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最美甘肅之白銀篇(之一)

時間:2015-10-13 18:06:02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白  銀


一)城市簡介        
  甘肅省白銀市地處黃河上游、隴中腹部,據志書記載,白銀礦藏的開采,始于漢代,到明朝洪武年間具有一定規模,有“日出斗金”之說,官方曾設辦礦機構“白銀廠”。白銀因此而得名。白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歷史長河中,黃河文化、西夏文化、中原文化等多種文化在這里相互滲透,融合發展,F已發展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就有16處之多,漢墓群及北魏、唐、宋以來的石窟藝術、城堡藝術等歷史遺跡散布白銀境內。1936年10月,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會寧,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是一頁。會寧三軍會師紀念地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千姿百態、景象萬千的景泰河石林,被稱為“中華自然奇觀”。壽鹿山、屈吳山、哈思山、鐵木山等自然景觀各具特色,引人入勝。

 

  大峽電站景區山勢險峻,青石林立,中間形成一道間谷,有詩云:“斷崖萬仞如削鐵,飛鳥不度山石裂”。乘船自大壩逆流而上入峽,依次有峽谷棗林、天王掉甲、大禹治水、神龜探潮、天橋橫空、睡佛、古峽仙洞、情侶吻別、友好使者、猛虎飲川、鏡中佳人、古峽護神、千里單騎、飛來石、錦雞獨立、鯤鵬釣月、鱷魚撲食、子母象、鬼斧神工、唐俑壁立、孔明祭天、-洞開等20多個奇景奇觀。自大峽順流而下,便到大川古渡。在此,游客可一覽古老的黃河水車風韻。北上,可到達條城八景之一的武當神鐘。該景點始建于元末明初,建有東、中、西三組廟宇群落,現已成為著名的佛教道教圣地,游人如織,香客不斷。站在北武當祖師大殿前南眺,條城八景盡收眼底。

 


(二)旅游景區
黃河石林

 


  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靖遠縣黃河流經段,距甘肅省會蘭州市130公里。2004年1月被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2007年11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4A級旅游景區。

 

  《大敦煌》、《神話》、《天下糧倉》、《驚天傳奇》等電影、電視劇曾在此拍攝,更使黃河石林名揚天下。景區生成于21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紀早更新世,由于地殼運動、風化、雨蝕等地質作用,形成了以黃色砂礫巖為主,
造型千姿百態的石林地貌奇觀。
 

雪山寺

 


  位于靖遠縣永新鄉,距離白銀市140公里,距平川50公里,距靖遠縣城80公里。在哈思山主峰海拔3017米大峁槐山的東側,形似騰飛的鳳凰聳立中央,四面山環水繞,是名貫古今的佛教圣地,因山頂積雪深厚,常年不消,遠遠望去,銀光閃爍,蔚為壯觀,有“雪嶺堆銀”的美稱,為靖遠古八景之一。

 

哈思山森林風景旅游區

  位于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北部,距離白銀市140公里,距平川50公里,距靖遠縣城80公里。是集自然保護區與文物旅游的森林公園。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是靖遠縣域內第一峰。

 

  哈思山有植物29科60屬92種,藥用植物40余種,如柴胡、志遠等;動物7目20科24種,其中林麝、猞猁、巖羊、紅腹錦雞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景區有哈思寺、太和山、雪山寺三大自然保護區,區內蒼松翠柏、飛泉流瀑,珍禽異獸出沒其間,是西北地區典型的荒漠綠州地貌。大峁槐山的東側為雪山,山頂常年積雪,素有“雪嶺堆銀”的譽稱。人文景觀有雪山寺、明長城及烽燧遺址、漢唐墓葬等。
 

四龍度假村 

  四龍度假村位于白銀區四龍鎮黃河南岸,距白銀市區28公里。原名白銀公司療養院,建于80年代初,先后經三次興建、擴建,形成了能同時接納500人就餐、住宿、游玩、娛樂的多功能旅游區。是集休閑、度假、旅游、療養、辦公、商務活動于一身,亭、臺、樓、閣、廊、榭、假山、別墅、賓館為一體,風景秀麗,設施齊備的高規格旅游休閑度假村。


 


