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麥積區(qū)甘泉鎮(zhèn)杜甫草堂

時間:2015-10-09 13:59:29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宋玉丹點擊:

天水東柯草堂:東柯谷“杜甫草堂”,位于天水市麥積區(qū)甘泉鎮(zhèn)柳河村。據(jù)《元一統(tǒng)志》、《古董鎖記》、《雍大記》等史載始建于北宋哲宗紹圣(1094—1097)年間,距今900多年了,歷經(jīng)宋、元、明、清。明代崇禎末年(公元1644年)毀于兵火,后重建。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再遭兵毀,毀壞殆盡,之后又加修葺。

基本信息

首先我們看到,作為“詩圣”,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影響相當廣遠。他的經(jīng)歷,成為人們認識歷史、了解祖國河山的一條獨特途徑,在這方面,他的隴右詩尤為突出。
唐代隴右的歷史資料散布于《新唐書》、《舊唐書》、《元和郡縣志》等幾部史志中,一鱗半爪,很不完備,所記只是戰(zhàn)事、災荒等內(nèi)容,而杜甫隴右詩的大部分篇章,則直接記寫了秦州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民族等多方面的狀況

詩文

州圖領(lǐng)同谷,驛道出流沙。
  降虜兼千賬,居人有萬家。
  馬驕朱漢落,胡舞白題斜。
  年少臨洮子,西來亦自夸。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三)
  城上胡笳奏,山邊漢節(jié)歸。
  防河赴淪海,奉詔發(fā)金微。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六)
  云氣接昆侖,涔涔塞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
  隴右地處邊塞,秦州一帶胡漢雜居,處于中原文明的邊緣地帶,唐王朝在文化上采取的兼容開放政策,使這里成了胡漢文化交流融匯的大舞臺,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所造就的民族渾融和文化多元的環(huán)境與不時出現(xiàn)的邊烽緊急情勢杜甫在詩中都有形象的描繪。居民之雜、物產(chǎn)之異、風俗之奇、地氣之殊,一一可覽;驛道關(guān)隘、烽燧軍檄、使節(jié)邊將、胡人胡物,歷歷在目。
  杜甫在寓居隴右期間,還用大量的詩篇描繪了獨特的隴右自然風貌,記述了特定歷史時代的人文景觀,呈現(xiàn)出了顯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如寫自然風光: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guān)。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七)
  塞柳行疏翠,山梨結(jié)小紅。
  胡笳樓上發(fā),一雁入高空。
  (《雨晴》)
  再如寫名勝古跡:
  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
  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
  秋花危石底,晚景臥鐘邊。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二)
  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
  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
  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
  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
  (《山寺》)
  又如寫山川奇景:
  峽形藏堂隍,壁色立積鐵。
  徑摩穹蒼蟠,石與厚地裂。
  修纖無垠竹,嵌空太始雪。
  (《鐵堂峽》)
  天寒昏無日,山遠道路迷。
  驅(qū)車石龕下,仲冬見虹霓。
  (《石龕》)
  乾元二年十月,杜甫離開秦州前往同谷(今甘肅成縣),同年十二月一日又由同谷南下成都,前后歷時三個月,這期間寫了兩組共二十四首紀行詩,其中隴右一段有十六首:《發(fā)秦州》、《赤谷》、《鐵堂峽》、《鹽井》、《寒峽》、《法鏡寺》、《青陽峽》、《龍門鎮(zhèn)》、《石龕》、《積草嶺》、《泥功山》、《鳳凰臺》、《發(fā)同谷縣》、《木皮嶺》、《白沙渡》、《水會渡》。這兩組紀行詩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它的實錄性。各組除第一首外,均以行程地名為題,突出了時空的連續(xù)性。所寫的是只有在當?shù)夭拍芤姷降纳酱āL土、人情,完全是實地、實景、實情的抒寫,而不是象謝靈運和盛唐山水詩那種理想之境和共有之景的表述。他們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寫出了山水的“個性”。所寫峽谷、山嶺、石臺、古鎮(zhèn)、崖寺、渡口,各具神態(tài)。它們無一不顯示出各自特有的景致,獨具的風貌,它們只屬于隴右。
  杜甫的詩作描繪山區(qū)的自然景致,記寫邊城的人文景觀,或清新明麗、或簫瑟疏涼、或壯闊幽遠、或奇險峻峭,展現(xiàn)了不同于平原地區(qū)的邊塞風光。讓人驚心動魄,又賞心悅目,既感神奇莫測,又覺自然舒展。這類詩在隴右詩作中比比皆是。對一個地方進行如此全面而集中的記述,這是前所未有的。杜甫的詩作使歷史上無人專門詠寫過的隴右山川風物得到了全景式的描繪,把隴右神奇獨特的風貌展示在了世人面前,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精辟地指出了杜甫的流寓及詩作對隴右揚名于世的獨特貢獻和重要作用。即如《山寺》一詩,是古代詩人中最早詠寫麥積山的詩作,秦州勝景南郭寺則借助杜甫的詩作名揚四方,不少人就是吟誦著“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等杜甫隴右詩句了解秦州,走進隴右的。
  同時,我們看到,杜甫的隴右詩對隴右文化藝術(shù)的拓展、延伸提供了一個充盈豐富的“武庫”。書法、繪畫、音樂等諸多領(lǐng)域都從杜甫隴右詩中“獵寶”,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新的藝術(shù)價值非凡的珍品,為隴右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
  杜甫詩意畫歷來為畫壇名家所看重,研習摩繪,源遠流長。國畫大師徐悲鴻在所繪的詩意畫中,精心挑選了杜甫隴右詩中的《佳人》和《秦州雜詩二十首》的第五首予以描摩,對詩意畫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其傳達的神韻,其意義甚至超出了繪畫本身。被徐悲鴻題為《立馬》的這幅畫作,取材于《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五,原詩為:“南使宜天馬,由來萬匹強。浮云連陣沒,秋草遍山長。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骕骦。哀鳴思戰(zhàn)斗,迥立向蒼蒼。”畫中一匹駿馬昂首挺立,威風凜凜,勢不可擋。這幅畫是1943年徐悲鴻寫贈少帥張學良的,其時徐悲鴻居貴陽,張學良因“西安事變”被禁閉在貴州桐梓。款識中徐悲鴻摘錄了杜甫這首詩的末二句“哀鳴思戰(zhàn)斗,迥立向蒼蒼”,落“漢卿先生教之。壬午歲盡。悲鴻貴陽客中寫少陵詩。”這幅作于抗戰(zhàn)期間的《立馬》,寓意深遠,耐人尋味。秦州寶馬“哀鳴思戰(zhàn)斗,迥立向蒼蒼”的英勇氣概體現(xiàn)了強烈的民族精神,感召力至今不衰。
  杜甫的隴右詩還登上了音樂殿堂,而且走出了國門。1980—1984年,原蘇聯(lián)作曲家捷爾尼科夫選取杜甫詩19首,譜成了兩部大型合唱套曲,并于1986年由原蘇聯(lián)國立室內(nèi)樂合唱團隆重上演。在這19首詩中,《夢李白》、《促織》等隴右詩作入列其內(nèi)。透過這些詩作,異國他邦的人們也領(lǐng)略了杜甫的隴右情思和隴右文化的綿遠意蘊,這是杜甫對隴右文學和文化的又一貢獻。
  杜甫的隴右之行是不尋常的,他的隴右詩作也是不尋常的。隴右成就了杜甫,杜甫也成就了隴右。即如霍松林先生所說:“治中華詩歌者,無不注目唐詩;攻唐詩者,無不傾心杜甫;而讀杜詩者,又無不向往秦州也。老杜倘無秦州之山川勝跡以發(fā)其才藻,固無以激揚創(chuàng)作之高潮;秦州倘無老杜之名章雋句以傳其宰韻,又安能震蕩海內(nèi)外豪俊之心靈,不遠千里萬里,來游茲土,以促進經(jīng)濟文化交流乎?”[18]杜甫流寓隴右的經(jīng)歷及其詩作,構(gòu)成了隴右文化中一道莊嚴、瑰麗、永久的光彩。

