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五營鄉---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大地灣遺址

時間:2015-09-30 16:32:13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宋玉丹點擊:

大地灣遺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東北的五營鄉邵店村,分布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階地相接的緩山坡上,距天水市102公里。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遺址面積約2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距今4900-8120年,是中國西北地區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地灣遺址以文化類型多、延續時間長、歷史淵源早、技藝水平高、分布面積廣、面貌保存好而備受考古界關注。

據考證,大地灣遺址大致可分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其歷史年代從距今8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5000年。其中一期文化距今約8000年,是中國西北地區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考古工作者共在大地灣遺址清理發掘出房屋遺址240座,灶址98個,灰坑和窖穴325個,墓葬71座,窯址35座及溝渠12段,累計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動物骨骼1.7萬多件,清理房屋遺址240座,灶址104個,灰坑和窖穴342個,窯址38個,墓葬79座,壕溝9條。

常山下層文化是仰韶文化向齊家文化過渡性質的遺存,它的發現對于探討渭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發展方向以及齊家文化的淵源提供了重要啟示和新鮮資料。大地灣遺址對于建立渭河上游史前文化序列、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產生、發展以及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中國甘肅省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座落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階地和相接的緩坡山地上,總面積約110萬平方米。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中共甘肅省委確定為"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58年,甘肅省文物部門進行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1978-1984年進行了連續7年的考古發掘,1995年又進行了補充發掘,發掘面積共計14752平方米。

人類活動

大地灣遺址根據地層可分四期:即大地灣一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它的發現,在考古學上不僅對探討甘肅東部地區考古編年與序列有著現實意義,也為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文化多源說提供了新的證據和資
大地灣遺址大地灣遺址
料。2006年發掘工作的最新發掘研究成果顯示,大地灣遺址的人類活動歷史由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萬年。

據考古工作者介紹,通過細致研究,第1-3文化層形成于距今60000至20000年,地層中僅發現石英砸擊技術產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層距今20000至13000年,細石器技術產品和大地灣一期陶片開始出現,但在遺物總體數量上處于從屬地位;第5文化層距今13000--7000年以細石器和大地灣一期陶片為主;第6文化層距今7000--約5000年,主要文化遺物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對這些遺物的研究顯示,古人依次經歷了原始狩獵采集、發達狩獵采集、大地灣一期原始農業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農業四個經濟發展階段。專家們認為,人類自距今6萬年就進入到大地灣地區,成功度過了寒冷的末次盛冰期并延續下來,使用先進細石器技術的狩獵采集人群可能隨末次盛冰期的來臨向南遷徙到這一地區,在大地灣地區開始了原始的粟作農業,并大約于仰韶晚期發展成成熟的粟作農業。

年代分期

根據碳十四年代測定,大地灣文化遺存的相對時代約為距今7800-4800年,上下跨越3000年左右。

第一期即前仰韶文化是,距今7800-7300年,它是迄今為止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這批最早開發隴原的先民創造發明了我國最早的彩陶,同時種植生產了我國第一批糧食品種--黍。

第二期即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6000年。這里揭露出可稱為"隴原第一村"的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本期出土了一批絢麗奪目的彩陶,其中不乏藝術珍品。如成系列的情趣盎然的魚紋盆,將造型、雕塑、彩繪藝術和諧地揉合在一起的人頭型器口彩陶瓶。

第三期即仰韶文化中期,距5900-5500年。彩陶藝術達到鼎盛階段,生動活潑的線條、變化無窮的圖案、造型與彩繪的完美結合無不體現出原始藝術大師的精湛技藝以及對生活的熱愛。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