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一段溫情記憶——海上絲綢之路僑批珍品展一瞥
本報記者李滿福
“啟者,愚自去月廿三晚在廈起程,至廿四早到汕,廿五早到香,在香本月初二日搭大名船前往,至初五日二點鐘抵垊,水途平安,不須錦介……”
這是1907年一位名為黃開物的人從馬尼拉寫給妻子林氏的僑批。
僑批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單據、家書。在清末,如同黃開物一樣,眾多的東南沿海民眾在青年時期離開家鄉,出海下南洋。而在之后南洋的數十年間,他們通過一封封僑批和國內親人保持著聯系,并且寄費贍養老小。
在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上,海上絲綢之路僑批珍品展成為文博會文化年展板塊中頗吸引人的專題展覽之一。打著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記憶標簽的僑批,第一次在陸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敦煌,向世界賓客講述那一段珍貴記憶和人文關懷。
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曾謳歌僑批的歷史貢獻和地位,評價其為“海邦剩馥”、“僑史敦煌”。僑批檔案與敦煌文書是一脈相承的,其歷史價值和世界意義堪比敦煌文書,因而于2013年6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與敦煌史書一樣,成為世界級文化寶庫,成為世人的共同記憶財富。
走進展館,500件僑批文物,展現了福建、廣東一帶的華僑、貿易商行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帶回來的國外日用品和生活、生產工具等文物史料。從這些僑批中,觀眾依稀能看到海上絲綢之路的華人移民軌跡、金融來往情況和文化民俗習慣。
長期從事僑批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泉州僑批顧問黃清海先生介紹說,我國東南沿海與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往來僑批及銀信,涉及的僑居地包括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柬埔寨以及美國、加拿大、古巴、澳洲、毛里求斯等地;涉及的僑鄉主要以福建閩南地區、廣東潮汕地區為主,還包括廣東梅州等地。
黃先生說,此次展出的僑批,書寫時間跨度有百年,既有華僑出國回國證照、“海絲”國際匯兌票證,也有大量的僑批信件和相關實物。值得一提的是,該展覽通過全球僑批與華僑銀信網絡分布圖,凸顯出一條由中國通往東南亞,連接歐美,由親情串起來的“海上絲綢之路”。
“僑批不僅記錄了華僑華人在僑居國的生活狀況、活動情況及當地的歷史文化發展信息,同時也對19世紀、20世紀中國與世界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交往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黃清海說,“這些留下來的僑批,應該是各個國家所共有共享的,既屬于祖居國,也屬于僑居國。”
據了解,本次展覽是國內外各類僑批展中最完整、最全面的一次,策展方力圖通過完整的展覽內容,反映出先輩們所體驗的艱辛和中國親人間密切的互動交流,再次喚醒世人的“海絲記憶”。(來源:每日甘肅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