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齊興福
張掖城東,有一處名曰古城的村子。史料記載,這里是漢武帝開辟河西四郡時,張掖郡所屬的屋蘭縣。元、明、清時期,這里被稱作仁壽驛。
過去的2000多年中,這座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的驛站不僅在軍事、交通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迎送了無數的英雄豪杰。
公元1841年,清朝大臣林則徐被謫戍新疆伊犁,曾夜宿屋蘭古城。彼時,林則徐是一個“有罪”的赴戍大臣,但在這座驛站,他卻受到了當地民眾英雄般的禮儀接待,留下了一段傳頌百年的佳話。
屋蘭古城附近的古烽燧盡顯歷史滄桑
西安到屋蘭一位英雄的遙遠抵達
初春,河西走廊春寒料峭。傍晚時分,一抹斜陽,自天際鋪灑開來,大地一片金輝。張掖,這塊膏腴而廣袤的綠洲,即將迎來又一個平淡的夜晚。
晚霞如火,大漠蒼茫,我驅車出城,沿312國道向東行進。近處的村莊邊,剛剛解凍的黑河水,在夕照余暉中展現著溫順柔美的本性。遠處,歷經千年風雨的古烽燧,如一個個蟄伏的怪獸,窺視四野。
此行,我的目的地是張掖城東一個名曰古城的村子。古城,又名東古城、算盤城,古代曾設屋蘭縣,元、明、清時期,稱仁壽驛。
出城20余公里,國道右側出現了一條岔道。進入岔道不遠,就看見一座古城樓正不動聲色地向我們靠近。“這就是古城村,也就是古代屋蘭縣所在地。”陪同采訪的甘州區委宣傳部同志介紹說。
夕陽西沉,暮色漸重。道路兩側的鉆天白楊,緊緊收攏著自己的臂膀,在凜冽的寒風中,瑟瑟抗爭。更遠一點的戈壁上,幾株枯死的胡楊,突兀著枝椏,似乎在訴說無言的歷史。屋蘭古城,越來越近了!
174年前,也是這樣一個日落時分,屋蘭古城向東的大道上,幾騎瘦馬,寥寥人影,拖著旅途的疲憊,正艱難地向著這座古城靠近。為首者,是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雖然行囊簡易,長衫破舊,但老人目光清朗,眉宇間透射著凜然之氣。
他就是清朝大臣、民族英雄林則徐。
大漠古道,殘陽如血,屋蘭古城近在眼前,而對于時年58歲的林則徐而言,那是一場遙遠的抵達——
林則徐,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
1839年,林則徐于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并將沒收鴉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
然而,在清王朝日漸衰落的那個特殊時期,本應該是助長國威的虎門銷煙事件,卻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借口,也給了清王朝妥協派陷害、打擊報復林則徐一個機會。
1840年9月至1841年5月,林則徐先后兩次被停職、降級。不久,靖逆將軍奕山在與英軍作戰中打了敗仗。為了開脫罪責,他竟造謠說,英方是愿意議和的,他們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則徐一人。言外之意,就是必須再次懲辦林則徐,英方才能罷兵議和。道光皇帝求和心切,把英軍入侵中國所有的責任再次歸罪于林則徐。
1841年6月28日,道光下旨,革去林則徐“四品卿銜”,“從重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半個月后,林則徐赴戍途經西安,與家人惜別。
朝廷衰敗、外敵入侵,胸懷一腔報國熱血,卻接連遭受陷害、報復。然而,此時的林則徐,仍胸懷祖國,心系社稷。臨行前,他留下了著名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中,“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名句,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從西安到張掖,林則徐一行走了近兩個月。1841年8月底,他們進入張掖境內。
據《甘州府志》記載:“1841年8月27日早晨,林則徐出山丹縣西門,過土佛寺(今山丹大佛寺),至東樂城。時至中午,林則徐在東樂城吃午飯后過山丹河。到達甘州境內的東古城(屋蘭古城、仁壽驛,今古城村)時,天色已晚,于是便夜宿東古城。”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