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概括
武威市位于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東臨蘭州,西通金昌,南依祁連山,北接騰格里沙漠。古稱涼州,六朝時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唐初的大涼都曾在此建都,以后歷為郡、州、府治。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重鎮,是“絲綢之路”的要隘,一度成為北方佛教的中心,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是“中國旅游標志之都”、“中國葡萄酒的故鄉”、“西藏歸屬祖國的歷史見證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產地”。 文物古跡有皇娘娘臺新石器文化遺址、唐大云寺銅鐘、海藏寺、羅什塔、文廟、鐘樓、雷臺觀及碑刻等。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為國家文物珍品。
(二)旅游景區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城南約50公里處的天梯山北麓,始建于北涼,距今1500余年。時北涼王沮渠蒙遜遷都武威,蒙遜篤信佛教,廣征工匠,開窟造像,開鑿天梯山石窟,從此歷代相繼,修造不斷。石窟所在山體輪廓猶如一只出水之龜,又名龜靈山。
天梯山石窟,現存18個洞窟,主體建造大佛窟開鑿于盛唐時期,如來坐像高達28米,是全身貼金鉑的一尊大佛,這在國內是罕見的。大佛兩側有迦葉、阿難、文殊、普賢、多聞、廣目六尊造像,神態逼真,形象各異,塑造精致。石窟所在地勢險峻,正處峽口,現窟內大佛、北涼中心柱、佛龕及珍貴的部分壁畫依山傍水,是參觀、研究古文物和游樂休閑的理想之地。
雷臺
雷臺是舉世聞名的稀世珍寶、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的出土地,位于甘肅武威城區北關中路,占地面積12.4萬平方米。雷臺是絲綢之路上精品旅游景區,1983年雷臺被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雷臺漢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4月被定為甘肅省第三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據史料記載,雷臺為前涼(公元301年-375年年)國王張茂所筑靈鈞臺。《資冶通鑒》中記載:為東晉元帝大興四年(公元321年)始筑"周輪80余堵,基高9仞"。現雷臺保存基本完好,長106米、寬60米、高8.5米。臺上有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群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10座,其建筑雄偉、規模宏大。周圍古樹參天,湖波蕩漾,是聞名遐邇的旅游觀光勝地。
武威文廟
武威文廟,也稱圣廟、孔廟,是為祭祀我過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的廟宇。武威文廟位于市區東南,擴建于明正統4年(公元1439年),后經重修擴建,大殿雄立,飛架斗拱,彩繪精美,是一組造型瑰麗,類似皇家宮闕的建筑群。坐北向南,總面積為15000多平方米,是甘肅境內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祭祀孔子之地。廟內松柏參天,清幽恬靜,東西兩組古建筑巍然屹立。整個建筑群可分為東中西三組。東部有山門、桂籍殿、崇圣祠等建筑,總稱文昌宮;中部為文廟的核心部分,有泮池、狀元橋、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尊經閣等建筑;西部為儒學院。文廟內還藏有唐至清代石碑三十余通,清至民國匾額數十塊。
武威市博物館
