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11月,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和全省兩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全州國土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總人口200.01萬人,轄1市7縣,即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和政縣、廣河縣、康樂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124個鄉鎮、6個街道辦、1150個行政村。
臨夏區位優勢明顯,地域類型多樣。位于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緊靠蘭州、毗鄰藏區,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西部牧區向東部農區的過渡地帶。呈西南高、東北低的傾斜盆地狀,平均海拔2000米,高寒陰濕區、干旱山區和川塬區大體各占三分之一。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7.6℃,年均降水量440毫米,無霜期150天,森林覆蓋率16.3%,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臨夏歷史積淀深厚,文化多元燦爛。自秦漢以來就設縣、置州、建郡,古稱枹罕,后改稱河州,曾是古絲綢之路南道要沖、唐蕃古道重鎮。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址星羅棋布,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因出土現珍藏于國家博物館的“彩陶王”,被譽為“中國彩陶之鄉”。和政古動物化石的數量、品種、規模和完整程度占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具有極高的珍藏、展覽、科研和科普價值,被譽為中國古動物化石的“伊甸園”。漢、回、藏等各民族文化交匯融合、絢麗多彩,文化資源稟賦獨特,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歌“花兒”的發源地,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花兒之鄉”。臨夏磚雕、河州賢孝、保安腰刀煅制技藝、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巖花兒會五項民間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臨夏多民族和諧共生,民族風情濃郁。全州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藏等31個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9.2%,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聚居區的兩個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東鄉、保安、撒拉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7%。州內五大宗教俱全,中國伊斯蘭教的三大教派、四大門宦及其眾多分支大多源自臨夏,在西北乃至全國具有特殊影響。清真品牌知名,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獨具特色,在全國穆斯林群眾中享有較高的聲譽。
臨夏水能資源豐富,旅游資源富集。境內河流縱橫,有黃河、洮河、湟水及大夏河、牛津河、廣通河、三岔河、冶木河等30多條,黃河自西入境橫貫北部、流長103公里,是黃河上游重要的補水區和生態安全屏障。著名的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電站庫區均建在州內,是甘肅重要的水電能源基地,劉家峽水電站被譽為“中國水電工業的搖籃”。全州共有各類旅游景區、景點107處,其中國家級5處,既有炳靈寺石窟、馬家窯彩陶等絢麗多彩的文化遺存,又有國家4A級景區“黃河三峽”、松鳴巖等雄奇秀美的自然風光,是回藏風情旅游線上的一顆明珠、蘭州都市圈重要的休閑度假旅游勝地。
臨夏群眾重商善商,商貿流通活躍。各族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素有經商務工的傳統,歷史上就是一個有名的商埠、“茶馬互市”的中心,有“西部旱碼頭”的美譽。改革開放后,各族群眾東進西出、走南闖北,活躍在全國各地,費孝通先生曾有“東有溫州、西有河州”的贊譽。特別是在西藏、青海、四川等藏區經商務工的臨夏籍人員達30多萬人,臨夏人成為藏區與內地貿易的主要承擔者,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歷史沿革】
臨夏回族自治州,1.5萬年以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歷史上曾設立過州、郡、縣、路、府、司、衛等建制。上古時期,相傳大禹導河治水始自臨夏積石。春秋時期,為羌、戎之地,戰國末屬古雍州之城。秦時為罕羌侯邑,后滅罕羌侯,置枹罕縣。
西漢初,今州地內有大夏縣(縣治在今廣河縣阿力麻土鄉古城村)、枹罕縣、白石縣(縣治在臨夏縣雙城),屬隴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枹罕縣、白石縣屬之,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今積石關內黃河南置河關縣,屬金城郡。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省金城郡入隴西,枹罕、大夏、白石、河關縣屬之。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十一月,枹罕宋建割據自立,建元置百官,號“河首平漢王”。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遣夏侯淵討平,屠枹罕城。
三國時地屬魏,初轄于秦州隴西郡。黃初年間分置涼州,枹罕、大夏屬雍州隴西郡,今州黃河以北地域及湟水下游一部屬涼州金城郡。
西晉初,屬秦州隴西郡。永寧中(公元301~302年)張軌分西平郡界置晉興郡(今青海省民和縣),地屬之。
十六國時,前涼張駿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44年),分涼州東界六郡置河州,是今州地內設州一級建制之始。前秦苻堅建元七年(公元371年),設河州,治枹罕。西秦乞伏乾歸太初二年(公元389年),設北河州,治枹罕。后秦弘始二年(公元400年),姚興攻西秦取枹罕,亦設河州于枹罕,仍歸乞伏氏統轄。西秦更始九年(公元409年),乾歸復奪地興國。乞伏熾磐永康元年(公元412年)2月,西秦徙都譚郊。10月,移都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公元431年),為夏赫連定所滅,地遂入吐谷渾。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置枹罕鎮。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改置枹罕鎮為河州,西、南臨吐谷渾,是北魏西北邊防重鎮。西魏亦于枹罕置河州。
北周仍為河州,治枹罕。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以西道空虛,置河州總管府,節制河、洮、鄯三州、七防諸軍事。翌年,移總管府于洮州,未幾還治河州,旋廢。
