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和聲: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這是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副主任趙云在文博會論壇上的演講題目。在她看來,海上絲路與陸上絲路同樣重要。趙云引用英國詩人華茲華斯的詩句“大海是非凡的和聲家”,指出歷史上的海上絲路就像是沿線各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共同演奏的一部和聲,季風洋流是這部和聲的節奏,沿線各地不同的文化代表著不同的聲部,盡管不同卻很和諧,“在這部和聲里,每一位演奏者都是海上絲路的貢獻者,同時也是受益者”,她呼吁沿線各國加強合作,在海上絲路保護和申遺工作中,共奏一曲優美的“跨海和聲”。
趙云說,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人類利用海洋溝通互聯的紐帶,時間跨度悠久,不同地區的資源和文化各具特色、互為補充,各自扮演了獨特的角色,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海洋交流體系。與陸上絲綢之路呈現的“廊道”面貌不同,海上絲綢之路更多呈現出“點”的特性。海絲遺產類型主要包括各類基礎設施,如碼頭、航標、船廠、倉庫、管理設施、祭祀遺存等;為海上貿易提供產品和交換的生產場所,如瓷窯等;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產生的相關遺產,如寺廟、名人墓葬等。因此,海絲遺產申遺要特別關注重要的節點和不同遺產類型。
趙云建議,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應形成多方位的協作保護、管理與申遺機制。積極探索海絲申報世界遺產的策略,盡快啟動第一批申報,帶動國際海絲研究與申遺工作;搭建跨國海上絲綢之路遺產保護聯盟;逐步建立、完善海絲遺產數據庫,在線共享研究、保護、展示、旅游等信息;建立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究學會;出版國際學術系列著作;定期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會議;合作拍攝海上絲綢之路系列紀錄片等。趙云說,海絲遺產保護和申遺工作是一次真正的遠航,目前這個遠航才剛剛開始,希望海絲沿線各國共同努力,唱好海絲遺產保護和申遺這部“和聲”。(來源:中國甘肅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