武威市博物館現館藏文物4.4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2件,一級文件170件,二級文物278件,三級文物594件,是甘肅省第二大歷史博物館。以銅奔馬、醫藥簡、禮儀簡、木雕、墓志石刻為代表的漢唐文物,以西夏碑、木緣塔、木版畫、金碗為代表的西夏文物,以涼造新泉、西夏銀幣為代表的貨幣文物,以明清瓷器、牌匾、水陸畫為代表的明清文物等,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是發展武威旅游業的重要資源。
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
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位于騰格里沙漠南緣、武威陽光產業示范園區,距武威市區20公里,是在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沙漠生態治理和瀕危動物保護的基礎上,于2002年掛牌建設的集生態觀光、動物觀賞、休閑度假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特色景區。
動物園以“保護瀕危動物、改善生態環境”為宗旨,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的主題。已建成占地1100㎡的沙產業館、800㎡的動植物標本展覽館和百鳥苑、鴕鳥館、熊館、猴館、雉雞館等動物展館,展出金絲猴、普氏野馬、野駱駝、扭角羚、黑頸鶴、孔雀、鴕鳥、天鵝、熊、狒狒等珍稀野生動物53種,400多頭(只、匹),展出各類動植物標本400余件。
武威沙漠公園
沙漠公園,位于武威市城東19公里處,地處騰格里拉沙漠的邊緣,是一座集大漠風光、草原情韻、園林景致之大成的中國第一座沙漠公園。 沙漠公園初建于1986年。園內沙丘起伏,景點林立,既有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又有雄奇壯麗的大漠風光。觀景塔、休閑廣場、大漠亭、鴛鴦亭、九曲沙河,游泳池,跑馬賽駝場等景點分布有致;沙生植物園、大型游樂場、卡丁車、健身廣場、垂釣中心,田間梨園、葡萄園、蒙古包度假村等別具情韻;多功能廳、歐式別墅,標準客房,會議廳、歌廳茶坊等設施齊全。已成為集大漠風光、民俗風情、綠洲園林、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度假游覽勝地,被譽為中國“沙海第一園”。
如果游客夏、秋來臨,還可以品嘗民勤白蘭瓜和沙米涼粉。勤的白蘭瓜,因在日照長、晝夜溫差大的沙地里長成,含糖量高,香甜可口,心腑。沙米涼粉系用沙漠特產沙米制成,具有清香利口、色澤黃亮、誘人食欲、營養豐富等特點,吃后會使游客留下美好的記憶。此時的沙園,還有一種名叫唐古特白刺的沙生植物,令人屢吃不厭,被譽為沙漠櫻桃。
白塔寺
1992年9月21日, 中國國務院發表了《西藏的主權歸屬與人權狀況》白皮書, 提出涼州白塔寺就是西藏納入中國版圖 750多年的歷史見證。白塔寺遺址由寺院、 塔院、 塔林等建筑構成。寺院有圍墻,占地277畝,東西420米、南北430米(一說為440米),墻基寬31米。院內探明6座殿基,墻基為磚或石砌。塔院中的殿基存有磚砌墻基、磚鋪地面。有4座城門,8座烽墩。 規模宏大壯觀, 金碧輝煌, 是元代時涼州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號稱“涼州佛城”。塔院中薩班靈骨塔為主體建筑,始建于元、明、清重修。現存基座為土心磚表結構,邊長2675米、殘高51米。
白塔寺遺址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寺院,也是中國元代祖國統一的歷史見證。其建筑形制和出土遺物對研究藏傳佛教寺院布局、藏傳佛教傳播等有很高價值。 2001年5月,白塔寺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民俗文化涼州舞獅
“獅”者勢也。古時候官府衙門,寺廟廳堂,富門豪宅的門樓兩側都擺放石獅以示權貴勢要,舞獅也在鎮宅避邪的寓意中逐漸興起。作為國內獅子舞先模的涼州麻獅舞在唐代最為盛行。無論是宮廷宴會還是慶功祝捷都以舞獅助興。
