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胤禎帝于雍正元年(1723)授一等公年羹堯撫遠大將軍,率軍進討青海羅卜藏丹津叛軍,次年大捷,平叛大軍退守河西走廊屯田戌邊。鎮、號、營為當時軍隊駐防之建制,營歸鎮直轄,號歸鎮統領。時川北鎮、南陽鎮一帶以疏勒河為界東西兩岸各駐防一鎮三號三營,屯田戌邊軍民萬余人,開墾良田萬頃,引疏勒河玉液澆灌。天旱季節兩鎮及下游安西屯田軍民常為爭水械斗,兩鎮將軍無有良策,聞年大將軍黑河分水之法后甚喜,急報大將軍定奪。雍正三年,年大將軍尊皇帝旨,下建閘分水之令,在疏勒河筑壩建閘,上游兩鎮按人頭分水,鑿石板,開閘孔,每人一草芨合之為其閘口大小,余水下泄安西。之后再無爭水械斗。疏勒河沿岸各處紛紛效仿,用水秩序井然。戌邊軍民稱此閘為皇閘。
皇閘下游河道轉彎處駐防兩營屯田戌邊軍民,此地隨之改稱為皇閘灣(現黃閘灣一帶)。皇閘位于現城河上游,后河床改道廢棄。
自皇閘分水始,疏勒河水源由自然引用轉為官方參與管理。新中國成立后五十余年,大興水利,疏勒河水資源管理與灌溉管理萬象更新,水利工程設施配套全,灌區飛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齊奔小康。水利為灌區經濟社會提供了可靠的支撐與保障。 歷史上的玉門是個干旱缺水的地方。那時候,玉門花海、赤金鎮一帶主要靠疏勒河的水灌溉良田。而疏勒河的水源主要是祁連山的雪水,遇到干旱無雨的年景,河道干涸,下游的昌馬河、石油河便會斷水。為此玉門歷史上曾多次發生爭水事件,甚至把官司鬧到朝廷。
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玉門赤金和靖逆衛(玉門鎮)一帶遷來大批民戶,開墾荒田,發展農業,為了加強西北邊疆地區的軍事防守,同時也調集了許多軍隊戍邊屯田,這樣,軍民耕田用水就更加緊張,雙方常發生嚴重矛盾。有一年夏天,從春至夏未下一滴雨,出土的秧苗幾乎全都枯死。當地官員別無它法,發動民眾殺豬宰羊到龍王廟跪拜求雨。同時組織力量掏泉挖井,興辦水利。千方百計搶救莊稼。他們挖了許多大澇壩,聚存泉水用以澆地。沒多久,當地屯軍士兵為了灌溉他們的營田,便和農民爭水,雙方都打傷了人。由于軍隊勢力強大,自然占了上風,搶去了澇池澆他們的地。幾天后一個晚間,當地農民聯合起來夜襲軍營,殺死打傷官兵多人,同時官兵也用長矛大刀殺死殺傷農民多人,之后把
此事上告縣衙,但是縣官也無法斷理此案,就上奏朝廷。
不久朝廷下來一名欽差大臣,調查了情況后,下令興修水利,修了幾條大水渠,并且用石頭制成很多大閘,按軍民實際地數,按時放水,緩解了因水發生的矛盾和打鬧事件。關于此事,《肅州志》中這樣記載:“赤金堡之南,原有舊河一道,順山西流。康熙五十六年,筑城招民之后,開浚渠道,有頭渠、二渠、三渠、四渠、皆源出草地,眾泉匯流成河,挨次入渠,灌田六十余頃。”
幾年后,在今玉門鎮和黃閘灣一帶,又發生類似的軍民爭水事件,農民打死了士兵,把事態擴大了。后來朝廷為此事責令地方調解,還是無法解決。而后有一巡撫到玉門一帶,在黃閘灣下令修一座石頭“皇閘”,用來管水,同時還刻石立碑。那地名后來就叫成了“皇閘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