   四龍度假村是白銀市著名的旅游景點。黨和國家領導人、社會知名人士曾多次光臨,并多次接待外國朋友、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及眾多賓客來此觀光旅游。四龍度假村交通便利,服務功能齊全,基礎設施條件好,但由于設備較早,需要進行改造。目前,四龍度假村正在申報國家AAA級景區。主管單位是白銀公司生活服務公司。  


 


大峽旅游風景區   

  沿蘭州四十公里黃河風情旅游線順流而下,穿過小峽和皋蘭縣什川16公里后,便進入白銀黃河大峽奇觀旅游風景區。 黃河大峽奇觀旅游風景區由31.5公里奇峰異山的大峽,10公里波光粼粼的條城川, 240畝四面環水的太陽島,20公里水流湍急的烏金峽等景點組成。從入峽處起,依次有峽谷棗林、天王掉甲、大禹治水、神龜探潮、天橋橫空、睡佛、古峽仙洞、情侶吻別、友好使者、猛虎飲川、鏡中佳人、古峽護神、千里單騎、飛來石、錦雞獨立、鯤鵬釣月、鱷魚撲食、子母象、鬼斧神工、唐俑壁立、孔明祭天、天眼洞開等20多處奇觀奇景。因峽長、峽奇、峽險皆稱黃河之最,故名大峽。

 
  著名的大峽電站依山而建,將狂奔不羈的河水攔腰斬斷,壩身全長241米,平均壩高72米,水庫存水量約0.9億立方米,年發電量14.65 億千瓦時。大壩雄偉壯觀、氣勢不凡。從大壩逆流而上,可至省城蘭州。 黃河大峽風景區目前尚處在開發階段,還不能形成吸引游客的成熟的旅游景點。

 

壽鹿山森林公園 

 


  壽鹿山省級森林公園坐落于景泰縣西部的寺灘鄉境內,屬祁連山脈東延端,距景泰縣城39公里,白銀113公里,蘭州140公里。壽鹿山森林公園總面積17萬畝,森林覆蓋面積3.7萬畝,是一片古老的天然森林。由于山中出沒的主要動物為白唇鹿,因此得名壽鹿山。山中主要植物有青海云杉、祁連圓柏、油松、落葉松、祁連杜鵑、臘梅、高山柳等,主要動物有馬麝、叢林貓、巖羊、狐、蒙古兔、蒼鷹、獵隼、雉雞等。

 

  主要景點有“壽鹿八景”:群巒聳秀、崖畔虹橋、風幡兆瑞、天梯云路、古洞仙蹤、石泉瀉玉、夜半濤聲、炎天飛雪。這里春天萬物復蘇、生機盎然;夏天青山疊翠、鳥語花香;秋季萬紫千紅、層林盡染;冬來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登臨山頂,但見云霧繚繞,野花幽香,似有“登天梯、踏云路、入仙境”之感,是一處避暑、休閑、度假的綠色寶地。  

 

大敦煌影視城

  大敦煌影視城位于景泰縣,占地622畝,景點有塔林、牌坊和明清一條街等,主體建筑有福龍商號、怡春園、古藝齋。所有景點都是按照莫高窟是1:1的比例建造的,分上中下3層,開窟108個,明清一條街完全是復古建筑。這里是全國第一家繼承敦煌文化的影視基地,已成為西部地區新的旅游景點。




永泰龜城

 


  永泰龜城位于景泰縣西南27公里處的寺灘鄉永泰村,因其城堡形似金龜,故名永泰龜城。城內原有大佛寺、諸神閣、玉皇殿和數道牌樓等古建筑群,在五六十年代被拆除,現存“永泰小學”建成于民國三年,系中西式結合的哥特式建筑。永泰古城從建成至今,經歷了四百多年的滄桑,岳鎮邦、岳升龍、岳鐘琪祖孫三代對龜城的影響,使永泰古城名聲遠揚!蹲詈笠粋冬日》、《美麗的大腳》等影片在這里的拍攝,說明龜城是一個可以向影視城方向發展的、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目前,這里已經實現了通水、通電、通訊,從縣城通往這里的公路也已動工修建,永泰龜城旅游規劃正在制作,相信不久,永泰龜城將會成為白銀重要的旅游熱點地區。


梧桐山

  梧桐山位于景泰縣城西北約30公里處的八道泉鄉境內,海拔2000米。原名集鳳山,相傳由于山上有梧桐樹,引來鳳凰,因而得名,后鳳凰遠走匿跡,才改名梧桐山。整個山形環抱,山前左右山峰上有古廟宇遺址,山坡上生長著170多棵古老的梧桐樹,各長著五種不同形狀的葉子。山南數十米有一泓清泉,清澈誘人。