涼州舞獅從裝扮看,二人合扮為“太獅”,一人獨扮屬“少獅”。“獅”的制作工藝,也有獨特之處--------“麻”獅子。獅 身先用野生的麻皮經手工制成“合子布”作“皮”,再根據長短需要將麻皮染成金黃色、棕色、綠色等,經精心梳理后做成很細的絲而充當“毛”,然后戳、納、引、栽在“皮”上。舞動時毛隨風動、飄流自然,盡顯獅之威武之氣。表演時由多個出身于武術世家的青年男子,先演練一番流傳在涼州的八步轉、琵琶條子、定宋大刀等獨具特色的武術套路后,隨著助威的鞭炮聲,和著輕重不一,急緩有別的獅舞鼓點,披紅掛彩的引獅人手拿繡球,翻騰跌撲,引得獅子昂首出場。只見那獅子忽而翹首仰視、張牙舞爪,忽而低頭回顧、振鬃奔突,忽而回首葡匐、翻騰戲嬉。間或穿插著舐毛、動睛、擦腳、抖身、洗耳等維妙維肖的動作,或立或臥、或撲或銜,僅一個逼真可愛的“開襠生仔”就足以引得觀眾拍手叫絕。
舞獅表演絕妙驚險,除“滾木推磨”、“戲龍取水”、“燃爆噴火”、“滾繡球”外,當屬“高臺”獅子舞最為精彩。表演前用特制的長條板凳搭起約10米的塔狀高臺,舞獅者逐級而上,邊上邊舞,在繡球的引導下,時而縱躍、時而攀援、時而伏臥、時而翻轉做出各種雜技表演中的驚險動作。尤其在塔頂更是驚險萬份、扣人心弦。此時的舞人自然謹慎無比,在時緩時急的鼓聲指揮下進行各種高難度的動作表演,達到手、眼、腳及身法變換的高度統一,輔以清亮的鑼镲聲烘托,整個場面氣氛熱烈,頗為壯觀。若是多支舞獅隊伍表演,文明的涼州舞獅人會主動謙讓,要么讓陣容較小者先行表演,要么按到場順序輪番上陣、互相喝彩。
四壩攻鼓子
“攻鼓子”與一般“腰鼓”、“扇鼓”、“太平鼓”的風格迥然不同,但又融合了腰鼓的靈秀和太平鼓的渾厚,更顯灑脫和豪邁。從它的化妝到表演,都給人以威武雄壯、粗獷豪放的美感,具有強烈的西部特色。“攻鼓子”表演者裝束一般為黑衣白扣,儼然是古代的武士。傳統的攻鼓舞一般由20人組成。它的基本打法可以用四句口訣來概括,即:雙手胸前劃弧線,交錯擊鼓輪換翻,上步踏地憑腳力,挺胸抬頭身不彎。其“雄鷹展翅”、“戰馬凌飛”、“鷂子翻身”、“鳳凰三點頭”等雄健優美的動作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猛虎出山陣”、“雙將對斗陣”、“四門兜底陣”、“四方陣”、“四龍陣”等打法變化萬千,氣勢恢宏,使觀者如親臨古戰場。
石碑滾燈
永昌鎮石碑村鬧滾燈,由來已久。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形式,石碑村的滾燈具有地方特色。1957年,石碑滾燈曾在涼州轟動一時,并赴張掖專區參加調研,得到與會者高度評價。之后,石碑滾燈便存留于人們的記憶之中。直到1997年農歷正月十五,石碑人又立架起燈,重組滾燈班子。
據傳,石碑溝一鬧社火就滾燈。過去,從十三日開始鬧社火,一鬧四天。從正月十三日開始,石碑村便立架起燈,燈架立于石牛前。燈架長3?86米、寬1?6米,共18層。架上之燈,十三日擺“上元一品”字形,十四日擺“中元二品”,十五日擺“下元三品”(或“天下太平”),所需燈約100多只。燈里添清油,隨時注油,直到鬧滾燈結束。所滾之燈過去用瓷碗底,現用小碟替代。燈架前掛黃幔(一取吉祥,二擋雪遮風)。
十五日晚八時,滾燈表演開始,一般為12人,據推測取意十二生肖、十二月、十二時辰等。表演者特殊裝束而出,額上頂碗,碗里置泥,泥中插蠟,碗邊糊紙,上貼由本地心靈手巧者所剪十二生肖圖案,紙高出碗沿10寸許。表演者雙手做虛托碗狀,首先繞場幾周,然后起陣法。“八角茴香”;“四門斗底”;“雙環套月”;“卷棉花”,一繞二緊三卷兒;“鴨子鳧水”,手劃腳挪往前奔;“母鴨偎蛋”,小心挪腳碎步緊;“單摔雙摔”,扭著屁股左右擺;“左右重復”,前六(人)后六(人)背相移;“蓮瓣盛開”,中燈一立蓮瓣抖;“柳樹盤根”,兩人相勾腿套腿;“辮蒜瓣”,扭來擰去大繞環;“猴兒式”,抓耳撓腮惹人樂。滾到最后,12人齊趨于地,360度大轉身,爾后將燈從額上取下,放兩排,碗等距,舞燈者一人“老鼠倒倉”(俗稱翻跟頭),12人從碗距間翻過(也稱打車輪)后滾燈才告結束。隨即觀燈(因其有唱之意,故應為唱燈)開始。 唱燈者或二人或四人。須有熟知曲調、歌詞者才能勝任。曲調為西北民歌花兒,悠揚頓挫,唱調鏗鏘,韻律圓潤。唱者從第一盞燈唱起,唱完12盞,再重復,歌詞內容多限于歷史人物或典故,一問一答,詼諧有趣,又不乏教益,一直到曲終詞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