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鎮位于甘肅省秦安縣西北部,交通便利,山多川少;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蠟花舞的發源地。林果產業為支柱產業,自清朝嘉慶年間就是秦安縣四大商埠重鎮之一。西北與王鋪鄉相連;北與魏店鄉相連;東與安伏鄉,葉堡鄉相連;南與王窯鄉相連;東南與西川鎮相連;西與甘谷縣大莊鄉相連。面積為143·72平方公里,是秦安縣面積第二大鄉鎮(王鋪鄉為147.2平方公里,居全縣之首)。310國道天(水)巉(口)公路與207省道靖(遠)天(水)公路縱貫南北;寶蘭客運專線(高速鐵路)于2012年7月開工貫穿全境,預計2017年可完工。452縣道寺(咀)魏(店)公路經下山、吊灣等行政村。目前從秦安縣發車到郭嘉鎮的公交車多達22輛,是縣內公交最多的鄉鎮。境內郭嘉河為其最大河流,在葉堡鄉匯入葫蘆河。
郭嘉鎮自清朝嘉慶年間就屬于秦安四大重鎮之一。自古以來是甘肅東南部通往省城蘭州"中大路"的必經要道,其鎮名相傳起源于三國時期,曹操手下謀士郭嘉隨曹操征戰至此不幸病逝,曹操為紀念郭嘉便將此地取名為郭嘉,此后,一直順延至今。郭嘉鎮在明代和清明前期設有驛站,清朝后期設立郭嘉鎮,領三十二莊,民國時期為秦安第三區所屬的郭嘉鎮。解放后,1950年到1952年為郭嘉區,所轄郭嘉、邵咀、胥家、槐川、耀子等六鄉。1953年到1954年為郭嘉區,所轄郭嘉、寺咀、胥家、邵咀、槐川、耀子、柏集、劉溝等八鄉。1955年到1956年為郭嘉區,所轄的槐川鄉、胥家鄉。1957年到1958年為郭嘉區,所轄的槐川、元川、員王、車坪等管理區。1962年到1964年為郭嘉區,所轄元川、郭嘉、車坪公社。1965年撤區并社,成立郭嘉公社。1984年撤消郭嘉公社建制,設立郭嘉鄉。2003年3月撤鄉建鎮。2004年元月將原吊灣鄉14個自然村并入郭嘉鎮。
郭嘉鎮,距縣城20公里(靖天公路);經310國道到縣城約17.5公里。地處甘谷, 秦安縣交匯地帶,也是全縣的農業人口大鎮,310國道和靖 天公路貫通全境,交通便利,商貿流通活躍,全鎮有35個行 政村,111個村民小組,9113戶,總人口45784人,其中非農業人 口868人,耕地面積99789畝,果園面積26528畝。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716元。
全鎮總的特點是山多川少,人多地少,農業基礎設施 較為脆弱。2002年度,該鎮被確定為全省小城鎮建設試點后,鎮 黨委、鎮政府把小城鎮建設作為加快發展、促活經濟的重要舉措,以項目為載體,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步伐。2003年以來,在小城鎮建設上,主要抓小城鎮建設和項目的銜接,以架通郭嘉大橋和爭取立項綜合市場建設為依托,堅持 "邊拆邊建、"自拆自建"的原則。2005年完成拆遷56戶,拆除面積4860平方米,投人拆遷補償資金74萬元;新建郭嘉信用社、郭嘉中學,改造拓寬舊街道,由原來的6米加寬到20米。完成郭嘉信用社、供銷綜合樓及部分拆遷戶面積5577平方米;架通了郭嘉大橋;啟動了郭嘉中學綜合樓面積平方2460米;協調解決了郭嘉法庭的選址。2014年郭嘉鎮修建了"天天購物超市"。由于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村與村之間的經濟發展懸殊較大,川道區以果品業為主的農業支柱產業發展較快,淺山區面積推廣地膜糧食種植,山區村突出花椒產業和冬暖棚建設等農業特色項目。
郭嘉鎮下轄:郭嘉村、下山村、洛泉村、耀紫村、劉溝村、暖泉村、邵咀村、瓦坪村、寺咀村、胥堡村、渦坨村、元川村、槐廟村、員王村、王家陰洼村、馬峽村、宋溝村、槐川村、邵堡村、高崖村、車坪村、西山村、上川村、朱灣村、張河村、吊灣村、劉灣村、陳溝村、把龍村、月陽村、段坡村、朱溝村、胡河村、背后溝村、孫坡村。(以上均屬行政村,共計35個;自然村不計)
郭嘉鎮黨委緊緊圍繞發展抓項目的工作思路,在小城鎮建設上,以項目為載體,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帶動了農業支柱產業的發展。在小城鎮建設上,以舊街改造為突破口,堅持"邊拆邊建,自拆自建"的原則,改造拓寬舊街道,由原來的6米加寬到20米,投入拆遷補償資金859657元。完成規劃區域內總拆遷70戶、拆除面積5057。2米。架通了控制東西的郭嘉大橋及完成了國稅辦公樓及部分拆遷戶的新建面積25577平方米,并且協調解決了郭嘉法庭的選址。
郭嘉鎮的商貿流通更加活躍,客流物流量大,小城鎮建設輻射帶動在該鎮建立果品銷售點26處,花椒市場2處,花椒銷售點8處,果椒經濟人63人,果椒主要銷往四川、重慶、浙江等全國各地,果品年銷87。4萬噸,銷售收入達9680萬元,花椒市場年交易量達978噸,年交易額達3164萬元。這些數字說明,郭嘉小城鎮建設全面完成后,郭嘉鎮的社會各項事業及經濟上將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我們相信,在郭嘉鎮黨委政府一班人的正確領導下,郭嘉鎮的明天將更加美好,再現商貿重鎮的輝煌。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