已達200多件,這對于研究西夏陶瓷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尤以西夏瓷扁壺為例,它既是西夏瓷中最具特色的典型器物,又有獨特、濃厚的民族特色,既典雅清純,又鮮明透亮,種類豐富,圖案精美,堪稱瓷器中的藝術珍品。
董健麗一行對于黎大祥的點評表示贊同,董健麗說:“在省外一些地方,類似西夏瓷這樣的殘缺瓷片,其市場價已經被炒到了幾千元,甚至四五萬元,但沒想到在武威這樣質樸的小村莊,這樣有價值的瓷片竟然俯身即拾。”在文博專家黎大祥的幫助下,董健麗一行把隨手撿到的西夏瓷拿到旁邊的小渠里清洗干凈,又一一整理分類小心包裹在報紙中。董健麗說:“這些西夏瓷片,我們將帶回北京故宮博物院,作為標本加以保存!”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