 

紅軍會師園 

  紅軍會師園位于會寧縣城,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經過艱苦卓絕的長征,在會寧勝利會師,從而結束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會師園主要由會師樓、會師塔、會師聯歡會址、革命文物陳列館和將帥碑林五個主要景點組成。會師樓原為會寧古城西城門,自明代以來稱西津門。

 

  紅軍進攻會寧時首先攻開此門,為紀念三大主力紅軍會師,改名為會師樓。城樓由二層樓亭組成,城墻及城門保存完好。會師塔是為紀念三軍會師50周年修建的,紀念塔三塔環抱共10層,第11層封頂,三塔合為一塔,象征三軍會師勝利。鄧小平同志題寫了塔名。會師聯歡會址原為文廟大殿,紅軍會師期間,在此舉行了慶祝紅軍會師聯歡會,總司令朱德宣讀了中央的賀電。革命文物陳列館內列有紅軍在會寧的數次戰斗中遺留下的革命文物,再現了當年長征這一震驚中外的英雄壯舉。將帥碑林建于1996年紅軍會寧會師60周年之際,碑林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鄧小平等的題詞組成。會師園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每年來這里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干部、學生絡繹不絕。

 

長征勝利景園

 


  長征勝利景園是會寧縣政府為緬懷先烈,弘揚紅軍長征精神,對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在三大主力紅軍會寧會師暨長征勝利60周年之際興建的。景園位于國道312南側,省級森林公園桃花山北麓,占地36公頃,是瞻仰憑吊、旅游觀光的勝地。景園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設計,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劉華清題寫了園名。
 

  主要由入口劍形標志、毛澤東《長征》詩碑、景園大門、瑞金塔、紅軍長征門、遵義會址、強渡嘉陵江、赤水河、瀘定橋、懋功會師橋、草地宿營、甘孜會師、岷山棧道、俄界會議會址、天險臘子口、哈達鋪紀念館、榜羅鎮會議會址、六盤山長征紀念亭、延安寶塔、紅軍會師廣場等20個景點組成。景園利用桃花山山形地貌和自然風景,采用摹擬與微縮相結合的手法,形象、逼真、生動地再現了紅軍二萬五千里征程的千難萬險、雄奇壯觀,使參觀者既可以滿足瞻仰革命遺跡的渴望,又可享受登山覽勝的樂趣。

 

省級森林公園---鐵木山

  鐵木山位于會寧縣城西北70公里的頭寨子鄉香林村,海拔2404米,是縣內最高山峰。鐵木山是省級森林公園,山中有天然林330畝,人工造林7800畝,有各類植物14科74種,野生動物16種。主峰四周,甘泉竅出,昔以“九泉春水”而名稱“會寧八景”之一,現產鐵木山天然優質礦泉水暢銷省內外。山上石虎寺初開于元大德四年,文革時期毀頹。經過二十年的修復,現已恢復二十四座建筑,其中獻殿、老君洞、白云洞、三霄殿的磚雕系前朝舊物,三宮殿前的明代影壁,磨磚浮雕“琴高乘鯉”圖,寫形傳神,刀法精工,堪稱山中瑰寶。山門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親題門額“鐵木山”,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鐵木山地處309國道一側,山下建有鐵木山賓館,吃、住、行方便。每年古歷六月十九日廟會,周圍群眾甚至外省僧侶都前來朝拜,場面十分壯觀。是一處集歷史文化遺產、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于一體的旅游勝地。

 

 


佛教寶地—法泉寺

  法泉寺位于靖遠縣城東南15華里處的楊稍溝紅山岔中,是古絲綢之路上一個重要景點。寺院建于北魏,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自隋唐以來,鑿有石窟,依崖建閣,石崖之下有泉水涌出,半崖腰間有“墨池”、“龍骨”、“摸子”三泓清泉,以“法門”和“清泉”立說,故名法泉寺。


  主要建筑有天王洞、千佛洞、藏經樓、文昌閣、長者廟、子孫宮、覺世亭、握橋、古塔、宋鐘、壁畫、塑像和九層萬佛寶塔,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法泉寺交通便利,環境優美,開發價值較大。目前有法泉寺文物保護委員會,建設資金多為民間投資,若能大力進行宣傳開發,法泉寺將是靖遠縣一處旅游勝地。

