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川鄉位于甘肅省會寧縣南部,距縣城30公里,南與通渭縣義崗鎮接壤,東和黨家峴鄉毗鄰,北連新添堡回族鄉,西靠中川鄉,總面積為112.3平方公里。處華家嶺東麓,除侯家川等有少量川地外,多為山區,平均海拔2086米。境內較陰濕,地下水淺,味甜、土質松疏,樹木較多。舊西蘭公路、會(寧)—通(渭)公路縱橫通過境內,可通鄰縣和鄉鎮。
李友蓮(1864—1933)字敬齋,今侯家川鄉侯家川行政村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拔貢。時為會寧南鄉殷實富戶。民國9年(1920年)地大震,死傷民眾甚多,李友蓮慨解私囊,給生者濟以衣食,病者投以醫資,死者置棺掩埋。民國10年、11年(1921年、1922年),侯家川、沙家灣一帶雹災嚴重,李友蓮不分回民漢民,借給糧食籽種,抗災自救,免遭顛沛流離。民國20年(1931年)捐資創辦侯家川小學(今侯川中學前身),修筑附近橋梁。凡地方公益事業,皆樂而為之。民國22年(1933年)病逝家中。
當地特色
當地皮影戲唱腔獨特,主要為燈影腔,還有秦腔、眉戶、嗩吶調、打擊樂、白口等唱腔。燈影腔是皮影戲最具藝術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唱腔,同時秦腔、眉戶兼而有之,嗩吶調、打擊樂和白口共同組成了當地皮影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燈影腔的主要演奏樂器有板胡、二胡、三弦、中胡等弦樂,嗩吶、笛子等管樂,還有大鼓、干鼓、梆子、大鑼、小鑼、鈸、磬等多種樂器。當地皮影戲人物眾多、形態各異、色彩鮮艷,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皮影戲燈影腔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曲調為甘肅省所獨有,是研究地方戲曲流變的不可多得的資料。皮影戲還流傳于會寧縣東南部和中部的楊崖集鄉,黨家峴鄉、新添堡鄉、韓家集鄉、平頭鄉、老君坡鄉、太平鎮、翟家所鄉、中川鄉、丁溝鄉、會師鎮、八里灣鄉、柴門鄉等鄉鎮。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