坎坷經(jīng)歷

杜甫的一生,仕途不順,經(jīng)歷坎坷。他曾做過“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后人稱他為“杜工部”),肅宗任命他為“左拾遺”,一年后又被貶為華州(今陜西華縣)司功參軍。他在長安的十年里,親自目睹了玄宗的荒淫,肅宗的昏庸,權(quán)貴的腐敗,親身感受了統(tǒng)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壓榨及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深重苦難,寫下了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是杜詩中的杰作,為歷代人民所贊賞,也是后世尊他為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和“詩圣”的基礎(chǔ)。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fā)了“安史之亂”,為避戰(zhàn)亂,杜甫于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逃出長安,經(jīng)艱苦爬涉來到了秦州東柯谷,在侄兒杜佐住所之旁結(jié)草蘆以寄跡,種花木以埋蹤,并將此地曾看作是理想的避亂隱居的“桃花源”。有詩為證:“東柯好崖谷,不與眾峰群”、“采藥吾將老,兒童未遣聞”、“船人近相報,但恐失桃花”。盡管生活十分困苦,然而年青時“遍游名山大川,憑吊名勝古跡”的愛好始終未減,還抽空游覽了秦州名勝南郭寺、甘泉寺與麥積山等地,每走一地都有詩作留世。杜甫在秦州雖僅住了三個多月,同年冬天因饑餓所迫遷到同谷(今成縣),又輾轉(zhuǎn)南下,年底到了成都。然而這是他一生中最艱辛、最難忘的一段經(jīng)歷。詩人在秦州期間所作的詩詞,有好幾首是東柯谷的作品,可以說詩人來秦州的“根”在東柯。而“這些詩都達到了最高的成就”。是詩人給天水人民留下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和精神財富。天水人民應當繼承并弘揚這些遺產(chǎn)。重新修繕杜甫東柯草堂,是歷史賦予天水人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東柯草堂

