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早晨,蘭州市東崗東路一處路面發生塌陷。(資料圖片)
原標題:【記者關注】蘭州地下管廊建設刻不容緩
近一段時間我國多個城市出現道路塌陷事故,有些甚至造成人員傷亡。特別是近期蘭州市連續發生馬路塌陷事故,對市民的生活、出行造成影響,引起公眾的關注和質疑。本該平坦安全的城市道路,為何頻頻出現“腳下之危”,道路安全如何更好保障?
有專家建議,政府應加強對地下管網的監管力度,加快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變多頭管理為統一監管,消除安全隱患。
記者 文潔
蘭州多處馬路發生塌陷
連日來,蘭州市主城區內路面出現多次不同程度的塌陷,造成多名市民受傷以及車輛受損。據不完全統計,8月以來,蘭州出現8處地面塌陷。
8月12日10時許,西津西路柳家營十字西北側馬路中央出現塌陷,天然氣管道受損。
8月23日8時許,蘭州市洪門子小吃街發生塌陷。14時許,張掖路步行街城隍廟附近,路面發生大面積塌陷,致2人受輕傷。18時許,南山路馬灘段路面發生塌陷,一輛行駛中的小轎車掉入深坑。21時許,大砂坪甘南花園門口發生路面塌陷,一輛泥罐車陷入坑內。
8月25日9時許,蘭州市東崗東路華邦飾品廣場門口出現塌陷,導致一輛公交車尾部陷入。22時許,西津西路水怡蘭酒店門前的塌陷,導致一輛正在作業的環衛車尾部掉入大坑。
8月30日下午,蘭州市酒泉路北段路面發生塌陷,一條車道被交警封閉。
……
頻繁開挖埋下隱患
8月24日,蘭州市相關部門公布了張掖路塌陷的主要原因:由于地下管線回填不密實、雨污水管道存在滲漏、步行街地面雨水明渠變形,加之22日夜晚突降大雨等原因,造成了此次塌陷。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馬路塌陷的原因,大都與濕陷性黃土性質、超重貨車長期碾壓、設施預埋管封閉措施不到位、管道故障或老化等有關。
記者從蘭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獲悉,蘭州市馬路近期頻繁塌陷,除了蘭州市建在濕陷性黃土層上的地質原因,還與地下設施年久失修、道路頻繁開挖、綠化帶滲水等原因有關。
“蘭州地下設施復雜,地下管線鋪設歷史久,有的已經使用四五十年了,超期服役現象嚴重。早期使用的管材材質強度低,容易銹蝕和老化。自來水、污水管道泄漏的水流沖走了周圍的土壤,致使路面下土層疏松,形成空洞,最終誘發地面塌陷。另一方面,蘭州地下管網種類繁多、管線密布,各單位隨意開挖,在道路施工后,由于回填時夯實和碾壓的程度不夠,造成土壤不夠穩定。我們在工作中也發現,一些單位在回填時,偷工減料,圖省事,對挖開的管道沒有進行恢復,隨意填埋……這些都容易造成馬路塌陷。”蘭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相關工作人員還說,蘭州部分綠化行道滲水現象嚴重,也會引起安全隱患。
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市政工程建設規模逐漸擴張,上水、下水、排污、供熱、燃氣、電力、通信等管網在地下縱橫交錯。由于這些管網隸屬不同部門和行業,大家“各自為戰”,多頭報批,多方投資,多次驗收,對城市道路“輪番轟炸”,造成頻繁的“開膛破肚”。地下空間多頭管理、管網施工缺乏協調統一,給城市地面埋下安全隱患。另外,地下工程施工造成的擾動在城市道路塌陷災害的影響因素中也比較突出。
要加快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蘭州市發生連續道路塌陷事故后,有關部門進行了搶修,同時采用雷達探測技術,對城區主次干道做“全景式”安全排查,減少管涌空洞等安全隱患。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蘭州市規劃局在2005年就出臺了《蘭州市地下管廊的規劃建設使用管理辦法》,其中明確要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三統一”原則,建設覆蓋全市的專門用于埋設供水、雨水、污水、天然氣、熱力、供電、電信等地下管線的地下管廊。
2013年,蘭州市部分人大代表也提出,結合蘭州市交通軌道一號線的建設施工,政府部門應及早謀劃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減少重復施工帶來的資源浪費、交通堵塞等問題。
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由于一些城市大雨內澇、管線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頻發,嚴重影響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運行秩序。要強化政府對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的管理職責,全面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這個《意見》還提出了明確的時間表。
2015年,《蘭州市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中提出,蘭州市地下綜合管廊計劃三年建設69公里,到“十三五”末建設107.2公里,到2030年建設380公里,最終構筑起覆蓋整個主城區的層次化、骨架化、網絡化、現代化綜合管廊系統。
今年7月30日,蘭州市七里河區馬灘地下綜合管廊項目開工。結合S185#等6條新建道路,將熱力、給水、電力、通信及天然氣等管線全部入廊。
有關專家表示,因各類地下管線分屬不同部門管理,管理體制和權屬復雜。過去在城市建設時,沒有充分考慮地下空間合理利用,沒有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現在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強化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意識和規劃,盡快理順管理體制,變多頭管理為統一監管,制訂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從而化解“腳下之危”。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