 

寺兒灣石窟

 


  寺兒灣石窟位于靖遠縣城西南20公里的北灣鎮,石窟開鑿于黃河北岸紅巖崖上,古名“紅羅寺”,因紅羅山而得名?邇扔兴芟62尊,其中壁間巖石成者為唐代造像,下面十八羅漢是后代所塑,保存基本完好,造像有釋伽、伽葉、阿難、觀音、天王等。此窟為磚卷拱結構,上有木結構小閣一座,門前左方殘碑一塊,題曰:“古剎寺碑記”。紅羅寺原有6窟,始建于唐代,其中黃河北岸5個窟毀于炸山取石,僅存中間一窟,F有石雕及石胎泥塑造像66尊,形象生動,神態逼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81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城灘遺址

  北城灘遺址由北城灘長城及烽燧遺址和北城灘堡遺址兩部分組成。北城灘長城及烽燧遺址位于靖遠縣雙龍鄉仁和村西約2公里北城灘古城東西山上,由西南向東北方向延伸,高7米、厚10米,斷面夯土層清晰可見,夯土層厚約12-14厘米,山勢險峻,交通不便。烽燧筑于長城南端制高點三層石臺上,為明代軍事設施。北城灘堡遺址位于靖遠縣雙龍鄉仁和村西約兩公里的北城灘,古城矗立于黃河北岸石崖上,扼險踞要。古城呈方形,面積195米175米,系夯土板筑。城墻下寬5.8米,殘高3.3米。城內暴露陶、磚瓦片十分豐富,多為唐代遺物。1981年,北城灘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交通不便,沒有形成有效的旅游資源,但將來可作為四龍至龍灣風景線上的一個旅游點進行開發。
 


 


道教圣地—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位于平川區水泉鄉黃灣村黃河西岸,始建于清代中葉,與湖北武當山南北呼應。清乾隆皇帝曾到此進香并在黃河東岸磨崖峭壁題詞“福壽山初跡”,今猶可見。 北武當山建筑規模宏大、布局嚴整、氣勢雄偉,建有無量壽宮、捧圣宮、清界殿、財神殿、娘娘殿、靈官殿、二郎廟、法王殿、眼光殿、全神閣、迎仙樓等殿宇閣樓,供有山神、土地、龍王、城隍、文昌帝君、十殿閻王等道教神靈。建筑古跡依山傍水,更有云巖壁立,大河蜿蜒,桑林村靄,古剎祥云,素以“福壽初跡”、“捧燈照岸”、“五龍捧圣”、“磨崖石刻”等景觀傳世著稱,是四龍至龍灣黃河風景線上一處不可多得的  人文景觀,有很大的旅游開發價值。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崛吳山 

 



崛吳山位于平川區東南部黃橋鄉境內,最高海拔2858米,該山峰巒迭障,林木茂密,甘泉長流,氣勢宏偉。山中多有珍禽異獸,被譽為“崛吳春障”,為原靖遠縣志記載的古八景之一。近年興建的亭臺樓閣雄偉壯觀,山色鐘靈毓秀,建筑于綠山遙相輝映,吸引著大量的周邊地區的游客,成為主要的宗教活動和旅游重地。 崛吳山基礎設施建設較差,要形成旅游熱點還需大量的資金投入。


 


紅山寺

  紅山寺位于平川區共和鄉西1公里處,為平川八景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遺跡和豐富的革命歷史文化。紅山寺始建于北魏,宋重建,曾為一方圣境,留下了許多文人墨客的詩篇。因兵、地震等原因多次被毀,經多次重修,文革時全部毀廢。1981年后,又恢復了佛事活動,重修了大雄寶殿。1992年成立了接云觀道教管委會,恢復了宗教活動,在舊址建成萬積宮、迎仙橋、天平樓、太上殿、玉虛宮等建筑。紅山寺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1936年10月紅軍一、四方面軍在打拉池會師,部隊就駐扎在紅山寺,彭德懷指揮部設在紅山寺大雄寶殿內,紅軍在打拉池駐扎了48天,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在革命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紀念這段革命歷史,平川區委、區政府于1986年在紅山寺修建了紅軍長征紀念亭。亭內有碑,記錄著紅軍長征的英雄壯舉。現已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區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