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甘肅省涇川大云寺迎請安奉1964年出土的佛祖舍利

時間:2015-08-29 10:16:43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迎取佛祖舍利的隊伍進入甘肅涇川大云寺。本網記者 李秀清 攝

  在佛祖舍利移交儀式上,涇川縣文保人員仔細包裝文物。本網記者 李秀清 攝

  2015年8月28日(農歷7月15日),是佛教傳統的僧自恣日、佛歡喜日、盂蘭盆節。28日上午,由甘肅省佛教協會、崆峒山方丈上妙下林大和尚主持的恭迎佛祖舍利安奉儀式暨祈福法會在平涼涇川舉行。據了解,此次由甘肅省博物館向平涼市涇川縣移交的4粒佛祖舍利是1964年從涇川縣出土的14粒佛祖骨舍利中一部分。

  甘肅省政府副省長郝遠,省政協副主席張景輝,省文化廳副廳長、省博物館館長俄軍,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陜西省佛教協會會長增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理事、甘肅省佛教協會副會長、甘南州政協副主席丁科倉,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陜西省佛教協會會長增勤,中共平涼市委書記陳偉、平涼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景山、市政府市長臧秋華、市政協主席趙成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曹復興等相關領導出席了儀式。

  據史書記載,公元601年,隋文帝楊堅下詔,給包括涇州在內的全國30個州分佛祖舍利并建塔供養,涇州因得14粒佛祖舍利,涇州大興國寺遂建舍利塔,以石函供養14粒佛祖舍利于地宮之中。公元690年,大周皇帝武則天敕令各州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經》,涇州遂改建大興國寺為大云寺,并制銅匣、銀槨、金棺,成“五重套函”,于大周延載元年(公元694年)七月十五日,將這14粒佛祖舍利供養于大云寺地宮之中。1964年12月,涇川縣城關公社水泉寺大隊群眾在平田整地時發現唐代大云寺地宮,出土了14粒佛祖骨舍利及其金棺、銀槨、銅匣、石函、琉璃瓶五重套函。1971年,郭沫若先生親自鑒定為國寶級文物。這一國寶級文物出土后,由于歷史原因而低調處理,加之涇川縣當時無存放國寶級文物的安保條件,隨后涇川縣出土的14粒佛祖骨舍利及其金棺、銀槨、銅匣、石函、琉璃瓶五重套函被調往甘肅省博物館安放。

  眾僧在安奉法會現場祈福。本網記者 李秀清 攝

  迎取佛祖舍利的隊伍從平涼市出發前往涇川大云寺。本網記者 李秀清 攝

  在28日舉行的佛祖舍利移交儀式上,省政府副省長郝遠、省政協副主席張景輝、中共平涼市委書記陳偉、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增勤會長分別展示了佛祖舍利及套函,之后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平涼市佛教協會會長妙林恭送佛祖舍利到涇川大云寺安奉。

  臧秋華在佛祖舍利移交儀式上表示,涇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后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和多元文化的交匯地,佛教文化遺存眾多,是佛教文化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曾三次(1964年、1969年、2013年)出土佛舍利,次數、數量之多,規格之高,在宗教界、史學界和考古界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他說,佛祖舍利重回涇川,對更好傳承和保護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文化旅游融合,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平涼將以此次佛祖舍利移交為契機,緊抓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機遇,加快崆峒山和大云寺、王母宮大景區建設,全力打造道源圣地、佛光寶地,努力構建“西有敦煌莫高窟,東有涇川大云寺”的發展格局。

  參加今天移交儀式的還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代表,佛教界人士代表,部分涇川籍在外工作的縣處級干部及在涇川工作過的縣級以上干部,企業界人士代表,涇川縣全體縣級干部,各鄉鎮、縣直各部門、駐涇各單位主要負責人,及城區干部群眾共計5000多人。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