據(jù)《元?一統(tǒng)志》、《古董鎖記》、《雍大記》等史料記載,東柯草堂始建于北宋哲宗紹圣年間(公元1094年),距今九百多年。宋、元、明、清皆有草堂可供瞻仰,于明崇禎末年(公元1644年)毀于兵火。后經(jīng)重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又遭兵燹,復毀殆盡(見仙哲民先生剪貼的人民政協(xié)報)。又據(jù)張忠《隴上杜祠知多少》一文載,“東柯杜甫祠為秦、隴、蜀、荊、楚、豫等所有紀念杜甫祠中修建最早的一座”。“可謂天下第一草堂”。因此宋代以后被列為天水十大名勝之一。長期以來,草堂所在地柳家河稱“子美村”,學校稱“子美小學”,把旁邊的千年老槐——八股槐,稱子美槐。當?shù)亓鱾髦两竦拿裰{說“九股松,八股槐,杜甫草堂,硯瓦臺”。

又據(jù)一些專家學者提供的資料,在新中國建國后1959年,馮國端先生發(fā)起籌建甘泉玉蘭堂及天水東柯杜甫草堂,并得到鄧寶珊省長的大力支持和親切關(guān)懷。玉蘭堂如期建成,而后者因客觀形勢大氣候的影響而被長期擱置。

時至二十一世紀九十年代,重建東柯草堂的天時、地利、人和諸條件都已具備,生活在東柯谷的離退休文教界人士縣瑄、謝學義、卜愈吉、仙哲民、黨博學、張效騫、賈志康等七人,醞釀發(fā)起重建“杜甫東柯草堂”。此舉得到時任街子鄉(xiāng)黨委書記范具福及鄉(xiāng)黨委、鄉(xiāng)政府的大力支持。認為這是弘揚地方傳統(tǒng)文化,又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一件大好事。并委托筆者起草了《街子鄉(xiāng)人民政府關(guān)于重建杜甫東柯草堂的報告》,于1993年4月報送北道區(qū),天水市人民政府同時報送了省政府。

同年冬天,范書記告知,報告已得到各有關(guān)部門的同意,待后籌建。大家都翹首期待。1995年得到可靠消息,省有關(guān)部門已兩次拔款(具體數(shù)目不詳),但至1996年春毫無動靜。此時街子鄉(xiāng)領(lǐng)導有較大變動,無法證實。于是謝學義等七人聯(lián)名致信省文化廳詢問。不久得到了肯定的回復,并告知此事已轉(zhuǎn)交旅游部門負責。1996年夏秋之交,街子鄉(xiāng)政府主持在草堂原址上舉行了開工儀式,開始動工修建了一圈波浪式花圍墻。時隔三年,1999年10月又建起三間茅舍。雖十分簡陋,畢竟搭起了架子,已多少起到了招徠游人的作用,令人欣慰。現(xiàn)在,前邊所列七位發(fā)起人中,前四位已相繼辭世,健在的三人中,有兩人年屆八旬,我本人也七十有三了。我衷心希望,在閉上眼睛前能看到“杜甫東柯草堂”有新的樣子矗立在東柯谷中。

得天獨厚

杜甫草堂原址在街子東柯谷八槐村柳家河。這里山青水秀,果園密布,空氣清新,遠離城市的喧鬧,又地處麥積山風景區(qū)內(nèi)及旅游公路線上,與天水名勝麥積山、仙人崖、凈土寺、石門及街亭溫泉相連接,建設(shè)中的天寶高速公路也從這里經(jīng)過。這對創(chuàng)建名牌旅游景點,招徠大批中外游客觀光旅游,對發(fā)展天水經(jīng)濟都十分有利。要充分發(fā)揮“東柯杜甫草堂”的優(yōu)勢,提升這一文化遺跡所蘊含的極高品位和價值。吸引四方游客,帶動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是一項很有意義的事業(yè)。

綜合以上三方面的原因,衷心希望有關(guān)領(lǐng)導和部門,尊重歷史,順應民心,把握機遇,早下決心。但愿“天水東柯杜甫草堂”有新樣,重新展現(xiàn)在東柯河谷的日子不會遙遠。

相關(guān)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guān)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quán)聲明|聯(lián)系我們|網(wǎng)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