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莫高窟創建1650周年系列報道基礎保護篇:精神大廈的堅實地基

時間:2016-09-07 09:07:54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楊江峰點擊:

莫高窟創建1650周年系列報道之五:基礎保護篇

精神大廈的堅實地基

195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職工在莫高窟崖頂挖防沙渠。

莫高窟第112-126窟一帶安裝的木質窟門。(資料圖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本報記者施秀萍

  題記:雁飛過,天知道;風吹過,云知道。他們做過的每件事,莫高窟知道。

  對莫高窟的保護,該從何時說起呢?歷史地講,有創建自然就有保護,莫高窟從營建的第一天起就有保護。

  客觀地講,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都是寺院僧侶因信仰而保護這些“天國神靈”的,包括王圓箓定居莫高、看護石窟、清理積沙也是保護。

  及至后來,于右任等極力倡議成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向達等數番赴敦煌實地考察,常書鴻從法國到莫高窟,都是為了保護。

  但有意識、有組織、有計劃地保護莫高窟大約要從1943年張貼的一張告示算起。一張布告,宣布文物國有

  據著名敦煌學者孫儒僩文章記載,1943年,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在九層樓北側張貼了一張告示。大意是:莫高窟已收歸國有,是國家重要的文化古跡,要加強保護,不得破壞。還要求參觀者不得在壁畫塑像題寫刻畫,不得在洞窟生火住宿、嬉戲打鬧等。

  “這一張布告結束了莫高窟長期無人管理的狀態,為石窟保護開創了人為管理的先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睂O儒僩這樣評價這一告示。

  這一年,初到敦煌的常書鴻還做了一件大事:在條件極為困難的情況下,為莫高窟修建了高約2米、厚約0.6米、長達1007米的夯土圍墻,加強石窟管理,防止牲畜進入窟區。更重要的是象征意義,用行動明確宣告莫高窟有了保護機構,不能再任意破壞了。如今,在第1窟北邊山坡通往上山小道的旁邊還能看到一段幾十米的殘垣斷壁,就是當時修筑圍墻的歷史見證。

  此外,常書鴻為了保護洞窟,還為第428窟、第61窟、第98窟等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洞窟安裝了窟門。

  當時,沒有經費,常書鴻就到敦煌縣城,動員官紳士商捐獻窟門,大約做了大小不等的幾十副窟門。這些窟門,一直使用到60年代。

  清理流沙,不是一件易事

  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莫高窟流沙堆積,尤其是靠近鳴沙山的南端石窟,流沙堆積高達四五米,或封堵窟門,或流入窟內破壞壁畫塑像,或封堵洞窟之間的通道,使得進窟難,上下洞窟更難。

  據說,張大千為上第161窟搭了個蜈蚣梯。結果,上去后不敢下來,只好等人來救援;等人時無聊還在甬道北面用土紅色顏料畫了一幅大胡子自畫像,至今仍在。

  沙,擋在追隨夢想的藝術家面前。

  “沙是石窟保護的大敵,一定要首先制服它!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首任所長常書鴻就一直把治沙作為保護工作的重點。

  但,沙,細小的沙,卻沒那么容易被清理。尤其對當時缺乏治沙理論指導和實踐借鑒的藝術家們來講,愈加難!

  但第一代“莫高人”憑著對石窟保護的極大熱情,想了種種辦法。

  先是“引水沖沙”,設法把宕泉河的水引至窟前,在沙土堆筑的臨時水壩中聚到一定高度后,突然放水沖沙。這種辦法能削去一些沙堆,但沖出去的距離有限,只能把沙堆平攤到大范圍的樹林中,作用不大,過了一段時間就停了。

  1946年以后,在敦煌名士任子宜的提議下,開始就地取材,在石窟的山崖邊上修建高約1.5米、厚0.35米的“土坯防沙墻”。防沙墻能把流沙聚集在墻的后面,減少飄落到窟前的流沙。這個辦法有效控制了流沙,弊端是一兩年后,墻后流沙堆積,需及時清除。

  因為防沙墻起作用,又想法清理防沙墻后堆積的流沙。孫儒僩設計了一個有意思的工具:用帆布縫制成長約20米、直徑約0.3米的帆布筒,將帆布筒上口連接到防沙墻流沙孔上,出口固定在離洞窟較遠的地方放沙,再用牛車拉走。這個辦法可行,但帆布筒易被流沙磨蝕破損,需經常更換,經濟上比較吃力。

