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敦煌,天之藍,云卷云舒。
“跑出租多年了,第一次發現有些賓館連我們都沒聽過!
“這座小城市,變化一天一個樣,一天比一天美麗,身為敦煌人,我無比自豪。”
“敦煌,越來越國際化了。文博會,將讓敦煌再次遠達世界!
一位出租車司機,一位敦煌市民,一位國外游客眼中的今日敦煌,都是溢美之詞。
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還有兩天就要在敦煌開幕。
9月18日一大早,踏進敦煌的第一步,就真切感受到了盛會“模式”:城市整潔,環境優美,氛圍濃厚。當然,這里來去匆匆的市民更顯自信。
一
金秋九月,是收獲的季節。敦煌的九月,好消息接踵而來。
踏著進入9月1日的鐘聲,已運行了34年、經過3次擴建的敦煌機場,新落成的T3航站樓順利實現了轉場運行。T3航站樓的建成投用,對文博會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時將為拉動絲綢之路黃金段旅游業發展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發揮積極作用。
有著漢唐風韻的文博會場館群,是敦煌市目前最氣派的建筑群。曾幾何時,地處陽關中路十字路口的那一尊標志性雕塑——“反彈琵琶”,讓多少中外游客駐足;而今,離這尊雕塑不遠的敦煌國際會展中心、敦煌大劇院和敦煌國際酒店等場館,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
這幾處新建場館,其建設速度,連當地人都發出驚呼:“你不驚奇?反正我驚奇!”
敦煌機場擴建工程綜合辦公室主任張同德算了一筆賬:“類似工程施工時間一般要兩年。但因為會期緊,工期壓減至半年,我們必須提速4倍!
頭枕綿綿鳴沙山,面朝一片綠洲。一段彩色的景觀大道,讓敦煌的幾處歷史遺跡和現代人文景觀“一線牽”。這段彩色的路徑,盡管只有短短的32.4公里,但它讓千年敦煌的過去和現在連得更緊密。
二
標新立異而又恢宏大氣的文博會場館群,是建設者留給這座城市永久的財富。而文博會組織方設計的部長圓桌會議、高峰論壇、文化年展、文藝演出等架構,是首屆敦煌文博會吸引中外賓客的睿智之作。
論壇要論出水平,年展也要展出高度。從頂層設計到項目落地,組織方做到了心中有數,這一點,從文博會各運行機構的合理運轉就能看得出。
翻開已經成型的論壇方案,既有“和平合作”議題,又有“開放包容”議題;既有“互學互鑒”內容,又有“互利共贏”內容。這些論壇,也正是本屆敦煌文博會留給世界討論的話題。
當然,還有包括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今天和未來,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等,都將是各國嘉賓在敦煌發聲的話題。
絲綢之路文化年展部分,來自世界各地的8000多件珍品,已經擺上了國際展區、中國展區、甘肅展區和專題展區的展臺,等待各地賓客的光臨。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次文化年展,通過匯聚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藝術精品,展現絲路文化的多樣包容、璀璨絢爛,與高級別論壇相呼應、相印證,將有力地促進文明互鑒、合作交流和共同發展。
三
舉全省之力,集八方智慧。從籌備敦煌文博會的第一天起,來自祖國各地的建設者,就以非常規的思路,為了共同的夢想,書寫著一次次感動。
可以說,今天敦煌的精彩,離不開每一位建設者,每一位參與者。他們所處的崗位未必關鍵,他們可能是些“小人物”,可能沒有豪言壯語,但在籌備敦煌文博會的大“棋盤”中,他們不可或缺。
敦煌市青年志愿者協會秘書長朱凌杰一大早出門,就和其他志愿者一道,不厭其煩地做一些“小事”,比如,勸阻電動三輪車不要上人行道,攙扶殘疾人過馬路,擺放自行車、清掃垃圾、擦拭垃圾箱等。在朱凌杰眼里,始終有許多該干的活,他覺得把這些活干完了、干好了,城市形象就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質也提高了,文博會籌備工作就完美了。
王銀泉是敦煌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管委會運營管理科科長,這些天來,他一直擔負著和文博會場館建設單位中建八局的協調工作。他說,建設單位從沿海地方來的白白胖胖的小伙,現在曬得像咱西北的黑臉大漢。特別是有個項目經理,他的妻子生孩子,也沒顧上照顧,到現在孩子已經半歲了,他還沒見一面。
而今,敦煌所發生的美好變化,就是對他們付出的最大褒獎。
敦煌文博會的“大宴”已經擺好,只待賓客“入席”。(來源:中國甘肅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