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盤安鎮-甘谷磐安鎮明間娛樂?

時間:2015-09-18 14:25:13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宋玉丹點擊:

    

 

民間娛樂 ? 

    磐安高臺是將面目姣好的孩童畫上戲妝,穿好戲服,固定在鐵架子上面,周圍被裝飾成相符的環境,造型奇特,生動傳神,然后眾人將鐵架子固定在大型方桌上抬起移動,故名“高臺”、“高抬”。
                     
    盤安鎮每年正月十五看“高臺”已經做為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保存下來。“高臺”是一種自發的民間文化,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智慧文明,在當地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廣泛的影響,對于人類學、民俗學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高臺”表現的是老百姓所熟悉的那些故事――《楊家將》《西廂記》《西游記》……,是集戲劇、故事、雕塑、繪畫、鐵木工藝、裝飾工藝為一身的“空中舞臺”,以奇特的人物故事造型、精湛的民間工藝技巧,融地域性、藝術性、民族性為一體,“高、懸、妙、奇”,令人驚嘆。
    高臺初的形成是源于戰爭,當時宋朝和西夏打仗,宋朝大將楊文廣駐守甘谷安遠鎮,每次勝仗,士兵們都要把將領拋向空中,以此表達慶賀。”甘谷縣文化館館長牛勃向記者這樣解釋“高臺”的來由。后來戰爭結束,但人們為了慶賀勝利和喜悅,將向“空中拋人”的方式保留了下來。斗轉星移,“空中拋人”逐漸演變為將5歲以下的孩童固定在鐵架子上面,但表現的卻依舊是老百姓所熟悉的那些故事――《楊家將》《西廂記》《西游記》……
 
    起先,“高臺”應該叫“高抬”。被固定在鐵架子上的孩童畫上戲妝,穿好戲服,周圍被裝
飾成相符的環境,造型奇特,生動傳神。然后眾人將鑲入石塊的鐵架子抬起移動,故名“高抬”。隨著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高抬”不再用眾人以力相搏,而是被搬上了農機車輛,但鐵架子下保持穩定的石頭在車廂內形成一個石臺,名字也就被叫作“高臺”了。
    在甘谷,正月十四“高臺”進城表演已經成了每年春節的一個固定節目,似乎看不上“高臺”,當地人的這個年過的就不怎么像年了。長期以來,當地流傳著安遠鎮和盤安鎮的兩種風格的“高臺”。牛勃說,由于盤安鎮屬于古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所以這里“高臺”的風格受長安文化的熏陶,多以《西廂記》《西游記》《八仙過海》等文戲為主。而安遠鎮則是大宋和西夏展開拉鋸戰的必爭之地,所以“高臺”造型偏向《楊家將》《隋唐演義》等武戲。
 
    農民不光懂得了科學發展農業,也知道了如何外向型地發展自己,而借助文化傳播的東風揚自身發展的帆,也給“高臺”這樣一個民間社火的活化石賦予了新的內涵。
                     
    在甘谷縣每年正月十四日,磐安鎮和安遠鎮的“高臺”輪流進城,已經形成一個慣例,每年這一天縣城是萬人空巷,鑼鼓喧天,是目前甘谷最盛大的節日之一。
 
[4]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