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很多水源鎮,分別介紹幾個,它們位于永昌縣、大石橋市、環江縣。永昌縣水源鎮地處永昌縣城以東55公里處,同武威市雙城鎮、洪祥鄉相鄰,蘭拳鐵路線毗鄰其境。交通便利,距甘">
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水源鎮-永昌縣水源鎮概況

時間:2015-09-19 09:25:30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宋玉丹點擊:

 

水源鎮 - 甘肅省永昌縣水源鎮 
    中國有很多水源鎮,分別介紹幾個,它們位于永昌縣、大石橋市、環江縣。永昌縣水源鎮地處永昌縣城以東55公里處,同武威市雙城鎮、洪祥鄉相鄰,蘭拳鐵路線毗鄰其境。交通便利,距甘新公路30公里,永清公路、河清公路橫貫全境,早于2000年達到村村通油路。鎮域總面積598平方公里,鎮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地下水豐富,屬機井灌區。
甘肅省永昌縣水源鎮

    水源鎮地處永昌縣城以東55公里處,同武威市雙城鎮、洪祥鄉相鄰,蘭拳鐵路線毗鄰其境。交通便利,距甘新公路30公里,永清公路、河清公路橫貫全境,早于2000年達到村村通油路。鎮域總面積598平方公里,鎮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地下水豐富,屬機井灌區。

    自然環境:氣候特征為夏無酷暑,冬天嚴寒,年平均氣溫7.4-8.5度,作物生長期為197天,無霜期144-150天,年降雨量235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933小時,平均海拔1526米,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氣候,適宜多種農作物載培。

行政區劃

    全鎮轄11個村,85個經濟聯合社,共有農戶5161戶,總人口21179人。

經濟指標:2005年,農業增加值達到7585萬元,同比增長20%;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8172萬元,同比增長18.1%;工業增加值達到2820萬元,同比增長17.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80元,凈增480元,增長11.2%。國稅完成54萬元,同比增長31.71%;地稅完成53.5萬元,同比增長12%。

特色農業

    全鎮形成制種產業、蔬菜產業、肉羊產業三大"特色產業",培育發展了優質飼草、中藥材、葵花籽、人生果、鮮食葡萄、花卉等后續產業帶。完成玉米制種31790畝、瓜菜制種2126畝;完成以美國紅辣椒、茄門甜椒、洋蔥為主的夏季蔬菜6500畝,復種以甘藍、大白菜、蘿卜為主的秋季蔬菜11000畝;扶持改造一代日光溫室,試種鮮食葡萄、人生果26棚;發展專業養殖場1個,專業養殖戶2382戶,新建青貯池176座,配套鍘草機210臺,建立改良配種點13個,投放種公羊37只,完成肉羊改良13500多只,全鎮的羊只存欄數達到9萬多只。

非公有制經濟

    堅持"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的方針,以優惠的政策、優良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十五"期間,共完成新、改、擴建項目15個,完成投資4560萬元。現有鄉鎮企業88個,個體工商戶638個,形成造紙、面粉加工、絨線地毯、硅鐵合金、農具加工、汽車運輸、脫水蔬菜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的發展格局。

勞務輸轉

    全鎮現有農村勞動力12769人,其中:男6588人,女6181人;有農村富余勞動力4580人,其中:男2939人,女1641人。2005年完成初、高中畢業生專業技術培訓338人,特色農業技術員335人。派專人到東南沿海考察勞務市場,在江蘇常州和廣州永昶集團建成了2個勞務基地。全年共內轉外輸富余勞動力695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960萬元。

教育文化

    全鎮共有學校17所,其中,縣屬農業中學1所,獨立初中2所,完全小學11所,四年制小學3所。設有中心衛生院1所。鎮內文化氛圍濃厚,素有"文化之鄉"美稱,有亂墩子灘漢墓群、沙城遺址等文物古跡。


    中國有很多水源鎮,分別介紹幾個,它們位于永昌縣、大石橋市、環江縣。永昌縣水源鎮地處永昌縣城以東55公里處,同武威市雙城鎮、洪祥鄉相鄰,蘭拳鐵路線毗鄰其境。交通便利,距甘新公路30公里,永清公路、河清公路橫貫全境,早于2000年達到村村通油路。鎮域總面積598平方公里,鎮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地下水豐富,屬機井灌區。
甘肅省永昌縣水源鎮

    水源鎮地處永昌縣城以東55公里處,同武威市雙城鎮、洪祥鄉相鄰,蘭拳鐵路線毗鄰其境。交通便利,距甘新公路30公里,永清公路、河清公路橫貫全境,早于2000年達到村村通油路。鎮域總面積598平方公里,鎮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地下水豐富,屬機井灌區。

    自然環境:氣候特征為夏無酷暑,冬天嚴寒,年平均氣溫7.4-8.5度,作物生長期為197天,無霜期144-150天,年降雨量235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933小時,平均海拔1526米,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氣候,適宜多種農作物載培。

行政區劃

    全鎮轄11個村,85個經濟聯合社,共有農戶5161戶,總人口21179人。

經濟指標:2005年,農業增加值達到7585萬元,同比增長20%;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8172萬元,同比增長18.1%;工業增加值達到2820萬元,同比增長17.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80元,凈增480元,增長11.2%。國稅完成54萬元,同比增長31.71%;地稅完成53.5萬元,同比增長12%。

特色農業

    全鎮形成制種產業、蔬菜產業、肉羊產業三大"特色產業",培育發展了優質飼草、中藥材、葵花籽、人生果、鮮食葡萄、花卉等后續產業帶。完成玉米制種31790畝、瓜菜制種2126畝;完成以美國紅辣椒、茄門甜椒、洋蔥為主的夏季蔬菜6500畝,復種以甘藍、大白菜、蘿卜為主的秋季蔬菜11000畝;扶持改造一代日光溫室,試種鮮食葡萄、人生果26棚;發展專業養殖場1個,專業養殖戶2382戶,新建青貯池176座,配套鍘草機210臺,建立改良配種點13個,投放種公羊37只,完成肉羊改良13500多只,全鎮的羊只存欄數達到9萬多只。

非公有制經濟

    堅持"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的方針,以優惠的政策、優良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十五"期間,共完成新、改、擴建項目15個,完成投資4560萬元。現有鄉鎮企業88個,個體工商戶638個,形成造紙、面粉加工、絨線地毯、硅鐵合金、農具加工、汽車運輸、脫水蔬菜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的發展格局。

勞務輸轉

    全鎮現有農村勞動力12769人,其中:男6588人,女6181人;有農村富余勞動力4580人,其中:男2939人,女1641人。2005年完成初、高中畢業生專業技術培訓338人,特色農業技術員335人。派專人到東南沿海考察勞務市場,在江蘇常州和廣州永昶集團建成了2個勞務基地。全年共內轉外輸富余勞動力695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960萬元。

教育文化

    全鎮共有學校17所,其中,縣屬農業中學1所,獨立初中2所,完全小學11所,四年制小學3所。設有中心衛生院1所。鎮內文化氛圍濃厚,素有"文化之鄉"美稱,有亂墩子灘漢墓群、沙城遺址等文物古跡。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