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來,他扎根牧區學校,愛生如子、愛校如家,在自己摯愛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26年來,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為廣大黨員、干部職工樹立了學習的榜樣。他,就是張拉毛東智,天祝藏族自治縣抓喜秀龍鄉代乾小學一名普通教師。
1988年秋,張拉毛東智從天祝民族師范學校畢業后,分配到抓喜秀龍鄉代乾小學當教師。代乾村是一個以藏族為主的純牧業村,屬高寒濕潤氣候。當時,村里的這所雙語寄宿制學校,既不通電,又不通車,信息不暢,校舍殘破,師生用水要到離學校2公里遠的地方去挑,有時大雪封山十天半月出不了山溝,沒有蔬菜,沒有調料,就只能吃點面兌水的糊糊飯。
面對這樣的環境,他曾苦惱過,想一走了之?墒怯幸患律钌畹赜|動了他的心——由于老師的頻繁調離和更換,許多孩子都產生了厭學情緒,有的孩子甚至逃課、輟學,家長也為孩子的上學問題發愁。為此,他打消了要調離的念頭。
學校里其他教師都家居外地,每年的寒暑假張拉毛東智便義務看守學校。有人提醒他應該向學校申請一些補償,他卻說:“我家里的牛羊還靠村里人的草原養活哩,再說家里經濟條件還可以,給學校做這么點貢獻也算不了啥!
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張拉毛東智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獎勵成績進步的同學。曾經有一名青海省門源縣珠固鄉的學生叫謝曼拉加,因為家庭經濟困難,交不起學費、生活費,也買不起學習用品,面臨輟學,每次看到這個孩子,他心里就感到特別難過。張拉毛東智和妻子商量后,就干脆把這孩子接到家中,一方面解決了孩子的食宿問題,另一方面又能夠輔導學習。為此,謝曼拉加和張拉毛東智結下了父子般的情誼。
2006年,學校撤并成為教學點后,僅有的一名炊事員被調往其他學校。張拉毛東智細細算了一筆賬,與其花錢雇一名炊事員,不如把這筆錢省下來資助困難學生。于是,他索性挽起袖子親自下廚當起了炊事員,挑水、生火、做飯,孩子們吃飽了、吃香了、吃好了,他比孩子們還開心。
每到夏季,就是張拉毛東智最忙碌的時候。代乾村的家長要出圈放牧時,便把孩子托付給他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頭疼腦熱,都由他來操心,這在代乾村已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為此,張拉毛東智的學生都不叫他張老師,而是叫他“阿爸格干”,藏語意為“老師爸爸”。
多一份付出,就多一份收獲。這些年來,張拉毛東智曾多次被鄉、縣、市授予“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2013年被甘肅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最美鄉村教師”稱號。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