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概括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中國甘肅省南部,地理坐標位于東經100°46′~104°44′,北緯33°06′~36°10′之間。甘南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南與四川阿壩州相連,西南與青海黃南州、果洛州接壤,東部和北部與隴南、定西、臨夏毗鄰,轄合作市和臨潭、卓尼、迭部、舟曲、夏河、瑪曲、碌曲7個縣,面積40201平方千米,人口73萬。甘南州地方民族工業已初步形成了以水電能源、畜產品加工、建材、采礦冶煉、藏醫藥、山野珍品等為主的體系。有藏、漢、回、土、蒙等24個民族。以優美的藏族彈唱聞名于藏區。 全州分三個自然類型區,南部為岷迭山區,群巒疊嶂,山大溝深,氣候比較溫和,森林面積占甘肅省的30%,蓄積量占甘肅的45%,甘南州也是全國九大林區之一;東部為丘陵山地,高寒陰濕,農林牧兼營;西北部為廣闊的草甸草原,是全省主要牧區。州府合作市海拔2960米,平均氣溫1.7℃,沒有絕對無霜期。人口68.01萬。有藏、漢、回、土、撒拉、滿等24個民族,其中藏族36.7萬,占總人口的54.0%,多信仰黃教(喇嘛教格魯派)。農牧業人口55.0萬,占總人口80.9%。1953年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府駐地夏河縣拉卜楞鎮。1956年州駐地遷至合作鎮(系藏語“黑錯”之諧音)1995年5月合作鎮由鎮升為縣級市,是目前全國藏區中兩個縣級市之一(另一個是西藏自治區的日喀則市)。 旅游景區
甘南曾經是古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的黃金通道,也是青藏高原社會大系的主要窗口。主要人文旅游景觀有聞名遐邇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有“虎穴仙女”之稱的郎木寺,歷史悠久的禪定寺、貢巴寺和合作米拉日巴九層佛閣以及藏區遠古苯教甘加佐海寺等121座佛教寺院,諸多寺院以及恢宏的建筑,精巧的雕塑,精美的唐卡,寶貴的文物,以及浩如煙海的經卷,造詣高深的大德高僧等享譽國內外。有歷史上漢羌、唐蕃邊塞重鎮漢百石縣舊址甘加八角城堡遺址、桑科古城、羊巴古城、明代城墻、華年古城、漢零王國天子珊瑚城遺址和磚瓦窯遺址等各類古遺址。有紅軍長征勝利的“門戶”天險臘子口,著名的中央政治局俄界會議及茨日那村毛主席居、蘇維埃舊址等人文旅游資源景觀90余處。
主要的自然景觀有神奇俊秀的蓮花山、迭山、翠峰山、太子山,深不可測的白石崖溶洞、臘子口溶洞、崗岔溶洞,天然藝術大觀園——則岔石林、扎尕那石林、赤壁幽谷、象形山石——睡佛望月、黃河母親石、六字真言石,令人嘆為觀止的黃河首曲、冶木峽、尕海湖、達宗湖、冶海湖(常爺池)等水域風光,老龍溝、大海溝、黃捻子、大峪溝等森林景觀以及桑科草原、甘加草原,尕海候鳥保護區、阿夏溝熊貓棲息地、鴨蛋島等天然生態旅游景觀60余處。這些奇特的自然風光融入獨特的高原氣候,充滿了神奇色彩。
民俗文化碌曲瑪艾鄉插箭節
插箭節是藏族草原上獨特的民俗活動之一,也是僧俗共同舉行的一項宗教活動。意義是在離天最近的地方,將戰爭時使用的武器交給天神,以祈禱和平,所以插箭節都在各個村落最高的山上舉行。因為是與戰爭相關的節日,所以女人都是不被允許參加的。
正月十三曬佛節
曬佛節為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省、區藏族人民的傳統宗教節日,大都在藏歷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舉行,具體日期各地不盡相同。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的曬佛節,于每年藏歷四月十五日舉行。青海省西寧市塔爾寺的曬佛節,于正月十五日于山前展曬獅子吼佛、釋迦佛、宗喀巴和金剛薩睡佛像。寺前,臨時搭有大帳,供該寺法臺暫時辦事之用。甘肅省夏河縣拉卜楞寺的曬佛節于正月十三日,由該寺總法臺率領各昂次代表和在職僧官,到河南宗王府前南山麓舉行曬佛儀式。屆時,各寺將珍藏的巨幅布畫及錦緞織成的佛像取出,展示于寺院附近的山坡上或高大的石壁上,讓廣大群眾觀瞻。僧人口誦佛經,信徒們頂禮膜拜。這些巨幅布畫和錦緞織繡佛像,做工精致、色澤鮮艷,藝術價值很高,有的還是國家的國寶。展示出來令群眾觀瞻。觀瞻者成千上萬。 博峪采花節
