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觀俗稱城北寺,又名崇寧寺。在甘肅天水市北天靖山麓。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現存建筑為明清時重建。玉泉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城北天靖山麓,占地面積九萬余平方米。觀因玉泉而得名,以“玉泉仙洞”的美譽而榮列秦州十景,玉泉觀創建于唐代,始稱“北山觀”,宋代改稱“天慶觀”、“玉泉觀”,宋末時遭毀。元代初期重修,歷元、明、清三代的擴建重修,鼎盛時擁有建筑90余座,為一處龐大的道教宮觀古建筑群落。建筑布局以道教規制分布,在縱貫南北的中軸線上坐落著宏偉的玉皇殿、三清殿、牌樓等七大建筑。在東、西、南的崗巒、土阜、山坳里坐落著規模較大的祭祠、廟堂、泉亭和碑廊等。在現存的60余座建筑中,有明代建筑5座,其余均為清代各時期的建筑。玉泉“辮柏”最為奇艷,該樹懸根露爪,根莖交織,形如女子發辮,古名“辮柏”曾被古樹專家譽為“全國之最”。
玉泉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城北天靖山麓,占地面積九萬余平方米。觀因玉泉而得名,以“玉泉仙洞”的美
譽而榮列秦州十景,玉泉觀創建于唐代,始稱“北山觀”,宋代改稱“天慶觀”、“玉泉觀”,宋末時遭毀。元代初期重修,歷元、明、清、三代的擴建重修,鼎盛時擁有建筑90余座,為一處龐大的道教宮觀古建筑群落。建筑布局以道教規制分布,在縱貫南北的中軸線上坐落著宏偉的玉皇殿、三清殿、牌樓等七大建筑。在東、西、南的崗巒、土阜、山坳里坐落著規模較大的祭祠、廟堂、泉亭和碑廊等。在現存的60余座建筑中,有明代建筑5座,其余均為清代各時期的建筑。玉泉觀的建筑藝術風格,是在繼承傳統建筑藝術的基礎上,又融合了地方建筑特色,近年來引起了我省和國內專家學者的普遍關注,并給予了高度評價,共認其規模和完整性為國內罕見。觀內珍存歷代碑石47方,石碣11方,磚雕34方,其中元代碑石5方,石碣11方,磚雕34方;明代碑石9方,其余均為清代各時期碑石。在眾多碑石中,尤以元代鐫刻的四面道流碑最為珍貴,其字跡清楚,記述內容完整,被文物專家譽為“國家”碑石。此外,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四方草書詩碑亦為罕見碑石。觀內古柏蒼勁。現有古樹50株,屬于一級保護的有21株。其中樹齡在1000至1500年的7株,500年至900年的20株,其余均為500年以內。玉泉“辮柏”最為奇艷,該樹懸根露爪,根莖交織,形如女子發辮,古名“辮柏”曾被國家古樹專家譽為“全國之最”。
玉泉觀在城北天靖山麓,臨澗跨橋,依山建造。初稱城北寺、崇寧寺、郫山寺,后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甘美的玉泉而得名。歷來為天水游覽勝地,并以“玉泉仙洞”的美譽列入秦州八景之中。
玉泉觀約建于唐代早期,唐宋兩朝,規模不大,且屢有毀壞。元代初期,全真道士丘處機的弟子梁志通云游到天水,愛天靖山之幽壑林泉,遂修真建觀,規模逐漸擴大。至元丁丑年(公元1293年),梁志通作詩豎碑,羽化后葬于觀中。明清兩朝多次重建、修復,形成擁有80余座建筑的宏大道教建筑群。自清末以后近80年間,玉泉觀常成為兵營和校舍,古建筑有毀無建,經兵燹、地震、自然倒塌、人為破壞而損毀過半。1981年7月起,當地政府籌集款項,組織人力、物力進行全面修復,歷時三年有余,重修、維修古建筑 40座,面積達2100多平方米,是歷史上一次最大規模的修復。
玉泉觀建筑群沿山腳而上,迤邐半山。紅墻碧瓦,挑角飛檐,古樹掩映,巍峨壯觀。整個建筑圍繞玉泉殿、三清殿展開,游人拾級而上,如入畫圖中。觀內的“玉泉仙洞”,相傳為盧、梁、馬三真人羽化之地。洞南有碑亭一座,碑廊一處。碑亭為原“選勝亭”,現置“元代四面道流碑”一座,內容記述有關道教全真道之事,史料價值極為珍貴。碑廊中的名碑有傳為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草書碑四幢,每幢各書五絕一首,筆法蒼勁圓渾,流朗明麗,質樸豪放,為趙書中別一面目,觀者無不為此珍品而贊嘆。玉泉觀現存古樹名木50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10余株,500年以上古柏10余株,皆為珍貴的香柏。每年古歷正月初九,是玉泉觀的廟會。人稱為“朝觀”。時值春早人閑,三五成群,絡繹不絕,熱鬧非凡,組成一幅喜氣洋洋的民樂風情圖。