隋初設枹罕郡。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為河州。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并省州、縣,三年復改州為郡。隋末為金城校尉薛舉所據。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地歸唐,改置河州,屬隴右道。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十二月,河州歸鄯州節度大使統轄。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為安鄉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河州。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為吐蕃屬地,仍稱河州。至北宋初年,為河湟唃廝啰政權所轄。
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置熙河路。熙寧六年,王韶取河州,屬熙河路經略安撫司。
金天會九年(公元1131年),被金占領,亦為河州。金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屬熙秦路總管府。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熙秦路總管府為臨洮路,仍屬之。
蒙古汗國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公元1227年),蒙古占領河州,初屬陜西行中書省鞏昌路。蒙古汗國憲宗三年(公元1253年),于河州置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隸宣政院。忽必烈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改河州為河州路,劃歸吐蕃等處宣慰使司統轄。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河州衛,受轄于陜西都司西安行都衛。六年(公元1373年)正月,置河州,隸陜西行中書省。七年,西安行都衛移治河州,河州衛仍屬之,另轄朵甘衛、烏斯藏衛(今西藏及四川西南部)。九年,西安行都衛廢。后復設,移治甘州(今張掖)。十年,河州衛改置為軍民指揮使司,治事河州城,統管軍民。成化九年(公元1413年)復置河州,屬臨洮府;河州軍民指揮使司改為河州衛,隸于陜西都指揮使司。
清初,州、衛并存。州屬甘肅行省,衛隸陜西都指揮使司。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州屬陜西右布政使司臨洮府。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裁撤河州衛。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移臨洮府駐蘭州,遂名蘭州府,河州屬之。
民國2年(公元1913年),府、州制廢,河州改置為導河縣,屬甘肅省蘭山道。民國16年,廢道改區,屬蘭山區。民國17年3月,更名臨夏縣。次年8月3日,設臨夏等6縣行政視察員。民國23年1月12日,設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臨夏縣(今臨夏市)。民國25年5月3日,改為甘肅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6年,裁撤臨夏警備司令部,遂改稱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8月15日,陜甘寧邊區政府發布第120號命令,設立臨夏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8月20日至23日,王震將軍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解放臨夏地區。9月間,相繼設置軍事管制委員會、洮西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臨夏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次年9月,改為臨夏分區專員公署。1956年11月19日改設為臨夏回族自治州至今,現在自治州轄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和政縣、康樂縣、廣河縣、東鄉族自治縣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屬甘肅省。
臨夏州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州內河流均屬黃河水系,黃河流經我州103公里,一級支流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有黃河三級以上支流30多條。水資源總量336億立方米,其中過境水32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自產地表水資源總量12.15億立方米,人均自產水資源量607立方米;降雨偏少,時空分布不均,全州年平均降水量516毫米,北部降水不足300毫米。水資源地域分布極不均衡,占總土地面積10%的黃河兩岸,各支流河谷平原與臺地水資源豐富,利用方便,形成了較發達的灌溉農業區,而占90%的廣大丘陵山地,特別是干旱半干旱地區,山高水遠,造成了灌溉和人畜飲水困難;全州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區面積689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4%,年土壤侵蝕總量達到3093萬噸,屬水土流失強度侵蝕區,是黃河上游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水能資源較為豐富。河流落差集中,水能理論蘊藏量225.5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264.32萬千瓦,正在開發4.57萬千瓦,還有30.08萬千瓦的開發潛力,具有發展水電能源產業的優勢和條件。
臨夏州已建成各類水利工程2810處,其中灌溉工程1545處(包括引水工程188處,機電灌溉站1299處,水庫12座,其它工程46處),設計灌溉面積124.7萬畝,發展有效灌溉面積101.99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65.78萬畝,有萬畝灌區41處,萬畝以下灌區1239處。已襯砌干支渠1496公里,襯砌率40.5%,已襯砌斗農渠1720.41公里,襯砌率10.2%;新修梯田189.69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961平方公里,治理程度達到72%,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實施了42項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全州126.4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自來水入戶率達到87.4%;新建加固防洪堤318.3公里,保護人口50.03萬人,保護耕地8.8萬畝;建成大、中、小型水電站62座,裝機容量229.67萬千瓦,年發電量107.35億度。初步形成了以供水、灌溉、防洪、發電、水資源管理、水土保持為主的水利體系,水利在農業發展中發揮了顯著地作用,為全州經濟社會轉型跨越奠定了堅實地基礎。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