博峪鄉地處甘肅、四川的交界處,距離著名的旅游勝地九寨溝僅一山之隔。“采花節”每次舉行兩天,初四一大早,按白馬藏族的習俗、節日期間,母親或長輩女性,為姑娘、媳婦梳成幾十條細辮,續上毛線頭繩,頭頂蓋上迭成多層的黑色新頭帕,用一條三指寬的彩帶箍在頭上,穿上寬袖的花裙一層一層地套穿,有的多達七層,從里到外,每層都要露出一些,胸前還要穿上鑲有紅珠子串織成的坎肩,再掛上別致的鑲珍珠瑪瑙的大銀盤,銀耳墜也是相當精致,膝蓋以下則纏有白色的裹腿,腳穿自制的繡花船形鞋子,很是別致。 蓮花山花兒會
蓮花山“花兒會”于每年農歷六月初一至初六舉行。其程序是由馬蓮繩繩攔路起始,進入浪山、夜歌直至祝酒、話別為止。花兒的內容題材廣泛, 主要是以歌唱祖國,歌唱大好河山。歌唱共產黨,歌唱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好政策,歌唱臨潭的變化,黨的富民政策等,也有談情說愛之類的,是年輕人充滿愛情與歡樂的一次盛大聚會。在解放前,不論未婚已婚,男女青年均可在此聚會,通過對歌各擇其愛而不受約束,聽來似乎粗俗,實屬對封建禮教和舊婚姻制度的一種抗爭,是純潔愛情的一種傾吐與追求。建國以來,“花兒會”己成為這里各族人民一種健康的文化活動,是絲綢之路民間、民俗文化中一曲瑰麗多彩、充滿生活激情的贊歌。
草原香浪節
香浪節,是流行于青藏高原東北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傳統節日。“香浪”,藏語意為“采薪”。相傳每年盛夏,僧人外出為有己采伐燒柴時,因路途遙遠,當天不能返回,于是在外露宿數日,勞動之余,游山玩水,與家人團聚。由此相沿成俗,不但寺院僧人過此節日,也成為群眾性的郊游活動了。
飲食文化
奶茶:是安多藏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它的制法很簡單,即把茶葉放入壺內或鍋里,添水 加鹽煮沸,待茶色變濃加入牛奶,再燒開即成。奶茶可止渴、消食、解除疲勞。
糌粑:是安多藏族的主食。它是將炒熟的青稞用手磨加工成面粉,吃時加上酥油、干奶酪和茶水,在碗里用手拌勻,捏成團狀食品。糌粑易于保存,便于攜帶,吃法簡單,味香耐饑。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只要有水就可以吃上噴香可口的糌粑了。
“都瑪”茶相當于甘南藏族的早點。它的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上少量炒面、干奶酪和酥油,再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后,將炒面用手指攪著吃。走進帳房,不論生人熟客,熱情的主婦 總會向你先敬一碗“都瑪”茶。牧區藏族除了像農業區一樣吃面條、油餅和包子外,還吃“ 謝特”。其做法是把面搟成薄餅煮熟,撈起后趁熱加酥油、干奶酪、紅糖,拌勻后即成。它甜香可口,是牧區常見的待客食品。
手抓肉是藏族比較高級的食品。藏族人民殺牛宰羊,第一頓要吃胸叉肉和血腸、肉腸、肝腸 和面腸。血腸的制法是;把切碎的肉丁、脂肪、調料和血拌勻后灌進小腸,放到開水鍋里一涮兩滾。不等腸內的血完全凝固就撈出,捏住兩端邊吃邊吮,味道鮮美。吃血腸有益氣補血 的功效,婦女產后一般要宰殺羯羊,吃新鮮肉和血腸,以滋補身體。肉腸也叫油腸,用羊大腸制做。在切細的碎肉丁里加上調料,從帶油大腸的細段往粗段邊裝邊翻,裝完后以慢火燉 熟。面腸是用切碎的羊油放入攪拌成糊狀并加有調料的面粉里灌制而成。除煮食外,還可將煮熟的面腸切成段,在火上烤著吃。肝腸灌的是羊的肝臟碎丁,再加適量的羊油和調料煮熟。鮮美脆嫩,吃肝腸能使智力敏銳。初冬,正是牛羊膘肥體壯的時候,家家都宰牛殺羊,儲存冬肉。冷凍儲存的方法之一,是采用“吾吉”法。即把羊宰殺后,不剝皮,剖開腹腔將下 水取出拾掇干凈,待涼透后用羊肚包好,再裝回整腔羊體內縫合,讓它自然冷凍起來。它便 于儲存和馱運,可以隨時取食,肉味和新宰羊肉相比并不遜色。甘南藏族主要吃牛羊肉,偶爾也吃獵獲的野味。吃的方法通常是煮“手抓”。“手抓”肉熟而不爛,鮮嫩可口,吃時一手持刀,一手抓肉。所以叫手抓。
酸奶是夏秋兩季的日常飲料。其做法是,將新鮮牛奶煮沸,倒在容器中,待牛奶不燙手 時加入酸奶酵母攪勻,放在溫度適宜的地方,幾小時以后,牛奶凝固成嫩豆腐狀,即成酸奶。飲用酸奶有鎮靜、催眠、開胃、補氣的作用。
酥油是從牛奶中分離出來的奶油,營養價值很高。牧區吃糌粑、“都瑪”都離不開它。過去 提取酥油由于工具簡陋,完全用手工操作,不但勞動強度極大,也不衛生。現在牧區已逐步用上了奶油分離器,勞動強度已大大減輕。牛奶提取酥油后的液體叫“達拉”,可以用來制 干奶酪,也可飲用。
蕨麻是藏族人民喜歡吃的食品。每到秋末,人們去挖蕨麻,曬干后儲存。比較普遍的吃 法是將大米和蕨麻熬成粥,并加糖和酥油,稱“蕨哲”。只把蕨麻煮熟,加糖和酥油液,也 是群眾喜食的美味,將蕨麻炒熟后與干奶酪一起磨碎,用糖和酥油液拌勻,倒在圓形淺底器皿中,以紅棗鑲嵌在表面,凝固后就成了“星”。它是甘南牧區藏族的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