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土湖 治沙喚回碧波漾(美麗中國·春天來了)
青土湖再現碧波。資料圖片
治沙造林現場。
在草方格中種梭梭。李軍 攝
地處河西走廊東北端的甘肅民勤縣,從地圖上看,像一只楔子將我國北部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隔開。依托石羊河形成的民勤綠洲,是防止這兩大沙漠合圍、扼制河西走廊以東地區受沙塵侵襲的重要生態屏障。植樹固沙,一直貫穿在民勤人的生產生活中。
又是一年春風吹。挖穴、栽植、澆水……4月14日,在民勤縣沙漠沿線,一支支專業治沙隊伍趁著春天忙碌起來。
干涸了半個世紀的青土湖,因治沙造林碧波重現
47歲的楊生義是甘肅省民勤縣青土湖區域的護林員,治沙造林將近10年。
青土湖曾是石羊河的尾閭湖,明清時期有水域面積400平方公里,1959年完全干涸。水干風起,流沙肆虐,形成了長達13公里的風沙線,成為民勤綠洲北部最大的風沙口。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獲國家批復實施,民勤生態治理步入快車道。
“2008年的青土湖,除了星星點點的白棘,就是堿土和沙丘。一天造林下來,鞋子里裝滿了堿土和沙子,擠得腳趾生疼。”楊生義回憶說,那時他主要是壓沙造林——從農耕區開始向青土湖縱深逐年推進,生態移民區全部造林綠化。
2010年,紅崖山水庫首次向青土湖下泄生態用水,形成了3平方公里的水面。在楊生義看來,那一刻是歷史性的:“臉和嘴沒那么干了,終于有水了!51年啊!整整51年啊!”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民勤縣不斷加大青土湖區域的生態用水下泄保障力度。累計建成防沙治沙核心示范區1000畝,壓沙造林5萬畝,圍欄封育12萬畝。
2015年,青土湖水面達到22.36平方公里,連續第六年穩定實現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約束性目標任務,重現碧波蕩漾,并形成了約106平方公里的旱區濕地,各類水鳥、野生動物在此生息繁衍。
采取網狀草方格固沙,千里沙海正變身為生態屏障
綿延起伏的沙丘被草方格罩了個嚴實,一株株梭梭苗栽植其中。在民勤縣沙漠腹地,“千里沙漠大林帶”第二工作隊領班魏潤鴻和他的隊伍正在治沙植綠。
千里沙漠大林帶是武威市實施的一項重大生態工程,規劃用6年時間在甘肅、內蒙古省界沙漠沿線營造一條長562公里、寬1000米以上的生態林帶,其中民勤段全長467公里。
一架犁鏵,一把鐵鍬,一捆麥草……從懂事起,魏潤鴻就記得,在寸草不生的沙漠,人們用最樸素的方式向黃沙宣戰。“我們用麥草或者稻草,先對流動沙丘進行固沙,固沙之后在沙區當中進行人工造林,讓沙區慢慢穩定下來,逐步恢復植被。”魏潤鴻說。
20多年過去了,民勤人創造的網狀草方格,如今成為沙漠環環相扣的防護帶,蔚為壯觀。在青土湖腹地,草方格中成片的梭梭林郁郁蔥蔥,湖里水光瀲滟,蘆葦搖曳,一派生機盎然。
資料顯示,治理前的青土湖及民勤湖區,沙化面積曾以每年2.3%的速度增加,每年有7000畝土地淪為沙漠。堅守和執著換來了綠色的希望,在一代代民勤人的頑強抗爭下,截至目前,民勤縣在408公里的風沙線上建成長達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11.52%提高到2015年的17.7%。
眾多志愿者參與治沙產業,努力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
“80后”的馬俊河是“拯救民勤志愿者協會”的發起者之一。另外一名發起者韓杰榮,是一名“70后”。2005年,他們和伙伴們一起,成立了公益組織——拯救民勤志愿者協會,協助當地政府做好環境保護。
“當時很多人想不通,兩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為啥要回到這個窮地方?”馬俊河說。幾年后,他們取得的成就已經悄然回答了當初人們的疑問——在他們的影響下,如今已有超過6000人次的志愿者參與了防沙治沙活動,累計種植梭梭2萬余畝。
十幾年間,民勤縣相繼制定出臺了《民勤縣壓沙工程管理辦法》《民勤縣沙區及治沙生態林承包治理經營的實施意見》等,將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等風沙口營造的治沙生態林承包給農民管護經營,累計完成治沙生態林承包經營40萬畝,發展以梭梭接種肉蓯蓉為主的沙產業5萬畝。
“到谷雨節,梭梭根部嫁接的肉蓯蓉就會破沙而出。”馬俊河指著遠處的梭梭林說,治沙產業的興起,讓群眾有了一定的收入,能夠真正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