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大幕已經拉開。9月20日下午,就傳承和弘揚開放包容的絲綢之路精神這個話題,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黨組書記葉小文從“開放包容”精神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的關系角度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葉小文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是:命運相連,休戚與共;同一個地球,同樣的愿景——和平、發展、合作,共建、共享、共贏。他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要義,就是“開放包容”。
究竟是什么樣的經歷和危機,使今天的人類必須開放包容,求同存異,走到一起?
葉小文說,歷史上的文藝復興,把“人”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把生產力從封建社會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迎來了現代文明的曙光。文藝復興是“黑暗時代”的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水嶺,是使歐洲擺脫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縛,向全世界擴張的前奏曲。從此,西方若干國家一度快速發展。但“福兮禍之所倚”,自文藝復興以來,近代大國經濟的發展都是走工業化道路,必然涉及到對煤、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對市場、對資源不斷擴張的需求。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過程中,為滿足這種需求,靠的是堅船利炮、圈占土地,奴役他人、肆意掠奪。這雖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來的繁榮,但也埋下了仇恨和生態失衡的禍端。今天世界到處發生的心態性、社會性的災難,如貧困、饑荒、疾病、戰爭等,很多都是人類自身活動失范所造成的。葉小文認為,近代以來,將人與自然對立、使人類社會分裂和對抗的觀念主導了世界數百年。這是當前一系列全球性危機的深刻根源,也是當前加強國際合作,化解全球性危機最大的思想文化障礙。建設催生“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成長的新文明,是當今世界思想文化建設頭等緊迫的歷史使命。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新的文明復興,必然要落實到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上,這是時代的共同要求,也是人類的共同關切。
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因應著這個時代的要求。在談到這一話題時,葉小文引用了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的一句話:“避免人類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
葉小文認為這種獨特的思維方法,就是天人合一,仁者愛人,以和為貴,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眾緣和合。其核心是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到斯為美”。這樣“斯為美”的文化,可以成為今天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支撐。
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有無數的秉持“開放包容”精神的先驅者、先行者為我們樹立標桿。葉小文說,今天我們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能不想起在古絲綢之路上,進行文化交流的法顯。他在年過花甲時,在當時主要靠人力的交通條件下,完成了穿行亞洲大陸、又經南洋海路歸國,這樣一個遠途陸海旅行的驚人壯舉。他留下的杰作《佛國記》,不僅在佛教界受到稱譽,而且是一部世界公認的重要歷史文獻,也是中國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
“一帶一路”不只是兩點相連,而是立體交叉,是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促進沿線國家民心相通,法顯是最早的文化紐帶和橋梁。
葉小文說,我們不妨循著法顯的足跡,去認真尋找“一帶一路”久遠深厚的、“開放包容”的歷史蘊涵和文化根源。(來源:中國甘肅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