  1955年,又在洞窟山頂的平坦處挖了1000多米的防沙溝,溝深1.2米、寬約2米,挖出來的沙礫也就地堆積到防沙溝的東面,用來攔蓄流沙,也起了一定的控制流沙作用。

  “盡管還有沙子,但與清除前積沙成堆、荒蕪零亂的景象還是形成了鮮明對比,也明顯感覺到了人為管理的效果。”孫儒僩回憶,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清理的積沙累積有三四萬立方米,想想當時的條件,真是極為不易。

  摸索借鑒,開創修復先河

  對于常書鴻、孫儒僩們來說,在艱苦的清沙等工作中,最令人幸福的,大約是發現新的洞窟。

  1953年,他們就遇上了這樣一件幸福的事。這年5月,在清理第233窟前面的土臺時,發現了6個唐代洞窟,后被依次編號為第470窟至第475窟。發現這批洞窟時,窟門內同樣堆了很多流沙,第474窟內的塑像造型很好,可惜都散亂地跌倒在流沙中,破碎了,因為當時還沒有修復殘破塑像的技術,只得暫時收存起來。這個窟的壁畫也很好,可謂線描、造型與色彩俱佳,但由于洞窟長期封閉,打開后暴露在空氣中,就出現了壁畫大片起甲、地仗嚴重酥堿的現象。可惜,當時對這類壁畫病害幾乎是束手無策。

  正是,還未來得及細細品味幸福,就遭遇一記“當頭棒喝”,心痛的感覺大抵不過如此。

  這一年,首批“莫高人”在調查的基礎上,仿照古人做法,摻入麻刀(一種纖維材料,古時摻到泥漿里,用以提高墻體韌度和粘接性)和少量紅土,調制成麻刀石灰漿,試著為窟外崖面上五代、宋初時期剝落的露天壁畫加固邊沿。因為仿照得法,修復的露天壁畫邊沿不僅與原壁面十分協調,加固性亦令人滿意,至今還保存完好。

  1957年7月,莫高窟迎來了首個“治療”壁畫病害的“國外醫生”,開啟了用打針注射方法修復壁畫的歷史先河。

  捷克斯洛伐克文物保護專家約瑟夫·格拉爾受文化部文物局委托,來到莫高窟進行壁畫保護情況考察和壁畫病害治理示范。

  這對常書鴻、孫儒僩以及當時的美術組、保護組業務人員來講無疑是雪中送炭,當即決定到第474窟做試驗,現場觀摩學習。約瑟夫·格拉爾大約按10∶1的比例,將一種白色牙膏狀的材料與水混合攪拌均勻制成黏合劑,再用一支粗針管順著起甲壁畫邊沿縫隙滴入、滲透至地仗里;待壁畫表面水分稍干,再用紗布包著棉球,輕輕按壓,使壁畫表面保持平整、粘貼牢固。

  看了演示,大家感到“打針修復法”很神奇,能使起翹的壁畫變得平整,非常適合莫高窟壁畫病害修復。捷克專家還作了一次壁畫修復的專題報告,理論結合實踐,讓莫高窟人開了眼界、受了啟發。

  初期,在類似的瑣瑣碎碎的工作中,莫高窟的基礎保護進程逐漸加速。

  孫儒僩在《我所經歷的敦煌石窟保護工作》一文中說,累積三四萬立方米的流沙,清除完了就完了;即便是已開裂或即將倒塌的塑像、空鼓起甲的壁畫,也是或修繕扶正、或修復加固,都是修舊如舊,什么痕跡也沒有留下。

  的確,不同于研究出專著、有別于臨摹出畫作,在保護工作中“有些事情做了就過去了,沒有留下什么痕跡!比缃,夯土的圍墻已經倒塌,化緣安裝的窟門換了新顏,絞盡腦汁設計的“引水沖沙”、防沙墻、防沙溝、“導沙帆布筒”或許在今人眼里略顯“小兒科”,但在當時,件件樁樁無一不是開創性舉措,點點滴滴無一不是奠基性工作。

  風過無痕,雁過無聲。即便沒有留下痕跡,第一代“莫高人”帶著溫度的手指觸摸過的每一寸莫高“肌膚”,帶著夢想的腳步丈量過的每一米莫高土地,每一個洞窟都知道,每一代“莫高人”也記得!

(來源:每日甘肅網)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