玉泉觀 - 自然景觀
玉泉觀位于費縣城北17.5公里,上冶東嶺西側,紫荊河東岸,依嶺傍水,清幽雅然。清流自地下石隙中涌出,如沸水翻滾,噴雪濺玉;汽泡由水底吐露,晶似珍珠,久旱不涸。此泉歷史悠久,到明代才定名“玉泉”,為全縣29處名泉之冠;也列沂蒙山區八大名勝之一。過去不少文人騷客,在此題字賦詩,屬文記勝。
據《費邑古跡考》記載:“觀外古柏兩行,大合數抱。南即玉泉,深丈許,流如碧玉,淙淙有聲。” 又據《費縣志》記載:“泉自石罅涌出,深七、八尺許,清澈見底,荇藻交橫,流如碧玉,西入紫荊河。泉上有明大學士于慎行題‘枕流’二字。石碑北即‘枕流’亭”。 據地質學者考察,此泉成因是由于北部蒙山地下有巖石溶洞,儲有豐富的地下水,水順勢南流,被地下巖石阻擋,在強壓下沿石隙噴薄而出,形成涌泉。
玉泉水質甘甜,煮綠豆做飯,湯純味美,水沸即爛,省時節柴,膾菜特鮮。經化驗亦是釀造啤酒的良好水源。泉水冬暖夏涼,嚴冬高于10度,盛夏不超過17度,近乎恒溫。故三九隆冬,熱氣蒸騰,洗衣淘菜,不覺手冷;中伏炎夏,水寒氣爽,手腳浸入,頓覺清涼。過往行人皆以觀泉洗滌為快,品嘗泉水為樂。
玉泉周圍原有石欄環繞,憑欄俯視,游魚戲水。水上石橋玲瓏,泉邊翠柳合圍,綠綠垂地。池南有一彎曲古松,斜壓泉頂,籠罩水面,巧構佳景,明麗秀雅,充滿畫意詩情。泉南有觀音殿,坐南朝北;泉東有龍王殿,坐東向西;泉北有枕流亭,坐北向南,在泉水流來之處,如枕泉上,故而得名。兩殿一亭,環繞泉邊,成“品”字形,分布勻稱。殿內塑像畫壁,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枕流亭始為明朝禮部主事周京所建,后為清朝費縣上冶東嶺村明經(即貢生)任毓秀重修。亭呈四角,木椽飛檐,頂為一圓木柱,木椽四展。四壁內襯土坯,外砌青磚,雖里生外熟,卻大方美觀。事內北壁鑲有石碑3塊,中為清朝高密舉人翟云升(字文泉)書寫的“枕流亭”3個大字,筆工蒼勁,傳說每字花銀30兩;東為清道光十一年,高密人王火延 書寫的《重修枕流亭》和《題玉泉觀》五言詩兩首,筆如龍飛鳳舞,飄灑自然;西為清貢生任毓秀書寫的七言古風《浚玉泉并重修枕流亭歌》 。亭前立石碑一塊,正面石刻為明朝東阿于文定公(于慎行)書寫的“枕流”兩個大字。石碑一側刻有“飲之壽長”,背面刻有當地清政府所發保護玉泉之文。
玉泉北百步,建有玉泉書院。院前東西百米石墻之上排列著3座大門,坐北面南。中門之上懸有石刻“玉泉書院”4字。院內順坡依次建有學堂、玉皇殿、文昌閣、魁星樓及三宮殿(天官、地官、水官,即堯舜禹)、五子殿《三字經》著有:“五子者,有荀楊,文中子,及老莊”。即荀卿、楊朱、王通、老子和莊周等廟宇。樓閣殿堂,依嶺向陽,層次多彩,絢麗堂皇。
在枕流亭與玉泉書院之間的空地上,碑碣林立,樹木蔥籠,有古柏兩行,計22株。粗有過抱,參天蔽日,掩蔭含翠,郁郁蒼蒼。乃明清游覽之勝地,歷史上不少文人墨客在此流連題詠。據清《縣志》記載:明朝周京著有《玉泉枕流亭記》和《題玉泉》五言律詩兩首,清朝蘭山人孟潤堂有《游玉泉記》等等。
玉泉書院前東側數十米處,原筑有戲臺,農歷正月十六為玉泉觀廟會。逢會之日,數十里內,男女皆至,少長云集,趕會游景,賞文觀戲。據傳這天用玉泉水洗臉,可全年不生眼疾,用其煮水餃分外好吃。因而提壺挑罐取玉泉水者,不計其數,人流如織,泉邊若市。
解放后,人民政府曾于1954年進行過一次調查,插標立證,并建立了保護玉泉的群眾組織。 為了開發利用玉泉長流水源,1956年,當地群眾從玉泉向東南修起水渠,引玉泉水灌溉農田,為民造福。費縣水產部門利用玉泉水冬不結冰,近于恒溫的天然條件,引進“羅非魚”進行繁殖和飼養,獲得成功。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